納蘭驚夢/文
縱然第二季《演員請就位》新一期節目已經上線好幾天,關於節目裡郭敬明出人意料發出S卡引發的巨大爭議,仍然在發酵中。
當郭敬明將S卡發放給就連他自己也表示「演的不好」的何昶希時,全場包括陳凱歌等導演,後臺候場的演員,現場乃至手機電腦端的觀眾,所有人的表情大概不是surpise(驚喜),而是shock(震驚)。以至於同期節目裡胡杏兒、辣目洋子和黃奕等人的精彩表演,都在這份的震驚面前不值一提。
一個諷刺的現實是,近年來各家上馬的演技競演節目也不在少數,可到頭來火的不是演技、是演員,再度談論起的只有這些節目裡的話題爭議。至於優秀演員在其間的精湛表演或者經典作品片段,怕是早已如同過眼雲煙。
如果說各類音樂競技節目或多或少還能留下幾首具有傳唱度的音樂作品,那麼這類演員競技節目多數留下的只是一地雞毛。為何?因為在收視率點播量這個「魔鬼」的驅使下,節目組總有按捺不住「搞事情」的衝動。
就像這次《演員請就位》就在節目規則上留了個bug:在常規的影視化作品PK之外,四位導演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不用考慮其他導演的意見,給自己心儀的演員發放S卡。但八張S卡的分配方案和標準卻有意無意的缺失了
這樣的規則BUG直接導致了兩個問題:第一是沒有明示八張S卡的分配方案,到底是每位導演各擁有兩張的平均主義,還是四人合議使用八張的集體主義,不同的理解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但是根據第一期節目大鵬的規則陳述來看,「不用考慮其他導演的意見」的前綴更傾向於S卡是四位導演的個人特權。
第二是沒有明晰S卡的發放標準,僅以模糊的「個人喜好」來概括,這就造成了巨大的認知偏差:以陳凱歌等人為代表堅定認為發放標準就是演技過關;而郭敬明則認為有潛力,符合自己喜好與要求就可以發放S卡。所以郭敬明以「鼓勵」之名將S卡發放給何昶希,確實是規則允許的範圍。
所以引發爭議的關鍵並不僅僅只是郭敬明合理的利用了規則,或者說他鑽空子也罷,而是節目組在制定S卡規則時到底是有意還是無意留下了這個暗門。至少在納蘭看來,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演技節目存在的價值,究竟是讓市場發掘以往關注度少但是並不缺乏實力的演員,還是讓演員實現自我職業技能和曝光量的提升?這其中必然存在著許多的爭議。但是至少有一點明確的是,包括像胡杏兒、溫崢嶸、楊志剛等成名藝人參與的《演員請就位》,顯然與「演技養成」並沒有半毛錢關係,所以評判的標準既不是潛力也不是未來,而是實實在在當下的演技輸出。只要捋清楚這點,就會讓郭敬明S卡的發放邏輯不攻自破。但如果節目組繼續不以明確的形式規範S卡的評判標準,個人以為就是「搞事情」的心態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