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終手冊 | 臨終關懷

2021-02-18 善導緣

一、此生的結束

我們在有生之年幸遇佛法,走上念佛的道路,對生死大事不再擔憂,人生之旅才真正有了意義。

但還有太多的人,比如我們的父母兄弟、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平生無緣得遇佛法,即使有所接觸,也難以生信,一期人生將成虛度。對於他們,我們可以在其臨終的特殊時刻,用我們的愛心來傳達佛的洪恩,使之也能信心開發,往生極樂。

儘管會很生疏,還是讓我們試著了解精神層面的知識,並對臨終者提供最大的幫助。

生命結束時,生理上要經歷「四大分離」(四大:地、水、火、風,代表一切物質的堅、溼、暖、動四性)的苦楚,全身有如重物壓迫,意識暗昧,手足抽搐,忽冷忽熱,氣喘身顫,唾液乾涸,筋疲力盡,容顏消失,眼不能視,耳不能聞,口不能言,猶如百千把劍割裂身體。

臨終者心理上要經歷複雜的意識活動。首先是「全景式回顧」:「一生善惡,俱時頓現」,生命中的一切逐一浮現。

而且,不僅看到一生的事件細節,還會看到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後果,經受自己帶給別人的一切感覺。

當臨終者看見自己的一生重演時,會遭遇類似的問題:

你這輩子做了些什麼?你為別人做了些什麼?

所有這些,都突顯一個事實:死亡是面對面接觸自己的時刻。在死亡時,無法逃避自己的真面目。

在此時刻,善業眾生自憶先前所做令人喜悅的善事,陷入幸福的回憶中,無極苦逼迫於身,坦然而終。惡業眾生對自己所經驗到的許多事情感到羞恥,覺得那些似乎不是自己做的,生起惱恨、恐懼之心,眾苦逼迫,猶如生龜脫殼,感覺天地崩潰,看到離奇幻相,聽到古怪聲音。

二、臨終關懷

生命留給臨終者的,是深度的恐懼:恐懼離開所愛的人,恐懼尊嚴蕩然無存,恐懼要依賴別人,恐懼此生毫無意義,恐懼因愈來愈強的痛而失去控制,最大的恐懼就是對恐懼本身的恐懼,越逃避,它就變得越強大。

臨終者正在喪失他的一切:他的親情,他的財產,他的身體,他的心。我們在生命裡可能經驗到的一切損失,當死亡來到時,全都匯集到一起。因此,臨終者怎麼可能不悲傷、痛苦、憤怒呢?

因此,我們要再三向他肯定:不論他感覺如何,不論他有多麼挫折和失望,這都是正常的。

我們可以直接把自己放在臨終者的立場上。想像躺在床上的人就是我們自己,正在面臨死亡,痛苦而孤獨,然後問自己:

我們最需要什麼?最希望眼前的親友給我們什麼?我們將發現,臨終者所要的,正是我們想要的:被真正地愛和接受。

臨終者期待被看成正常人而非病人,只要觸摸他的手,注視他的眼睛,輕輕替他按摩,或以相同的律動與他一起呼吸,就可以給他極大的安慰。

應該仁慈善巧地告知臨終者:他正在接近死亡。臨終者從直覺上知道自己已為時不多,卻仍然依賴別人來告訴他。如果家人不告訴他的話,他也許會認為那是因為家人無法面對那個消息,然後,他也不會提起這個主題。這種缺乏坦誠的狀況,只會使他感到更孤獨,更焦慮。

讓臨終者把他真正想說的話說出來,溫暖地鼓勵他儘可能自由地表達對臨終和死亡的想法。這種坦誠、不退縮地披露情緒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讓臨終者順利轉化心境,接受生命,好好地面對死亡。

臨終者常常會為一些未完成的事焦慮,對過去的所作所為不能釋懷。如果我們不能幫助他處理未完成的心事,他就不可能全然放下,就會緊緊抓住生命,害怕去世。

首先親友必須學會放下,學會放下臨終者。如果我們攀緣著臨終者,就會讓他頭痛不已,讓他很難安詳地去世。

臨終者必須從他所愛的人那裡聽到兩個明確的口頭保證:

第一,允許他去世。

第二,他死後,親人們會過得很好,沒必要擔心。

我們坐在所愛的人床邊,用柔和的語氣告訴他:「你將要過世,死亡是正常的事。我們希望你可以留下來,但我們不要你再受更多的苦。我們相處的日子,我們將永遠珍惜。現在請不要再執著生命,放下,我們完全誠懇地允許你去世。」

有些家庭拒絕讓他們的親人離開,認為那樣才是對親人的愛。讓我們想像自己就是在生命邊緣的親人,想像自己站在即將遠航的郵船甲板上,所有的親友都在岸上揮手道別,船已經離岸,除了離開之外,我們別無選擇。此刻,我們希望親友如何向我們說再見呢?

盡力幫助臨終者解脫對一切財物、朋友和親人的執著,讓他清楚交代如何分配財產,把每一件事情都安排清楚,這樣才可以真正放下。

臨終者最後的念頭對未來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在死亡的那一刻,心是完全不設防的,很容易被情緒所主宰。而最後一個念頭或情緒會被極端放大,淹沒整個認知。

在諸苦交集的關頭,素無宗教信仰的人難免會慌亂痛苦,生起恐怖、焦慮、貪戀、瞋惱等惡念,從而轉生惡的境界。

因此,四周的環境非常重要,一定要寧靜和諧。在可能的情況下,讓臨終者在家裡過世,因為家是人們覺得最舒適的地方。在臨終者能看見的地方掛一張佛像,使他眼中見佛,心中有佛。

如果是在醫院裡,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幫助:帶來一張佛像,擺一束鮮花,打開念佛機,建立一個溫馨的氛圍。

親友應提起正面的情緒和神聖的感覺,如愛、慈悲和恭敬,儘量放下攀緣、欲望和執著。痛苦和悲傷將會破壞祥和的氣氛,使臨終者失去死亡時刻的平靜。保持自然,保持我們平常的樣子,單純而平等地跟他溝通,讓他感到我們真的關心和接受他。提醒臨終者:他一生中有很多做得好的事情,讓他覺得生命是建設性和快樂的,將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美德上。

當我們眼睜睜看著所愛的人離開人間,強忍悲痛不哭出來是很困難的。所以,親友要提前把執著和悲傷處理掉:一起哭出來,表達出對臨終者的愛,說再見,在死亡時刻真正來臨前完成這個過程。

在臨終者斷氣的一刻,不要過度表露悲傷,因為臨終者的意識在那一刻特別脆弱。親友在臨終者床邊的啜泣,對他而言,猶如雷聲和冰雹。

年老的蘇格蘭婦女瑪琪在丈夫不省人事、接近死亡的時候來到醫院。瑪琪傷心欲絕,因為她沒有機會與丈夫道別,她覺得太遲了。

醫院的工作者鼓勵她說,雖然病人看起來沒有反應,但他可能還可以聽到她說話。許多人雖然喪失意識,但事實上知覺作用仍然存在。他們鼓勵瑪琪花些時間陪丈夫,告訴他心裡想說的話。

瑪琪沒有想過要做什麼,但還是接受了建議,告訴丈夫過去相處的一切美好回憶;她多麼想他,多麼愛他。

最後,她對丈夫說:「沒有你,我會很難過,但我不想看到你繼續受苦,因此,你應該放下了。」

一說完這句話,她的丈夫發出一聲長嘆,安詳地過世了。

三、為他助念

我們眼前的人正經歷著可怕的痛苦,我們幾乎不能提供任何幫助,不知該怎麼做才好。此時,應把我們的心整個開放給臨終者,為他的痛苦生起慈悲心,為他啟請阿彌陀佛的神聖力量,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

阿彌陀佛會慈悲地出現在臨終者上方,以愛心凝視他,以光明加持他,淨化他過去的罪業,減輕他目前的痛苦。

把阿彌陀佛的無量願力、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在臨終者耳邊述說一遍,使之生起往生西方的正信,告訴他:「娑婆世界猶如火宅,沒有什麼好留戀的。你若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願生西方淨土,到了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手持蓮臺出現在你面前,迎接你往生西方。你以前即使有再大的過失,也不要放在心上,阿彌陀佛不會捨棄任何一位眾生。只要一心念佛,決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由親友組成助念團,分班助念,使臨終者隨念。如果六字、四字聖號難以提起,隨念一個「佛」字即可;如果連「佛」字也提不起來,心中知道有佛即可。經中說:「臨終不能觀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是人命終得往生。」

讓臨終者安詳地死去,死後不要讓身體受到幹擾,讓他的心保持寧靜,持續助念到最後時刻(斷氣後八小時)。

通常情況下,臨終者往往擔心念佛功夫不夠,把握不住自己。阿彌陀佛憫念他顛倒散亂之苦,慈悲現身,垂手接引。臨終者見佛顯現,被佛光注照,身心安穩,如入禪定,自見坐金蓮花,受生七寶池(極樂世界的水池,以黃金等眾寶合成)。

阿彌陀佛對眾生的臨終關懷,可謂周全之至!

多數人在昏迷的狀況下去世,但他們還是會敏銳地覺察周遭事物。因此,不斷積極地對昏迷者講話是很重要的。首先對他表達明確的關懷,讚美他的善行,然後為他助念。

---精選自《善終手冊》

---朗讀:佛伺

相關焦點

  • 臨終關懷與葬禮指南(書藉贈送)
    以勒之家編撰的《臨終關懷與葬禮指南》手冊,經過一年多的實際運營與操作,並結合各教會的操作流程及牧長同工們的指點,在這基礎上編撰,目前已付印成冊
  • 給生命以尊嚴—馬來西亞臨終關懷手冊全集(附示範視頻)丨優伶夫人
    文章導讀一、影片分享(臺灣)二、什麼是臨終關懷三、決策結束生命四、我能說什麼,我能做什麼
  • 有溫度的臨終關懷
    1967年她創辦了世界著名的臨終關懷機構(ST.Christophers'Hospice),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後一段過程得到需要的滿足和舒適的照顧,「點燃了臨終關懷運動的燈塔」。最後,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臨終關懷服務實踐和理論研究,70年代後期,臨終關懷傳入美國,80年代後期被引入中國。
  • 臨終關懷和助念往生
    尤其現代的醫學即使再發達,仍然有他的終極限度,最後還是免不了「死亡」的結果,於是現代人終於意識到,對生命的關懷應該從出生到死亡,從身體到心靈,因此有「安寧病房」的興起,並且將「臨終關懷」當成一項生命的課題來研究、討論與推廣。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醫院都設有安寧病房,對臨終者提供最後的服務。其實佛教很早就有臨終關懷的機構,是設在印度?
  • 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文/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1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有生必定有死,生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但凡人皆好生惡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慟;而面對死亡時又往往過度沉溺在自己的悲傷之中,以致忽略了要去關懷臨終者的身心狀況。
  • 靈性關懷:臨終關懷的另一種可能
    ▼在蓮花生命關懷協會的佛堂裡,一位逝者身上蓋著黃布。「念佛真的有用嗎?」我小心翼翼地問出這個問題,生怕引起對方的不悅。可李阿姨卻一笑而過,告訴我上個星期她的母親就在這個病房,老爺爺旁邊的病床去世的。她的母親去世前,家人都在給她念佛經,「她走的時候很安詳,一點痛苦都沒有。」與之前接觸的新喪親的家屬不同,提起母親,李阿姨很平靜,眼神明亮。
  • 「善終」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善終守護師的工作在入殮師之前,而所謂善終守護師,意思就是「守護」臨終者的人。 柴田久美子女士於2002年正式投入守護臨終者的事業,2012年她開始使用「善終守護師」這個名稱。 善終守護師因而首度在日本成為一種「職業」。
  • 【臨終關懷系列D】從佛法談臨終關懷之切要性(全1集)音頻
    臨終關懷系列(1~3)字幕合集臨終關懷的原理與運用(1~3
  • 星雲大師主講: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但凡人皆好生惡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慟;而面對死亡時又往往過度沉溺在自己的悲傷之中,以致忽略了要去關懷臨終者的身心狀況。因此,如何使病人在臨終時獲得良好的身心照顧與關懷,這是死亡的尊嚴,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課題。根據佛經記載,人在臨終的一刻,關係著未來能否順利往生,是上升下墮的關鍵時刻,至為重要。
  • 【海濤慈悲基金會】臨終關懷
    印光大師曾言:「臨終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 便可登峰造極。」今有百歲人瑞陸忠老菩薩子女一片孝心通報「海濤慈悲基金會」,願為父親至誠懇切念佛增福消業,因此義工一行人跟著永師父蒙佛菩薩慈悲加佑,圓滿臨終關懷。不是常聽說一心念佛之功德不思議、臨命終前聞佛號聖境,能正念一提,魔障冰消,得現諸瑞相嗎?
  • 善終,註定是理想世界的一場救贖
    這顯然與我們國人眼中的善終不太吻合。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善終是人們所追求的五福之一,主要是指無疾而終,或者是解脫的比較灑脫,不受病痛長期折磨。但是在日本,善終被演繹出了另外一層含義,即對那些臨終者給予體貼的照顧與關懷。而這些人被稱作「善終守護師」。
  • 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1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1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有生必定有死,生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但凡人皆好生惡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慟;而面對死亡時又往往過度沉溺在自己的悲傷之中,以致忽略了要去關懷臨終者的身心狀況。
  •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索甲仁波切】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     在一家我所知道的臨終關懷醫院裡,一位近七十歲的女士,名叫艾蜜莉,罹患乳癌已經到了生命終點不要對自己期望太大,也不要期望你的幫助會在臨終者身上產生神奇的效果或「拯救」他,否則你必然會失望。人們是以自己的方式過活,怎麼活就怎麼死。為了建立真正的溝通,你必須努力以他自己的生活、性格、背景和歷史看待那個人,並毫無保留地接受他。如果你的幫助似乎沒有什麼效果,臨終者也沒有反應,不要洩氣,我們不知道我們的關懷會產生什麼影響。
  • 臨終關懷病房探訪記:病人到了晚期,也許更需要關懷而非插管
    上海市社區衛生協會老年保健與臨終關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施永興說。1993年,施永興做了一個科研項目,探討上海老年福利醫院臨終關懷的模式,由於在臨汾社區服務中心開展效果好,2012年,在政府支持下,臨終關懷服務在上海大範圍開展,現在上海市有80家醫院設有臨終關懷病房,共有900張床位。其中規模較大一家醫院一年接收病人將近200個。
  • 成都臨終關懷中心:正視「死亡」利人利己
    臨終關懷,是為生命末期的服務對象,給予積極和全面的身體照顧,以控制或緩解疼痛及有關症狀為重點,同時關注其心理、社交及靈性需要,並為服務對象的家屬提供情感支持、哀傷輔導的一個過程。對於生命,我們肯定是要保持敬畏的態度,患病後如果有希望治癒甚至有治療的意義,那就努力去爭取;但是如果目前的醫療水平已經無力回天,再強求也只是增加痛苦時,那就要學會坦然面對,選擇「臨終關懷」這樣的新形式來度過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反而可能會更好。很多晚期患者飽受病痛折磨,但家屬為什麼拒絕接受舒緩治療呢?我得到的答案是:「因為他們怕被認為是不孝。」
  • 王輝平 張錦彬 陳棟良 羅小平:推進臨終人文關懷工作的建議
    調查中得知,在株洲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下,養老社會需求缺口大,株洲養老院、護理院、醫養結合養老院、康復醫院等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可是在工作中發現,株洲做臨終關懷的多數是從醫學角度進行介入,心理學介入的非常少。而且一般護理人員和家人都是根據經驗進行臨終的關懷的。如何讓臨終的老人安詳地離開,讓活著的人也能心安,是一件專業的工作,對於家人和社會機構來說,是急需做,沒有時間等待,也不能等待的工作。
  • 臨終關懷,讓老人有尊嚴的度過餘生
    臨終生命關懷在國外是全民參與的重要儀式在發達國家,臨終關懷系統很成熟。首先,人員齊全,處處為病人考慮,包括,醫生,護士,藥劑師,社工,護士助理,牧師,創傷專家,心理疾病專家等。如此細緻又貼心的人員配備,是讓大家能感覺到國外養老系統成熟的核心基礎。
  • 我們,如何「善終」
    然而,從當前社會來看,大多人做到了「善始」,卻很少有人實現「善終」。上世紀80年代,「臨終關懷」的理念被引入到中國,隨後,臨終關懷科出現在部分醫療機構。這使得那些在現有醫療條件下無法被治癒的患者,可以在此緩解疼痛、安然離世。
  • 新聞觀察|善終也是一種權利
    對臨終親人的最好關懷,就是把死亡的權利還給親人,使其按照自己的願望度過最後時光。我國著名外科專家、北京醫院名譽院長吳蔚然在臨終前留下遺願,懇請醫院尊重自然規律,不必採用插管、透析、起搏器等創傷性治療拖延生命。最後,家人尊重他的自主選擇,陪伴他平靜地走到生命的盡頭。近年來,不少醫學界人士致力於推廣「生前預囑」,鼓勵「尊嚴死」,提倡「我的死亡我做主」。
  • 如果人到必須死亡的階段,得癌症去世可能是善終
    在生命後期,病人並不需要過度的診治,而是希望能在疼痛舒緩的基礎上被愛和關懷保護,有尊嚴地步入另一個世界。而這正是安寧療護的意義。2、在中國,路桂軍和他的同事們是臨終關懷這條路的先鋒。他認為,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必須具有人性向善的質地,否則難以升起對病人的同理心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