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此生的結束
我們在有生之年幸遇佛法,走上念佛的道路,對生死大事不再擔憂,人生之旅才真正有了意義。
但還有太多的人,比如我們的父母兄弟、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平生無緣得遇佛法,即使有所接觸,也難以生信,一期人生將成虛度。對於他們,我們可以在其臨終的特殊時刻,用我們的愛心來傳達佛的洪恩,使之也能信心開發,往生極樂。
儘管會很生疏,還是讓我們試著了解精神層面的知識,並對臨終者提供最大的幫助。
生命結束時,生理上要經歷「四大分離」(四大:地、水、火、風,代表一切物質的堅、溼、暖、動四性)的苦楚,全身有如重物壓迫,意識暗昧,手足抽搐,忽冷忽熱,氣喘身顫,唾液乾涸,筋疲力盡,容顏消失,眼不能視,耳不能聞,口不能言,猶如百千把劍割裂身體。
臨終者心理上要經歷複雜的意識活動。首先是「全景式回顧」:「一生善惡,俱時頓現」,生命中的一切逐一浮現。
而且,不僅看到一生的事件細節,還會看到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後果,經受自己帶給別人的一切感覺。
當臨終者看見自己的一生重演時,會遭遇類似的問題:
你這輩子做了些什麼?你為別人做了些什麼?
所有這些,都突顯一個事實:死亡是面對面接觸自己的時刻。在死亡時,無法逃避自己的真面目。
在此時刻,善業眾生自憶先前所做令人喜悅的善事,陷入幸福的回憶中,無極苦逼迫於身,坦然而終。惡業眾生對自己所經驗到的許多事情感到羞恥,覺得那些似乎不是自己做的,生起惱恨、恐懼之心,眾苦逼迫,猶如生龜脫殼,感覺天地崩潰,看到離奇幻相,聽到古怪聲音。
二、臨終關懷
生命留給臨終者的,是深度的恐懼:恐懼離開所愛的人,恐懼尊嚴蕩然無存,恐懼要依賴別人,恐懼此生毫無意義,恐懼因愈來愈強的痛而失去控制,最大的恐懼就是對恐懼本身的恐懼,越逃避,它就變得越強大。
臨終者正在喪失他的一切:他的親情,他的財產,他的身體,他的心。我們在生命裡可能經驗到的一切損失,當死亡來到時,全都匯集到一起。因此,臨終者怎麼可能不悲傷、痛苦、憤怒呢?
因此,我們要再三向他肯定:不論他感覺如何,不論他有多麼挫折和失望,這都是正常的。
我們可以直接把自己放在臨終者的立場上。想像躺在床上的人就是我們自己,正在面臨死亡,痛苦而孤獨,然後問自己:
我們最需要什麼?最希望眼前的親友給我們什麼?我們將發現,臨終者所要的,正是我們想要的:被真正地愛和接受。
臨終者期待被看成正常人而非病人,只要觸摸他的手,注視他的眼睛,輕輕替他按摩,或以相同的律動與他一起呼吸,就可以給他極大的安慰。
應該仁慈善巧地告知臨終者:他正在接近死亡。臨終者從直覺上知道自己已為時不多,卻仍然依賴別人來告訴他。如果家人不告訴他的話,他也許會認為那是因為家人無法面對那個消息,然後,他也不會提起這個主題。這種缺乏坦誠的狀況,只會使他感到更孤獨,更焦慮。
讓臨終者把他真正想說的話說出來,溫暖地鼓勵他儘可能自由地表達對臨終和死亡的想法。這種坦誠、不退縮地披露情緒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讓臨終者順利轉化心境,接受生命,好好地面對死亡。
臨終者常常會為一些未完成的事焦慮,對過去的所作所為不能釋懷。如果我們不能幫助他處理未完成的心事,他就不可能全然放下,就會緊緊抓住生命,害怕去世。
首先親友必須學會放下,學會放下臨終者。如果我們攀緣著臨終者,就會讓他頭痛不已,讓他很難安詳地去世。
臨終者必須從他所愛的人那裡聽到兩個明確的口頭保證:
第一,允許他去世。
第二,他死後,親人們會過得很好,沒必要擔心。
我們坐在所愛的人床邊,用柔和的語氣告訴他:「你將要過世,死亡是正常的事。我們希望你可以留下來,但我們不要你再受更多的苦。我們相處的日子,我們將永遠珍惜。現在請不要再執著生命,放下,我們完全誠懇地允許你去世。」
有些家庭拒絕讓他們的親人離開,認為那樣才是對親人的愛。讓我們想像自己就是在生命邊緣的親人,想像自己站在即將遠航的郵船甲板上,所有的親友都在岸上揮手道別,船已經離岸,除了離開之外,我們別無選擇。此刻,我們希望親友如何向我們說再見呢?
盡力幫助臨終者解脫對一切財物、朋友和親人的執著,讓他清楚交代如何分配財產,把每一件事情都安排清楚,這樣才可以真正放下。
臨終者最後的念頭對未來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在死亡的那一刻,心是完全不設防的,很容易被情緒所主宰。而最後一個念頭或情緒會被極端放大,淹沒整個認知。
在諸苦交集的關頭,素無宗教信仰的人難免會慌亂痛苦,生起恐怖、焦慮、貪戀、瞋惱等惡念,從而轉生惡的境界。
因此,四周的環境非常重要,一定要寧靜和諧。在可能的情況下,讓臨終者在家裡過世,因為家是人們覺得最舒適的地方。在臨終者能看見的地方掛一張佛像,使他眼中見佛,心中有佛。
如果是在醫院裡,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幫助:帶來一張佛像,擺一束鮮花,打開念佛機,建立一個溫馨的氛圍。
親友應提起正面的情緒和神聖的感覺,如愛、慈悲和恭敬,儘量放下攀緣、欲望和執著。痛苦和悲傷將會破壞祥和的氣氛,使臨終者失去死亡時刻的平靜。保持自然,保持我們平常的樣子,單純而平等地跟他溝通,讓他感到我們真的關心和接受他。提醒臨終者:他一生中有很多做得好的事情,讓他覺得生命是建設性和快樂的,將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美德上。
當我們眼睜睜看著所愛的人離開人間,強忍悲痛不哭出來是很困難的。所以,親友要提前把執著和悲傷處理掉:一起哭出來,表達出對臨終者的愛,說再見,在死亡時刻真正來臨前完成這個過程。
在臨終者斷氣的一刻,不要過度表露悲傷,因為臨終者的意識在那一刻特別脆弱。親友在臨終者床邊的啜泣,對他而言,猶如雷聲和冰雹。
年老的蘇格蘭婦女瑪琪在丈夫不省人事、接近死亡的時候來到醫院。瑪琪傷心欲絕,因為她沒有機會與丈夫道別,她覺得太遲了。
醫院的工作者鼓勵她說,雖然病人看起來沒有反應,但他可能還可以聽到她說話。許多人雖然喪失意識,但事實上知覺作用仍然存在。他們鼓勵瑪琪花些時間陪丈夫,告訴他心裡想說的話。
瑪琪沒有想過要做什麼,但還是接受了建議,告訴丈夫過去相處的一切美好回憶;她多麼想他,多麼愛他。
最後,她對丈夫說:「沒有你,我會很難過,但我不想看到你繼續受苦,因此,你應該放下了。」
一說完這句話,她的丈夫發出一聲長嘆,安詳地過世了。
三、為他助念
我們眼前的人正經歷著可怕的痛苦,我們幾乎不能提供任何幫助,不知該怎麼做才好。此時,應把我們的心整個開放給臨終者,為他的痛苦生起慈悲心,為他啟請阿彌陀佛的神聖力量,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
阿彌陀佛會慈悲地出現在臨終者上方,以愛心凝視他,以光明加持他,淨化他過去的罪業,減輕他目前的痛苦。
把阿彌陀佛的無量願力、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在臨終者耳邊述說一遍,使之生起往生西方的正信,告訴他:「娑婆世界猶如火宅,沒有什麼好留戀的。你若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願生西方淨土,到了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手持蓮臺出現在你面前,迎接你往生西方。你以前即使有再大的過失,也不要放在心上,阿彌陀佛不會捨棄任何一位眾生。只要一心念佛,決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由親友組成助念團,分班助念,使臨終者隨念。如果六字、四字聖號難以提起,隨念一個「佛」字即可;如果連「佛」字也提不起來,心中知道有佛即可。經中說:「臨終不能觀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是人命終得往生。」
讓臨終者安詳地死去,死後不要讓身體受到幹擾,讓他的心保持寧靜,持續助念到最後時刻(斷氣後八小時)。
通常情況下,臨終者往往擔心念佛功夫不夠,把握不住自己。阿彌陀佛憫念他顛倒散亂之苦,慈悲現身,垂手接引。臨終者見佛顯現,被佛光注照,身心安穩,如入禪定,自見坐金蓮花,受生七寶池(極樂世界的水池,以黃金等眾寶合成)。
阿彌陀佛對眾生的臨終關懷,可謂周全之至!
多數人在昏迷的狀況下去世,但他們還是會敏銳地覺察周遭事物。因此,不斷積極地對昏迷者講話是很重要的。首先對他表達明確的關懷,讚美他的善行,然後為他助念。
---精選自《善終手冊》
---朗讀:佛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