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0日 08:33:35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金車研究」。
公司近況
截至2020年7月8日,比亞迪暫站上中國車企市值第一的位置,是資本市場對其背後一條完整新能源產業鏈的估值重構,但我們認為比亞迪作為整車部分的估值還尚未完全體現。
評論
截止至2020年7月8日,比亞迪成為中國車企市值最大的公司。第二至五名分別為上汽集團、蔚來汽車(考慮可轉債和戰投攤薄)、吉利汽車和廣汽集團。比亞迪暫站上中國車企市值第一的位置,是資本市場對其背後一條完整新能源產業鏈的估值重構,但我們認為比亞迪作為整車部分的估值還尚未完全體現。
比亞迪今年以來的股價上漲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刀片電池拓展鐵鋰適用車型,比亞迪重回熟悉賽場。刀片電池通過能量體系比的提升(從251Wh/L提高至332Wh/L),將鐵鋰路線電池從A00/A0級別車型拓展至A級及更高級別市場,可以使A級車載電量達到60kWh,對應續航裡程達500公裡。且我們預計鐵鋰刀片電池較622三元成本下降幅度可達25%以上,性價比突出,也進一步提升外供預期。自從1月11日電動汽車百人會上比亞迪首次提及刀片電池,電池格局預期反轉帶動比亞迪開啟了第一階段的上升通道。
車載半導體完成重組,自主IGBT有望實現外資替代。比亞迪半導體包含晶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和下遊應用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下遊覆蓋了汽車、工控、消費等領域的應用,特別是依託汽車業務,2019年我們預計IGBT供貨量約為20萬套,測算自供部分營收或在6億元,疊加外供公共領域及其他品牌新能源車,我們預計19年比亞迪半導體IGBT模塊營收超10億元。截止2020年7月8日,國內可比公司斯達半導交易在55倍P/S TTM,對應市值415億元;海外可比公司英飛凌長期交易在3倍以上P/S TTM,目前市值約2200億元。我們認為若按照2025年比亞迪半導體能做到15%全球市佔率對應100億元營收,按照4倍P/S,市值可至400億元。自4月15日公司宣布比亞迪半導體擬引入戰投,至5月26日公司宣布引入戰略投資者,此為股價的橫盤調整階段。
寄託於「漢」實現品牌向上,目前訂單較為飽滿。作為公司今年重磅車型,旗艦轎車「漢」預售價為23-28萬元,分為插混和純電兩套動力系統,目前已經獲得超過2萬個訂單,我們預計其在7月中實現交付。市場普遍看好「漢」的造型和背後的技術實力,自「漢」發布來不斷增加的訂單數成為了股價上行的催化劑。
目前按照我們對比亞迪的分部估值,傳統汽車及雲軌給予估值0億元,新能源整車788億元,比亞迪半導體400億元,比亞迪電子312億元,電池1090億元。其中2020年新能源整車估值僅60(萬元/輛)的 EV/銷量,相較於目前的特斯拉400(萬元/輛)和蔚來汽車360(萬元/輛),仍有向上空間。目前新能源整車估值的抑制因素主要有3點:1)比亞迪2019年銷售新能源泥頭車約3000輛,但這部分長期看不具有可持續性;2)2019年公司銷售新能源車中網約車比例為36%,個人消費者偏好程度並不高。3)2020年上半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售6.1萬輛,同比-58%,降幅較大。
而我們認為DM4.0降本提質,PHEV有望迅速平價,目前整車部分估值尚未完全體現。我們測算,DM-p系統成本將從DM3.0的5.5萬元降至4.5萬元:刀片電池的採用可降本約5,000元,發動機降本約2,000元,電控、高壓線束等零部件通過設計優化和採購成本降低可節省約3,000元成本。同時,我們預計DM-i系統將通過傳動系統的精簡(無需DCT變速箱)和動力、電控系統的成本控制,額外降本約8,000元。因此,DM-i系統和傳統燃油系統成本差額將降至2萬元左右,若考慮PHEV一萬元以上的購置稅優惠和8,500元補貼,我們認為PHEV車型將迅速走向和燃油車的平價,並帶來比亞迪汽車業務競爭力的大幅提升。
估值建議
維持公司盈利預測不變。基於SOTP,考慮公司多項業務估值提升(新能源車、半導體和電池),我們提升A股目標價13%至95元(15%上行空間),H股目標價23%至86港幣(16%上行空間)。維持A/H股「跑贏行業」評級不變。
風險
新車銷量不及預期,電池外供進度不及預期
(編輯:宇碩)
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均竭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和可靠度,但不能保證其絕對準確和可靠,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不管是否侵權法下的責任或合約責任又或其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