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拍成電影太震撼人心

2021-02-15 虹膜

在觀看電影《死亡實驗》的全過程中,絕對不會讓人感到一絲一毫的輕鬆愉悅,如果評價電影優劣的標準只是娛樂性和趣味性的有無,這部電影當然是一種失敗。

《死亡實驗》(2010)

但是,影片的原型事件斯坦福監獄實驗因為爭議性太大,事件的演變又極富戲劇性,曾被三次搬上大銀幕:2001年德國拍攝的《死亡實驗》,2010年的翻拍版和2015年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前兩部都根據小說《黑盒子》改編,2015版則最接近事件原貌,實驗策劃人菲利普·津巴多親自擔任影片顧問,他的本名也首次出現在電影之中。此外,還有一版2006年拍攝的紀錄片《人類行為實驗》整合併記錄了實驗的影像資料。

《斯坦福監獄實驗》(2015)

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報紙上發布了一則廣告徵集大學生參加監獄生活實驗,酬勞每天15美元,期限為兩周,最後徵集了24名心智正常情緒穩定的志願者,被分為9名犯人,9名看守和6名候補人員。

在2001年和2010年兩版電影中,實驗年代被更改為當代,參與實驗的也變成社會人士而非原本的大學生。

兩部電影都極盡渲染了實驗過程中的暴力流血事件和囚犯試圖越獄的反抗過程,都有弱勢成員重傷或死亡,「黑盒子」也成為片中的關鍵道具。德國版增加了對實驗團隊的描寫,團隊內部也有對實驗應否繼續進行下去的意見分歧,在實驗後期,看守們甚至綁架實驗策劃者施行強暴。

《死亡實驗》(2001)

因為主角的努力抗爭,囚犯們才最終得以順利逃脫。就電影而言,設置單一主角的確增加了劇情的可看性,但在真實實驗中,自然不可能存在這麼一位個人英雄主義泛濫的主角,這次實驗如果真像電影一樣造成不可挽回的慘劇,津巴多就無法再繼續他的心理學研究。

實際上,儘量還原原始實驗真相,沒有流血事件發生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反而是三部影片中最壓抑的一部。前兩部電影仔細刻畫了幾位主要人物的心理需求和動機,刻意激化了囚犯與看守的矛盾衝突。

《斯坦福監獄實驗》(2015)

而斯坦福監獄實驗本身,強調的是實驗對象的普適性,所有志願者隨機抽取,沒有犯罪前科,也通過了「正常」心理學測試,彼此之間並無宿怨,正因為如此,得出的結論才觸目驚心。

儘管在細節上有所出入,三部電影都重現了當時監獄內的奇妙局勢,志願者扮演的角色獲得了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暗示,比如用代號替換姓名,統一服裝,實驗策劃人向看守反覆強調他們的權威性。

於是,在實驗僅僅進行36個小時之後,第一名囚犯就瀕臨崩潰,實驗團隊不得不釋放他。事後的實驗報告稱只有1/3的守衛表現出暴虐傾向,開始在不實行真正肉體傷害行為的前提下虐待囚犯,其餘表現良好的守衛對囚犯態度溫和,卻並沒有阻止他們逐漸升級的虐囚行徑。

《斯坦福監獄實驗》(2015)

這種「善意」被視為比單純暴力更加有害的行為,扮演囚犯的志願者會由於這種「善意」而自我麻痺,放棄有效反抗。

因此,在《死亡實驗》中因為劇烈暴力衝突所致的集體反抗在《斯坦福監獄實驗》中不可能實現,在後一個版本裡,囚犯們只是默默承受侮辱,接受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影片也由此轉向截然不同的結局和結論。

兩版《死亡實驗》以男女主角的重逢為結局,觀眾在看完電影後還是會感到背後一陣惡寒,如果兩位男主角不是恰好站在囚犯一方,如果影片是從守衛視角出發,事態也許會向更加兇險的方向發展。

《死亡實驗》(2001)

津巴多教授成功獲得了他想要的情境歸因結論,據此實驗結果撰寫了他的心理學著作《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這樣的結論卻未必能讓所有人接受。

在電影中,主角拋出何謂人性的議題,臨近結局時,一心復仇的主角也選擇了放過殺人者,我們寧可相信在變化無常的善惡標準中仍然存在著絕對的善,這種相信也絕不是空穴來風。

在真實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中,曾有多位來訪者對實驗中表現出的非人環境無動於衷,連津巴多自己也深陷監獄主管的角色扮演遊戲之中,但在實驗的第五天晚上,還是有那麼一位來訪者表示忍無可忍,她終於說服津巴多,終止了這次實驗。

合作郵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內容

米老鼠吞下大狐狸,引發好萊塢大公司間的軍備競賽

剛剛頒發的這個電影獎,具有很高的公信力

章子怡演技封神不假,但還是要用大銀幕來說話

相關焦點

  • 人性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否幫江都人看穿了邪惡?
    津巴多在1971年進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揭示了人性之惡。時隔45年,他似乎站在了當年的反面:不再強調邪惡,而是試圖喚醒人們「內心的英雄」。然而在一些心理學愛好者看來,這更像是一種「洗腦」。點開視頻看「斯坦福監獄實驗」設計者津巴多的「改邪歸正」↓↓津巴多在1971年進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揭示了人性之惡。
  • 一部沒有鬼的驚悚片|《斯坦福監獄實驗》
    電影改編自1972年史丹福大學菲利普·津巴多教授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這是一個未完成的實驗。原本設定實驗長度為兩周,但在六天之後教授便停止了這個實驗。但它是心理學界最著名的實驗之一。而那些扮演囚犯的被試則從家中被警察帶走,來到斯坦福監獄,脫光衣服進行驅蟲,換上布長裙,戴上腳鏈,獲得自己的編號。
  • 這不是電影 40年前真實歷史揭露人性心理陰暗處 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在心理學和科學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它把普通人變成了怪物。2004年10月,美國陸軍上士伊萬·奇普·弗雷德裡克惹上了麻煩。那年3月,伊拉克阿布格萊布監獄(Abu Ghraib prison)爆發了臭名昭著的酷刑醜聞,他是其中一名被告。
  • 斯坦福監獄實驗:我們離魔鬼有多遠
    這起事件之後,斯坦福實驗,曾經惡名昭著的實驗又再次引起了社會的關注。這兩個事件都有關於全球心理學家探討已久的人性問題:人在什麼時候會開始變得邪惡?是什麼讓一個人越過好與惡的界線?而這條界線又在哪裡?人們所處的角色和環境是否決定了他們的行為?
  • 斯坦福監獄實驗全評價(上):實驗介紹
    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年輕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的監獄,並且徵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願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報酬,但是必須完成14天的實驗。這些志願者被隨機分成兩部分,12個人充當獄警的角色,另外12個充當囚犯的角色,實驗時每組只有9人,3人後備。實驗被試皆為男性,他們的角色是隨機分配的。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看完有人崩潰了
    置頂[一隻電影]
  • 《斯坦福監獄實驗》第3次登上大銀幕,史上顫慄人心實驗大盤點
    7月20日,當地時間七點,好萊塢新片《斯坦福監獄實驗(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在紐約首映
  • 震撼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當學生被關進監獄,有人崩潰,有人人性扭曲...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津巴多教授就已經聲名鵲起,這緣起於他早年在史丹福大學開設的一門實驗。這項實驗直接導致了部分學生出現心靈扭曲的現象,最終不得不提前終止。然而該實驗得出的結論被廣泛運用,且令世人震驚。這究竟是項怎樣的實驗?它的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它的意義又在哪裡?
  • 震撼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當學生被關進監獄後,有人崩潰,有人人性變扭曲...
    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場歷史上著名的人性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是1971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當時津巴多正在史丹福大學任教。他將大學心理系大樓地下室的一些房間和走廊改造成一所「監獄」,把實驗室改成了牢房,並且把每間牢房門都改為豎欄式結構,配有單獨的牢房號碼。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人人都有可能成為魔鬼!細思恐極……
    《斯坦福監獄實驗》電影海報24 個健康狀況良好、心智水平正常的人參與了這項實驗,12 個扮演 「囚犯」,12 個擔任 「獄警」,在這個模擬監獄,他們要共度 2 周。這個本來計劃 2 周完成的實驗,在進行的第 6 天就因 「不人道」 被迫叫停。然而這 6 天在斯坦福心理大樓底層發生的故事,足以被拍成一部榮獲諸多獎項的國際大片。與其看我吧啦吧啦的碼出來的文字,不如讓屏幕前的你身臨其境。
  • 「斯坦福監獄真人實驗」證明了什麼?結果為何讓人感覺毛骨悚然?
    要說人類歷史上最讓人毛骨悚然的實驗當屬「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實驗之所以令人恐懼不是因為實驗內容驚悚,而是因為實驗的最終結果:一個人從好人變成嗜血惡魔只需要六天時間。人性竟然是如此的脆弱!善惡之間也並非涇渭分明,一個人從善到惡竟然是如此的簡單,只需要情境的簡單催化而已。
  • 斯坦福監獄實驗:每個人的心裡住著惡魔
    一九七一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Zimbardo)和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的監獄,並且徵集了二十四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願者
  • 邪惡是個無底洞:斯坦福監獄實驗和米爾格倫實驗的啟示
    在這裡可以跟大家分享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實驗一:斯坦福監獄(1971年)實驗步驟: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希望研究監獄生活如何影響其中的警察與囚犯。這聽起來夠愚蠢的,問題在於,這會有什麼問題嗎?津巴多將史丹福大學心理系的地下室改建成了一個模擬監獄。
  • 斯坦福監獄實驗:凡人墮落囚徒僅需6天,人性之惡淋漓盡致的展現
    而本文要介紹的就是這麼一個歷史上出了名的考驗人性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考驗人性的實驗1971年,一個名叫菲利普·津巴多的史丹福大學人性與社會學教授啟動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叫「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會環境裡的反應。
  • 斯坦福監獄實驗:24個假獄警和囚犯共處6天,詮釋了最真實的人性
    20世紀有一項最出名,也是最受爭議的心理學人性實驗,就是「斯坦福監獄實驗」。而其實驗目的,則是想看看人在不同社會環境下的反應。但誰也沒有料到,這場實驗將人性中的"餓"表現的淋漓盡致。實驗是由史丹福大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1971年開啟,他將心理系大樓底下地下室的一些房間以及走廊改造成為與加州監獄一模一樣的場景, 實驗室成為了牢房。而大門都是豎著的鐵桿結構,沒一間牢房都有獨立的號碼。隨即他又以每天15美金的價格,招募實驗的志願者。在招聘廣告發出之後,有百多名人前來報名,大多都是附近的學生。
  • 60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震撼人心,好幾部堪比大片
    我們常常吐槽電影裡的劇情,認為都是編劇自己寫的,其實不然。上一期小楓給大家帶來了10部真人真事改編的影片,部部都震撼人心,這一期繼續給大家補上,希望大家喜歡。11.《親愛的》該片根據央視早年的「打拐」新聞改編而成的,相當催淚,趙薇也在片中展現出影后的演技,電影主演講述以田文軍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尋孩子以及養育被拐孩子的農村婦女李紅琴如何為奪取孩子做抗爭的故事。。
  • 電影《死亡實驗》不要高估自己 人人都是恐怖分子
    劇情簡介 本片以1971年美國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為基礎,根據馬裡奧•喬丹努的小說《黑盒子》改編。文章提到的《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一書,作者是1971年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的主持人,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Zimbardo) 。實驗是在學校的校園裡面把一個教學樓布置成一個監獄,來接受實驗的學生隨機成為囚犯或獄警,把他們一起關兩個禮拜。這個實驗的結果非常駭人,乃至於不到一個禮拜就要被迫終止。
  • 好看的監獄電影9部推薦,最後一部太經典了!
    無論國內外,優秀的監獄影片都是非常多的,恰好最近又看了一遍和監獄題材有關的影片,就想上來和大家分享分享。一、《監獄風雲》無論國內外,優秀的監獄影片都是非常多的,恰好最近又看了一遍和監獄題材有關的影片,就想上來和大家分享分享。
  • 《死亡實驗》
    電影《死亡實驗》觀後感 《死亡實驗》是由1971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改編而成的電影,由保羅·舒爾靈執導,福裡斯特·惠特克
  • 史上最黑暗心理學實驗告訴你
    當時津巴多教授認為當一些人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可能會做出一些比較極端或和平常不同的行為,就比如說一個溫文爾雅的紳士在極端的環境下可能會成為一個嗜血狂魔,在這樣的背景下津巴多教授和他的幾個學生展開了一個非常著名的人性實驗,叫做斯坦福監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