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電影《死亡實驗》的全過程中,絕對不會讓人感到一絲一毫的輕鬆愉悅,如果評價電影優劣的標準只是娛樂性和趣味性的有無,這部電影當然是一種失敗。
《死亡實驗》(2010)
但是,影片的原型事件斯坦福監獄實驗因為爭議性太大,事件的演變又極富戲劇性,曾被三次搬上大銀幕:2001年德國拍攝的《死亡實驗》,2010年的翻拍版和2015年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前兩部都根據小說《黑盒子》改編,2015版則最接近事件原貌,實驗策劃人菲利普·津巴多親自擔任影片顧問,他的本名也首次出現在電影之中。此外,還有一版2006年拍攝的紀錄片《人類行為實驗》整合併記錄了實驗的影像資料。
《斯坦福監獄實驗》(2015)
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報紙上發布了一則廣告徵集大學生參加監獄生活實驗,酬勞每天15美元,期限為兩周,最後徵集了24名心智正常情緒穩定的志願者,被分為9名犯人,9名看守和6名候補人員。
在2001年和2010年兩版電影中,實驗年代被更改為當代,參與實驗的也變成社會人士而非原本的大學生。
兩部電影都極盡渲染了實驗過程中的暴力流血事件和囚犯試圖越獄的反抗過程,都有弱勢成員重傷或死亡,「黑盒子」也成為片中的關鍵道具。德國版增加了對實驗團隊的描寫,團隊內部也有對實驗應否繼續進行下去的意見分歧,在實驗後期,看守們甚至綁架實驗策劃者施行強暴。
《死亡實驗》(2001)
因為主角的努力抗爭,囚犯們才最終得以順利逃脫。就電影而言,設置單一主角的確增加了劇情的可看性,但在真實實驗中,自然不可能存在這麼一位個人英雄主義泛濫的主角,這次實驗如果真像電影一樣造成不可挽回的慘劇,津巴多就無法再繼續他的心理學研究。
實際上,儘量還原原始實驗真相,沒有流血事件發生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反而是三部影片中最壓抑的一部。前兩部電影仔細刻畫了幾位主要人物的心理需求和動機,刻意激化了囚犯與看守的矛盾衝突。
《斯坦福監獄實驗》(2015)
而斯坦福監獄實驗本身,強調的是實驗對象的普適性,所有志願者隨機抽取,沒有犯罪前科,也通過了「正常」心理學測試,彼此之間並無宿怨,正因為如此,得出的結論才觸目驚心。
儘管在細節上有所出入,三部電影都重現了當時監獄內的奇妙局勢,志願者扮演的角色獲得了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暗示,比如用代號替換姓名,統一服裝,實驗策劃人向看守反覆強調他們的權威性。
於是,在實驗僅僅進行36個小時之後,第一名囚犯就瀕臨崩潰,實驗團隊不得不釋放他。事後的實驗報告稱只有1/3的守衛表現出暴虐傾向,開始在不實行真正肉體傷害行為的前提下虐待囚犯,其餘表現良好的守衛對囚犯態度溫和,卻並沒有阻止他們逐漸升級的虐囚行徑。
《斯坦福監獄實驗》(2015)
這種「善意」被視為比單純暴力更加有害的行為,扮演囚犯的志願者會由於這種「善意」而自我麻痺,放棄有效反抗。
因此,在《死亡實驗》中因為劇烈暴力衝突所致的集體反抗在《斯坦福監獄實驗》中不可能實現,在後一個版本裡,囚犯們只是默默承受侮辱,接受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影片也由此轉向截然不同的結局和結論。
兩版《死亡實驗》以男女主角的重逢為結局,觀眾在看完電影後還是會感到背後一陣惡寒,如果兩位男主角不是恰好站在囚犯一方,如果影片是從守衛視角出發,事態也許會向更加兇險的方向發展。
《死亡實驗》(2001)
津巴多教授成功獲得了他想要的情境歸因結論,據此實驗結果撰寫了他的心理學著作《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這樣的結論卻未必能讓所有人接受。
在電影中,主角拋出何謂人性的議題,臨近結局時,一心復仇的主角也選擇了放過殺人者,我們寧可相信在變化無常的善惡標準中仍然存在著絕對的善,這種相信也絕不是空穴來風。
在真實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中,曾有多位來訪者對實驗中表現出的非人環境無動於衷,連津巴多自己也深陷監獄主管的角色扮演遊戲之中,但在實驗的第五天晚上,還是有那麼一位來訪者表示忍無可忍,她終於說服津巴多,終止了這次實驗。
合作郵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內容
米老鼠吞下大狐狸,引發好萊塢大公司間的軍備競賽
剛剛頒發的這個電影獎,具有很高的公信力
章子怡演技封神不假,但還是要用大銀幕來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