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一經上映大受好評。
這種合家歡電影,在國慶佳節之際是絕對受歡迎的。
老文之前寫過一篇介紹,想看簡介的朋友們請先移步:
故事分為《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最後一課》《回鄉之路》《神筆馬亮》五單元。
五個故事,東西南北中——橫跨祖國大江南北。
電影透過平民英雄的視角,講述中國故事,喚起中國人對家鄉的深切思念。
電影的第四單元《回鄉之路》,最讓老文感動。
PS,先不論劇情,先不論鄧超這個人物形象帶來的種種爭議,老文這次看重的是鄧超這個故事背後的故事。
故事將鏡頭對準陝西榆林缺水少雨的荒漠地帶——毛烏素沙地。
知名網紅主播閆飛燕(閆妮飾演)受邀回鄉參加校慶活動,路上遇到校友喬樹林(鄧超飾演)。
喬樹林一直推銷自己的沙地蘋果,並使出各種伎倆令人嫌棄。
然而,他卻曾經在荒漠沙地上種出蘋果,努力幫助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因為,若是永遠黃沙漫天,村莊發展就永無出頭之日。
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
毛烏素沙地面積約4.22萬平方公裡,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
以前這片土地的荒漠化程度讓人觸目驚心。
片中故事說的就是毛烏素這片地。
老文對裡面的一個鏡頭感到很震撼。
閆飛燕回到故鄉榆林,想起了小時候的漫天黃沙。
那時的榆林,被稱為駝城,意為「沙漠之城」。
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地,有一半在這裡。
在這裡,沙塵暴是一種常見的天氣,「黃沙蔽日」是一個寫實的詞。
村莊、農田、牧地,隨時都有被吞沒的危險。
人們一出門就灰頭土臉,一張嘴就是一口沙。
可就在今年,毛烏素全變「綠」了。
曾經的毛烏素
現在的毛烏素
是不是感到非常驚訝?
其實,背後的沙地治理故事,更為動人。
從1959年起,這裡的人們就開始了與毛烏素沙漠的「戰爭」:
「寧可治沙累死,也不能叫沙漠欺負死!」
當地幹部群眾克服自然條件、技術、資金等困難,不斷地造林播綠。
他們用手挖、用肩扛。
自學背苗、扎林、剪枝,一個坑一個坑固沙,一鏟子一鏟子種樹。
爺傳父,父傳子,種樹造林,引水治沙。
一幹,就是70年。
牛玉琴、殷玉珍、石光銀、烏雲斯慶、王果香、邊兆芳......
他們,都和電影裡鄧超飾演的喬樹林一樣,曾不被理解,孤獨地戰鬥著。
但咬著牙堅守,才有了後來的奇蹟。
如今的毛烏素,風裡不再裹挾著沙子,莊稼不再一種就死,草灘、湖水美不勝收。
過去黃沙漫天的毛烏素蹤跡難覓,曾經的這裡是接天連日的黃沙,一眼望不到盡頭。
「山高盡禿頭,灘地無樹林。黃沙滾滾流,十耕九不收」是當地的真實寫照,不少居民背井離鄉,另謀生路。
經過多年治理,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和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整體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萬公頃,沙化土地減少16.9萬公頃。
昔日的「沙進人退」變成了如今的「綠進沙退」。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880萬公頃。
今天,這片土地不再是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而是一片綠樹蔥蔥的欣欣向榮。
荒漠化治理使毛烏素沙地創出「綠色奇蹟」。
毛烏素沙地的故事,就像《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一樣。
每個小人物的能量,匯聚在一起,便有了日益強大的中國力量。
生在中國,三生有幸。
*碼字不易,記得點讚、關注老文的南北腔調,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