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晚,在內地上映短短1周的《海王》票房破10億,成為DC電影宇宙第一部在中國內地市場票房突破10億大關的作品。
僅一部《海王》大爆並不足以談得上拯救整個DC宇宙,不過這一次,溫子仁確確實實讓DC在與漫威近年來的較量中揚眉吐氣了一把,也讓淪為流水線產品的超級英雄電影有了一些新看頭。
提起超級英雄,就會想到DC漫威之爭,提起DC漫威之爭,就必定是一場腥風血雨。
DC粉瞧不上漫威的合家歡、沒內涵,「卡通不像卡通,真人不像真人」,漫威粉對DC的評價就簡單粗暴多了——你就是單純的爛,沒別的。
「爛」,可以用來評價DC擴展宇宙,但絕對不可以用來一棒子打死整個DC。
《守望者》
畢竟光是《黑暗騎士》三部曲、《守望者》、《V字仇殺隊》就已經是漫威作品難以匹及的高度,更不必說就連超英漫改電影的時代都是由以DC1978年的的《超人》為開端所帶來的。
雖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超人》的意義不僅僅只代表著DC曾經的輝煌,更是整個超英電影史上永遠不可忘卻的裡程碑。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超人》。
史上第一部超英電影《超人》誕生
正如八十年前,DC創作出史上第一個超級英雄人物——超人開啟了美漫文化的黃金時代,四十年前的今天,仍是DC率先將超級英雄從書中帶到了大銀幕上,為之後的超英漫改電影潮流拉開了序幕。
1978年12月15日,由理察·唐納執導、克里斯多福·裡夫主演的《超人》正式上映,迅速在美國全國上下掀起了一陣狂潮。
影片中,馬龍·白蘭度出演超人的生父喬·艾爾,反派萊克斯·盧瑟由另一位奧斯卡影帝吉恩·哈克曼飾演,其他卡司還包括分別提名過奧斯卡最佳男配和最佳男主的尼德·巴蒂、傑基·庫伯等大牌演員。
理察·唐納
除了大牌雲集,《超人》還是當時製作成本最高的電影,預算高達5500萬美元,最終獎項與票房雙豐收的絕佳成績,讓彼時的DC在漫改電影的嘗試道路上有了一種「出道即巔峰」的光環。
不光是在美國本土,就連中國內地都受到了《超人》影響力的波及。
1979年第4期的《大眾電影》以「轟動一時的美國影片《超人》」為題介紹了影片,1980年的《科學與生活》雜誌第1期更是給《超人》扣上了「巨型影片」、「轟動影壇的科學驚險電影」等頭銜。
如今再回頭重溫《超人》,可能每個人都會覺得它乏味枯燥、劇情單薄、特效粗劣,但在40年前數字時代還未到來之際,《超人》已經是當時製作最為精良、科技最為先進的影片之一。
那麼,身為超英電影發跡之作的《超人》是怎麼拍成的呢?
《超人》的前期籌備
1973年底,好萊塢製片人伊爾亞·薩爾金德率先有了將超人拍成電影的想法,經過與DC長達一年之久的談判,他和父親亞歷山大·薩爾金德、合作夥伴皮埃爾·斯彭格勒一同買下了超人電影的版權,然後立即開始尋找編劇、導演及演員的人選。這一過程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波折。
他們先找來了阿爾弗雷德·貝斯特寫劇本,後來又覺得貝斯特名氣不夠大,改換成了《教父》的編劇馬裡奧·普佐。
《超人》幕後照,左為導演理察·唐納
由於在最一開始,製片人就決定要同時拍攝《超人》和《超人2》,於是普佐寫出了一版長達500多頁的劇本,即便是經過另一編劇萊斯利·紐曼修改過後,也還有400多頁。
至於導演人選這邊,剛剛執導完《007之金槍人》的蓋伊·漢彌爾頓於1975年同意接下了這項工作,但由於漢彌爾頓涉嫌逃稅無法前往英國進行拍攝,導演人選也要進行更換。
1976年,理察·唐納的新片《天魔》上映之後,製片人伊爾亞找上了他。最終,唐納以100萬美元的薪酬接下了兩部《超人》的拍攝工作。
《天魔》
然而,唐納對馬裡奧·普佐的劇本相當不滿意,又不得不找來湯姆·曼凱維奇重寫了一版劇本,之前普佐的劇本幾乎一個字都沒有採用。
折騰來折騰去,導演和編劇總算是敲定了,而演員的選擇更是難上加難,基本情況就是想請的大牌請不來,想來的大牌片方又不想要。
當決定啟用新人飾演超人之後,前前後後總共有200多位不知名的演員來進行試鏡,仍然挑不出一個合適人選,選角工作一度陷入僵局,甚至連製片人伊爾亞妻子的牙醫都被拉來試過戲。
當選角導演林·斯塔馬斯特將克里斯多福·裡夫推薦過來時,製片人也並沒感到滿意,認為他太年輕太瘦,不符合超人的形象。
不過最終裡夫還是憑藉優秀的演技拿到了這一角色,之後也用實力證明了自己是超人的合適人選。
《超人》的拍攝過程
由於兩部《超人》是同時進行拍攝,所以整個拍攝工作從1977年3月開始,一直到1978年10月才結束,比原計劃整整推遲了6個月。
這裡說的結束,並不是指的成功殺青,而是到了後期階段,導演理察·唐納和製片人團隊因為預算和進度問題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超人2》只拍攝了75%就被中途叫停,好在《超人》已經完成。
即便是在《超人》大獲成功之後,製片人也沒有再叫唐納繼續回歸執導工作,當然唐納自己也不想回來,甚至放出狠話:等我下次再看見他(皮埃爾·斯彭格勒),直接一刀捅死。
除了團隊內部的矛盾之外,影片本身的拍攝工作也十分艱辛,因為那個年代的特效技術根本完成不了《超人》想表現出的大場面以及讓超人飛上天的高難度場景,所以基本整部作品都是靠機器拍攝完成。
比如,影片中的金門大橋、胡佛大壩、氪星會議廳穹頂採用的都是微觀模型道具;青年時期的肯特一腳踢飛足球的戲則是用地上一個強力彈射裝置把足球射出去的。
最難拍的自然是超人的飛行戲。
當時也沒有什麼可以用電腦控制的威亞,就是用單純的繩索和滾輪甚至是塔吊,把克里斯多福·裡夫吊到藍幕前的高空中,然後用鼓風機從前面仿造出風吹的效果,拍完之後將人物摳像,放進背景環境中,通過將背景環境圖放大或縮小,來達到運動的效果。
最後將繩索處理掉,有些不太明顯的地方甚至都沒有進行處理。
因為不需要過多的後期製作,《超人》在拍攝完成短短2個月之後就正式上映了,放在今天,這一過程起碼需要半年以上。
《超人》問世獲得巨大成功
儘管《超人》的誕生歷經坎坷,但最後的成績證明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上映之後,影片連續創下了首映日票房276萬美元、周末三天票房746萬美元的新歷史紀錄。
最終,《超人》北美票房為1.34億美元,全球累計票房為3億美元,成為年度票房第二高(僅次於歌舞片《油脂》)、史上票房第六高的電影,同時也成為了華納兄弟當時最成功的影片。
在獎項上面,《超人》獲得了包括奧斯卡最佳音響、最佳配樂、最佳剪輯,金球獎、土星獎等在內的14項大小提名,最終憑藉卓越的視覺效果獲得了奧斯卡特別成就獎,以及其他提名中的6個獎項。
《超人》引進中國
1985年秋,中影公司引進了《超人》,並於11月初開始在上海電影譯製廠配音。
《超人》是我國從好萊塢進口的第一部真正意義的「大片」,它上映之時,內地電影市場仍處於繁榮時期,與新興的電視業尚能分庭抗禮。
但當時優秀國產故事片層出不窮,而進口影片的引進標準更偏重於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平衡,以及後期譯製配音的精工細做。
因此,中國觀眾真正能在影院看到的好萊塢八大公司商業巨製屈指可數,《星球大戰》、《外星人E.T.》這些科幻大片即便聽過,也是無緣得見。
也因此,雖然《超人》出品七年之後才第一次訪華,且一如其他在中國上映的進口影片一樣,事先沒有任何宣傳(除了在報刊上有幾則故事梗概之外),但它上映後便立即引發了觀影狂潮。
如果說,《少林寺》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國產商業大片的一個標竿,那麼毫無疑問,同一時期的《超人》便是登陸中國銀幕最具震撼的好萊塢特效大片。
儘管那個時候,克里斯多福·裡夫在中國的名氣還遠不能與阿蘭·德龍相提並論,但這個身披紅色大鬥蓬、胸前印著大S的空中飛人,已成為中國無人不知的電影明星。
直到九十年代初,一些瀕臨歇業的省市電影放映公司和影院,還時不時地利用《超人》作為寒暑期的「學生假期優惠觀影」活動的招牌和噱頭,這也是許多80後乃至85後對在影院觀看本片仍有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超人》開創超級英雄電影新類型
《超人》之後,超級英雄電影類型應運而生,在20世紀末的20年裡有了極大的發展,DC繼續在這個領域做著毋庸置疑的領頭羊。
克里斯多福·裡夫主演的《超人》四部曲,以及嘗試暗黑風格的《蝙蝠俠》系列,讓觀眾們對這種富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視效大片充滿了好感與期待。
與此同時,漫威也以《刀鋒戰士》作為開山之作加入到隊伍中來,只可惜98年漫威破產重組,不得不將旗下蜘蛛俠、X戰警、神奇四俠等IP進行兜售來換取資金。
但也正因如此,超英電影從2000年福斯的《X戰警》和2002年索尼的《蜘蛛俠》起有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苗頭,從而發展為好萊塢製作人趨之若鶩的影片類型。
在21世紀的頭10年裡,文章開篇所提到的《V字仇殺隊》、諾蘭《黑暗騎士》三部曲、扎導的《守望者》將超級英雄電影又提升了一個高度,這段時間可以稱之為DC電影的鼎盛時期,而隨即將迎來的則是超英電影再一次的改朝換代。
從2008年《鋼鐵俠》開始,被迪士尼收購之後的漫威穩紮穩打,用《復仇者聯盟》開拓出電影宇宙的新概念,耗時10年走到如今的《復聯3》和明年的《復聯4》,已經將超級英雄電影變為了一場全球性的文化狂歡,哪怕只是發布一支預告片都有著原子彈般的威力。
已經落後一步的DC明顯有了趕鴨子上架的趨勢,只想著照搬漫威電影宇宙的商業模式,卻急於求成,用《蝙蝠俠大戰超人》和《正義聯盟》將一手好牌打了個亂七八糟。
如今隨著索尼開始和漫威合作開發蜘蛛俠,福斯被迪士尼收購,之後超英電影市場基本就是DC和漫威兩家兵分天下。
但就整體來看,後起之秀的漫威步步為營,原本可以輕鬆贏在起跑線的DC則前途一片迷茫,也難怪粉絲們懷抱有怒其不爭、恨鐵不成鋼的心情。
從《超人》發跡,到如今《海王》逆轉,不知道DC能否鹹魚翻身,再次引領一波新的格局洗牌。
《超人》幕後的20件趣事
【1】製片人伊爾亞想邀請史匹柏來執導《超人》,但亞歷山大對史匹柏的能力表示懷疑,說先看看他拍的《大白鯊》什麼樣再說吧。
1975年《大白鯊》上映之後空前成功,兩人趕緊去聯繫史匹柏,結果人家已經在拍《第三類接觸》了,表示沒時間。
【2】喬治·盧卡斯也曾是導演職位的首選人之一,但由於當時盧卡斯正在準備《星球大戰》,所以拒絕了這一請求。
【3】史泰龍對超人的角色很感興趣,但最終沒談攏;阿諾·施瓦辛格特別特別想演超人,努力爭取了很久,片方沒理他。
【4】片方有考慮給羅伯特·雷德福高片酬讓他來演超人,不過後來覺得他太有名了就作罷了。
【5】保羅·紐曼可以獲得400萬美元的片酬,在超人、萊克斯·盧瑟和喬·艾爾三個角色中隨便挑,但他都拒絕了。
【6】卡戴珊繼父、美國前奧運會十項鐵人冠軍布魯斯‧詹納也曾參加過超人的試鏡。
【7】馬龍·白蘭度總共拍攝了10分鐘的戲份,除了可以拿到370萬美元的片酬以外,還拿走了票房總收入的11.75%,總共1900萬美元;吉恩·哈克曼的片酬是200萬美元;克里斯多福·裡夫拍《超人》和《超人2》時的片酬都只有25萬。
【8】白蘭度一開始並不想真人出鏡,他希望可以讓喬·艾爾這一角色以手提箱或者麵包圈之類的物體形象出場,然後他給後期配音,最後是導演唐納求了很久,白蘭度才鬆口答應本人出鏡。
【9】但是,在白蘭度的合同裡他規定自己所有的戲份必須在12天之內拍完,而且一如既往地不願意背臺詞,所有的場景裡都有提詞卡,比如他把嬰兒超人放在逃生裝置裡的時候,就是在照著襁褓裡的提詞卡念臺詞。
【10】拍攝期間,劇組需要優先拍攝白蘭度的戲份,結果在義大利搭建好場景之後,發現白蘭度不能在義大利進行拍攝,原因是他在拍攝《巴黎最後的探戈》時涉嫌猥褻收到了逮捕令。
【11】青少年時期的克拉克·肯特是由傑夫·伊斯特飾演的,但後期導演讓克里斯多福·裡夫為其重新配了音,並且提前沒有告知傑夫·伊斯特這件事,導致兩個演員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關係都很緊張。
【12】傑夫·伊斯特每次拍攝前都要化3-4小時的妝,為了看上去跟克里斯多福·裡夫的容貌更接近。
【13】由於克里斯多福·裡夫本人太瘦,製片人要求他穿上帶有肌肉假體的塑身衣,裡夫果斷拒絕,然後開始在大衛·鮑羅斯(《星球大戰》達斯·維德)的指導下進行鍛鍊,並將體重從188磅增加到了212磅。
【14】大衛·鮑羅斯自己也挺想扮演超人的,但因為他不是美國人,製片人連試鏡都沒讓他參加。
【15】片中的大都會場景都是在紐約拍攝完成,《星球日報》的報社其實是《紐約每日新聞》的辦公地。
【16】1977年紐約市因為遭雷擊造成大停電事件時,《超人》劇組正在當地進行拍攝,還因為這次意外嚴重耽誤了拍攝進度。
【17】在約翰·威廉士加盟之前,影片最開始是由傑瑞·高史密斯負責配樂工作,後來因為高史密斯行程衝突,才找來威廉士。高史密斯為《摩羯星一號》創作的部分配樂被用到了《超人》的預告片裡。
【18】電影的最後一幕中,超人在太陽升起的時候飛出地球,並對著鏡頭微笑。這個場景出現在了之後每部由裡夫主演的超人電影的結尾。
【19】《超人》原計劃在1978年6月上映,那是超人在《動作漫畫》第1卷中首次登場的40周年紀念日,但因為拍攝進度嚴重滯後,導致這一想法沒能實現。
【20】2002年,諾蘭在向華納闡述《蝙蝠俠:俠影之謎》的概念時,引用了理察·唐納當初對《超人》的願景和視角。
點擊小程序,答題贏大獎!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帝王系列"小說作者二月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