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方言90%是華夏漢族的語言正音-雅言

2021-01-16 網易

  普通話的前身是滿清官話,其起源,演變和發展,到今天只有300年的歷史,並不是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華夏漢語的正宗或分支。

  那麼華夏漢族的正音在哪裡?是否現在已經消亡了呢?

  

  江陰方言是中華正音,至少是唐宋正音或漢族正音,演變差異只有10%。在全國區方言中,它較全面完整地保存了古代中原漢族語言的發音,讀法和詞意。

  江陰話中許多字依舊保留了古代入聲字的發音,直直的,硬硬的,一如亂石墜地,鏗然而作金屬聲。遠遠地看兩個江陰人談話,你來言我去語,那陣勢,猶如吵架一樣。其實不必擔心,江陰人是在親切地聊家常哩。

  民間有諺曰:「寧與蘇州人吵架,不與江陰人講話」,多少可以說明一點江陰話的特色。

  

  江陰方言絕對迥異於吳儂軟語,它透著陽剛,飽含矯健,全然沒有半點吳方言甜糯得發嗲的意蘊。當然,江陰話也不像北方話那般粗獷豪邁,但卻是一律的高亢奮揚。

  聽江陰人講話,覺得雄奇;如果再凝神細聽,你必定會驚詫地發現,江陰話中的許多詞彙,與北方語竟出一轍。

  江陰地處吳越腹地,卻操著如此別致而強硬的一種語言,江陰人豪爽。江陰人「南人北相」。

  再聽江陰方言的抑揚頓挫,如果再感悟字音背後的文化氣息,你會深深的折服於江陰方言的味道,嘆服於古人的智慧。

  

  末學自2013年10月起,6年下來,查閱大量文獻參閱《魏晉南北朝正史》《唐書》《漢書志》《說文解字》《釋名》《爾雅》《方言》《切韻》《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與近日翻閱《顏氏家訓》、《觀我生賦》、《江陰通史》古代字典,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終有所悟,江陰方言乃最接近華夏正音。

  

  起源於中原和現在的河北的華夏族,到先秦戰國後期勢力還只局限於黃河流域,長江以北,和長江南部的小片地區,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直至海邊,還是百越部族的居住之地。一直到秦朝以後,中原華夏族才因軍事,戰亂,貿易原因分幾次大規模進入這一地區定居,開墾。

  東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天下大亂,大量北方的漢人避亂南遷。

  公元307年,中原發生了永嘉之亂,民眾紛紛南逃和西逃,西逃的重要目標是河西走廊的重鎮武威,而南逃的重要目的地就是江南地區,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對吳語的影響非常巨大。

  批註:這也是當時隋朝要修建大運河和絲綢之路的真正原因。一條南北走向的河,一條東西走向的路。

  在南渡過程中,大批北方家庭南下,定居於設置在江南的各僑郡僑縣。如同今天大量的外地人湧入長三角地區對當地語言生態產生重大影響一樣,永嘉南渡的大量北方人也深刻影響了江南地區漢語的發展。

  

  根據歷史地理學家譚其譚其驤《晉永嘉喪亂後之民遷移》一文估計,截至南朝宋世止(公元478年),南渡人口約共有90萬,遷居江南的人大多鄰裡相隨,聚族而居。渡江而居住在江陰的人最多。

  與今天的外地人往往處於社會下層不同,永嘉南渡的南下北人中有大量的士族家庭,其政治文化地位更高於江南土著,因此他們在江南地區形成了一個說當時中原漢語的群體。這些家庭往往力圖避免江南地區「語音不正」的漢語對家庭年幼成員的影響,來自山東琅玡的顏氏家族就是典型。

  《顏氏家訓》的《音辭》篇著重強調了正音的重要性和顏氏家族對正音的執念,所謂「吾家兒女,雖在孩稚,便漸督正之;一言訛替,以為己罪矣」。在這樣嚴格的訓練下,南下士族的語言得到了非常好的保持。

  永嘉南渡過去幾百年後,當年南渡士族帶來的中原語音滲入下層,把江南地區的漢語徹底洗了一遍,原本的江南漢語就此退出江浙地區,江浙地區的語音和中原的距離拉近了不少。

  而在語音,語氣,語調,精神,文化氣息,上得到真傳的應該算是江陰人了。

  據《江陰縣誌》記載,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將利城縣,西遷到利浦。晉置。南齊利成。故城在今江蘇省江陰縣西。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南·常州府·江陰縣》:「利城廢縣。《宋志》:『晉元帝初,割海虞北境,置利城縣。』。」555年廢暨陽縣,設立江陰郡,為此江陰成為南朝地方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557年南朝梁敬帝被封江陰王,直到589年,隋文帝滅陳,江陰國除,又廢江陰縣。資料來源《江陰通史》。

  再《暨陽張氏家譜》「後有子孫即為河東派,始興張氏亦出晉司空華,後隨晉南朝南遷。」

  

  當時管治江陰的有東晉到宋,齊,梁,陳五個南方漢人朝廷,梁武帝常年在江陰,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常年定居江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陳朝,在江陰還有江陰國。一直到隋朝才又和北方融合了鮮卑等五胡的漢族王朝重新統一。

  顧山的紅豆樹,相傳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昭明太子蕭統在顧山香山寺讀書並選編《昭明文選》時手植,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

  唐,宋時期,是華夏文明在經濟和文化上的大發展時期。從唐到北,南兩宋,經濟和財稅的重心逐步由以前的北方地區轉移到江淮,江南。特別是隋唐京杭大運河的開通。

  

  明清時期 江陰設學政衙門。周邊人考試都來江陰。

  再如今的江陰方言與顏之推寫的《顏氏家訓·音辭》篇的拼讀法,能準確的品讀。而顏之推參與《切韻》編輯,是最重要的兩位語言制定專家,即參與隋朝普通話編輯工作,而隋朝普通話後來又延續成為唐朝的普通的話。

  顏之推的孫子顏師古,乃文字學,音韻學,訓估學大家。參與制定唐朝普通話標準制定。

  再到如今近代的《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也能很好的準確的拼讀江陰方言,再反推到許慎的《說文解字》,江陰方言的字音與《說文解字》切音出來的語音表示皆90%相同。故反推之,江陰方言乃最接近古代的正音。雅言。

  

  故今後全國吟誦推廣,必須要重視江陰方言及江陰人的集體人格特色。

  中國文化不是江邊的枯藤老樹昏鴉,而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江,…

  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中國文化最後的成果不是一大堆書,而是一大批人。

  因此文化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江陰人的集體人格在清朝打江陰 江陰81日盡顯無疑。再有近代的五四青年闖將 劉半農,劉天華。

  今天在全國,包括江陰,中,小學校的普通話教育比90年代以前更加強勢,這樣下去地區方言的逐漸變異,逐漸有消亡的可能,不管曾經是歷史上的正音,還是現在的某些著名的超大型城市的方言。

  祈願華夏漢族的正音語言和文化風俗。得以延續。

  批註 法國把現代中國人忌諱的清明節扎紙人 燒紙 藝術放在博物館展覽 認為是最有人文氣息的中國智慧。

  而我某些中國兒女卻不知珍惜,以為封建迷信。

  

  這是在傳承感恩文化那。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懂感恩的民族。只要是對社會有價值貢獻的人,中華兒女終身銘記,每年祭祀。「事死者如事生」

  中國人要自信。是時候去除偏見。重新來看待問題。

  覓知音,求友聲。江陰話讀書音。傳承江陰方言讀書音的熱情。江陰話裡的文讀音。
編輯:jyjsh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普通話:一部殘酷血腥的千年漢族血淚史
    漢語的歷史,且聽我給你慢慢講述:漢語血淚史漢族以及漢語大致在秦漢時期形成,中國境內雖然方言眾多,但漢族統一後的語言——「雅言」逐漸成為了漢語的正統。西晉末年,匈奴等五胡在晉室內亂之時攻陷洛陽,史稱「五胡亂華」。中原漢人紛紛南渡,越過淮河或更越過長江。
  • 語言||普通話:一部殘酷血腥的千年漢族血淚史
    漢族以及漢語大致在秦漢時期形成,中國境內雖然方言眾多,但漢族統一後的語言——「雅言」逐漸成為了漢語的正統。西晉末年,匈奴等五胡在晉室內亂之時攻陷洛陽,史稱「五胡亂華」。中原漢人紛紛南渡,越過淮河或者越過長江。
  • 江陰的腔調,從方言裡透露出來~
    鴿子說的不是西鄉話,江陰人居家說的卻是標準的本地土話,江陰人靠它操持庸常的柴米油鹽,進而呼朋喚友、酒色財氣。有句諺語說得好,「寧賣祖宗田,不忘袓宗言」,說的就是方言與當地族群間的血脈關係。江陰地處江南,說的自然是吳方言,具體說屬於吳語中的太湖片中的毗陵小片和蘇滬嘉小片。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獨特的地方語言。
  • 漢朝人說漢語嗎,「雅言」是普通話嗎?
    作為一種歷經歲月滄桑考驗,以及不同時代改良創新之後,逐漸形成的一種語言或語系,漢語的出現為華夏民族發展,其實都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雅言」釋義 「雅言」顧名思義是一種文雅的語言,作為我國最早的通用語言,其音係為「上古音系」。漢朝人所說的語言屬於上古漢語,筆者認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漢朝語系其實與「雅言」關係甚大,而「雅言」又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通過這個推理可以得知,漢朝人其實平時交流時也說普通話。
  • 漢語、方言、聲調發展史及四聲與平仄
    在最原始的部落氏族時代,部落與部落之間語言不能相通,就算是到了後來的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方言也是不能相通的。但是隨著部落之間的兼併通婚和融合,逐漸出現共同語,這種共同語在華夏族群部落時期叫作「夏言」,春秋時期叫「雅言」,孔子教書、接待賓客、出席禮儀,都用雅言:「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文字可以說來源於語言,也可以說文字和語言共同來源於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 雅言、正音、官話 古往今來的「普通話」
    《論語》說:「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孔夫子用的是「雅言」與弟子交流。  所謂雅言,就是當時的普通話。春秋時期的使節往來,諸侯會盟,他們交流的語言就是雅言。中國社科院語言所研究員張尚芳認為:「雅言」準確地講應是「夏言」。「雅」、「夏」通假。夏朝太康以後建都洛陽,洛陽地區的語音成為全國標準音並沿襲了近4000年。  晉代五胡亂華,中原雅音南移。
  • 千年古音「河南話」的前世今生,是華夏文化發展的縮影!
    張國立主演的《1942》是無數中國人心中的華夏之殤。那場黃河決堤,那次亙古未有的大饑荒,接二連三地考驗著這片最為古老的土地,考驗著這一群操著古老方言的中原人。只因為這一片區域是中原,是華夏文明的根。而伴隨著河南一起在千百年中經受飄零的還有方言之基——中原官話。中原官話的歷史和其他二級方言比起來並不算十分古老,但因為其所涵蓋的地方特別重要,因此總是能被歷史發展所裹挾,進而隨著文明發展而一同前進。說起中原官話的歷史,其實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歷史。
  • 《故事百式通》之方言篇——湘北方言半「雅言」(78)
    《故事百式通》之方言篇——湘北方言半「雅言」(78)作者:沈建華
  • 古代方言那麼多,皇帝如何聽懂大臣說話?
    想在現代漢語中尋找一種完全等同於古代「中原正音」的方言,註定是一種徒勞。● 《切韻》音系與現代各方言聲韻調數量差異最早關於標準音的記載,出現在《論語·?述而》中:「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主流觀點認為,「雅言」指的就是西周時代以鎬京(今西安市長安區一帶)語音為標準音的華夏民族共同語。
  • 方言那麼多,古代皇帝如何聽懂大臣們說的話?
    古代方言那麼多,皇帝上朝的時候,萬一聽不懂大臣說什麼,可怎麼辦?比如雍正就遇到了這個問題。戳視頻,看四爺的心理陰影有多大 ?方言帶來的交際障礙能有多大?在普通話從娃娃抓起的今天,不少人可能從來都沒想過這個問題。面對兩廣兩江的大臣們,古代皇帝上朝的時候,能聽懂他們在匯報些什麼嗎?
  • 各省境內的方言有哪些?看看你說的屬於哪種?
    這就是北方方言最基礎的存在——官話,洛陽的音系也被定為「雅言」的基礎音系。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語言就屬於洛陽官話和原東北土著方言融合後產生的東北官話。另外,在東三省部分靠南區域也有一部分使用「膠遼官話」的人。
  • 普通話的演變歷史:從地方方言到官方語言的逆襲之路
    對於13億中國人來說,普通話是如今的民族共同語,然而,對於說著粵語、客家話、閩方言、吳方言、贛方言、湘方言等六大方言體系的南方中國人來說,普通話卻顯得如此陌生;而對於北方民眾而言,這些南方方言也有如"鳥語"一般,根本聽不懂。但他們或許不知道的是,作為一門被不斷改造的語言,普通話本非純粹的漢話,而南方的這些"鳥語",才是我們的祖先,所真正說著的語言。
  • 曠世秘聞——西方「表音文字」是中文雅言的寄生物
    原來它是以中國紙及印刷術為其先決條件,而在中文雅言的哺育下成長起來的:西方文字的表音外殼所包孕的,正是漢語「表意」(雅言)的內涵。 事實上,當今通行世界的各種西方字母表音文字,都在表意內涵(文化含義、定義)的上無形地源於中文雅言。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授安德魯指出:在17—18世紀「西方人發現漢語結構這件事,對於世界其他語言(文字)是至關重要的。」。[〔見正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