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的前身是滿清官話,其起源,演變和發展,到今天只有300年的歷史,並不是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華夏漢語的正宗或分支。
那麼華夏漢族的正音在哪裡?是否現在已經消亡了呢?
江陰方言是中華正音,至少是唐宋正音或漢族正音,演變差異只有10%。在全國區方言中,它較全面完整地保存了古代中原漢族語言的發音,讀法和詞意。
江陰話中許多字依舊保留了古代入聲字的發音,直直的,硬硬的,一如亂石墜地,鏗然而作金屬聲。遠遠地看兩個江陰人談話,你來言我去語,那陣勢,猶如吵架一樣。其實不必擔心,江陰人是在親切地聊家常哩。
民間有諺曰:「寧與蘇州人吵架,不與江陰人講話」,多少可以說明一點江陰話的特色。
江陰方言絕對迥異於吳儂軟語,它透著陽剛,飽含矯健,全然沒有半點吳方言甜糯得發嗲的意蘊。當然,江陰話也不像北方話那般粗獷豪邁,但卻是一律的高亢奮揚。
聽江陰人講話,覺得雄奇;如果再凝神細聽,你必定會驚詫地發現,江陰話中的許多詞彙,與北方語竟出一轍。
江陰地處吳越腹地,卻操著如此別致而強硬的一種語言,江陰人豪爽。江陰人「南人北相」。
再聽江陰方言的抑揚頓挫,如果再感悟字音背後的文化氣息,你會深深的折服於江陰方言的味道,嘆服於古人的智慧。
末學自2013年10月起,6年下來,查閱大量文獻參閱《魏晉南北朝正史》《唐書》《漢書志》《說文解字》《釋名》《爾雅》《方言》《切韻》《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與近日翻閱《顏氏家訓》、《觀我生賦》、《江陰通史》古代字典,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終有所悟,江陰方言乃最接近華夏正音。
起源於中原和現在的河北的華夏族,到先秦戰國後期勢力還只局限於黃河流域,長江以北,和長江南部的小片地區,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直至海邊,還是百越部族的居住之地。一直到秦朝以後,中原華夏族才因軍事,戰亂,貿易原因分幾次大規模進入這一地區定居,開墾。
東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天下大亂,大量北方的漢人避亂南遷。
公元307年,中原發生了永嘉之亂,民眾紛紛南逃和西逃,西逃的重要目標是河西走廊的重鎮武威,而南逃的重要目的地就是江南地區,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對吳語的影響非常巨大。
批註:這也是當時隋朝要修建大運河和絲綢之路的真正原因。一條南北走向的河,一條東西走向的路。
在南渡過程中,大批北方家庭南下,定居於設置在江南的各僑郡僑縣。如同今天大量的外地人湧入長三角地區對當地語言生態產生重大影響一樣,永嘉南渡的大量北方人也深刻影響了江南地區漢語的發展。
根據歷史地理學家譚其譚其驤《晉永嘉喪亂後之民遷移》一文估計,截至南朝宋世止(公元478年),南渡人口約共有90萬,遷居江南的人大多鄰裡相隨,聚族而居。渡江而居住在江陰的人最多。
與今天的外地人往往處於社會下層不同,永嘉南渡的南下北人中有大量的士族家庭,其政治文化地位更高於江南土著,因此他們在江南地區形成了一個說當時中原漢語的群體。這些家庭往往力圖避免江南地區「語音不正」的漢語對家庭年幼成員的影響,來自山東琅玡的顏氏家族就是典型。
《顏氏家訓》的《音辭》篇著重強調了正音的重要性和顏氏家族對正音的執念,所謂「吾家兒女,雖在孩稚,便漸督正之;一言訛替,以為己罪矣」。在這樣嚴格的訓練下,南下士族的語言得到了非常好的保持。
永嘉南渡過去幾百年後,當年南渡士族帶來的中原語音滲入下層,把江南地區的漢語徹底洗了一遍,原本的江南漢語就此退出江浙地區,江浙地區的語音和中原的距離拉近了不少。
而在語音,語氣,語調,精神,文化氣息,上得到真傳的應該算是江陰人了。
據《江陰縣誌》記載,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將利城縣,西遷到利浦。晉置。南齊利成。故城在今江蘇省江陰縣西。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南·常州府·江陰縣》:「利城廢縣。《宋志》:『晉元帝初,割海虞北境,置利城縣。』。」555年廢暨陽縣,設立江陰郡,為此江陰成為南朝地方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557年南朝梁敬帝被封江陰王,直到589年,隋文帝滅陳,江陰國除,又廢江陰縣。資料來源《江陰通史》。
再《暨陽張氏家譜》「後有子孫即為河東派,始興張氏亦出晉司空華,後隨晉南朝南遷。」
當時管治江陰的有東晉到宋,齊,梁,陳五個南方漢人朝廷,梁武帝常年在江陰,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常年定居江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陳朝,在江陰還有江陰國。一直到隋朝才又和北方融合了鮮卑等五胡的漢族王朝重新統一。
顧山的紅豆樹,相傳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昭明太子蕭統在顧山香山寺讀書並選編《昭明文選》時手植,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
唐,宋時期,是華夏文明在經濟和文化上的大發展時期。從唐到北,南兩宋,經濟和財稅的重心逐步由以前的北方地區轉移到江淮,江南。特別是隋唐京杭大運河的開通。
明清時期 江陰設學政衙門。周邊人考試都來江陰。
再如今的江陰方言與顏之推寫的《顏氏家訓·音辭》篇的拼讀法,能準確的品讀。而顏之推參與《切韻》編輯,是最重要的兩位語言制定專家,即參與隋朝普通話編輯工作,而隋朝普通話後來又延續成為唐朝的普通的話。
顏之推的孫子顏師古,乃文字學,音韻學,訓估學大家。參與制定唐朝普通話標準制定。
再到如今近代的《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也能很好的準確的拼讀江陰方言,再反推到許慎的《說文解字》,江陰方言的字音與《說文解字》切音出來的語音表示皆90%相同。故反推之,江陰方言乃最接近古代的正音。雅言。
故今後全國吟誦推廣,必須要重視江陰方言及江陰人的集體人格特色。
中國文化不是江邊的枯藤老樹昏鴉,而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江,…
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中國文化最後的成果不是一大堆書,而是一大批人。
因此文化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江陰人的集體人格在清朝打江陰 江陰81日盡顯無疑。再有近代的五四青年闖將 劉半農,劉天華。
今天在全國,包括江陰,中,小學校的普通話教育比90年代以前更加強勢,這樣下去地區方言的逐漸變異,逐漸有消亡的可能,不管曾經是歷史上的正音,還是現在的某些著名的超大型城市的方言。
祈願華夏漢族的正音語言和文化風俗。得以延續。
批註 法國把現代中國人忌諱的清明節扎紙人 燒紙 藝術放在博物館展覽 認為是最有人文氣息的中國智慧。
而我某些中國兒女卻不知珍惜,以為封建迷信。
這是在傳承感恩文化那。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懂感恩的民族。只要是對社會有價值貢獻的人,中華兒女終身銘記,每年祭祀。「事死者如事生」
中國人要自信。是時候去除偏見。重新來看待問題。
覓知音,求友聲。江陰話讀書音。傳承江陰方言讀書音的熱情。江陰話裡的文讀音。
編輯:jyjsh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