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心﹐恆常不動﹐迷離卻勝浮雲;
其目﹐有縛鬼裂魔之光;
其口﹐明豔朱唇之下有利舌如刀;
其女﹐時有美貌妖魅相隨;
其友﹐質實心熱﹐真心惟他莫許。
——岡野玲子《陰陽師》
最近桶哥的首頁都被手遊陰陽師刷屏了。無論是在微博還是在微信上,總能看到小夥伴一邊碎碎念抽不到好卡,一邊炫耀自己抽到第N個SSR。
今天,桶哥就以此為契機來講一講日本的陰陽師文化,不要提前走開,最後有彩蛋~
何為陰陽師?
傳說中的陰陽師非但通曉天文地理與曆法,據說還能役鬼驅神。日本的自然環境惡劣,地震、洪水、火山噴發、 海嘯等天災頻頻發生,在科學尚不昌明的古代這些往往被視為妖怪作祟,民眾對之充滿敬畏與恐懼,於是,應運而生了掌管曆法制定、天象觀測和佔卜等事宜的機構「陰陽寮」。
2001年的日本電影《陰陽師》就是以史上最著名的陰陽師安倍晴明為主角,它改編自「文春文庫」發行,作家夢枕貘的同名小說《陰陽師》。
《陰陽師》裡的兩個男主人公並非虛構的人物,他們的事跡在平安時代的正史和野史中若隱若現。
安倍晴明在日本正史上首場登場是在公元976年(天元元年),他的父親是大膳大夫安倍益材,生母卻傳說是叫「葛葉」的狐狸精,安倍晴明以教授加茂家陰陽道及佔星術而名聲大噪,並曾經準確預言花山天皇的讓位。
小說《帝都物語》,漫畫《王都妖奇譚》、《陰陽師》(根據夢枕貘小說改編)等更是在日本引發了安倍晴明的研究熱潮,據說現在京都的晴明神社每到休假日便有超過三千的參拜者。
《陰陽師》中另一位男主角源博雅在日本歷史上是有「管弦之仙」美譽的雅樂演奏名家,他是平安王朝醍醐天皇的長孫,至今尚有不少他譜寫的雅樂作品流傳於世,記載了他的事跡的作品數量上不比安倍晴明少。
電影《陰陽師》——人心幽暗猛於鬼怪
兩部《陰陽師》電影分別拍攝於01年和03年,已經被大片慣壞了的我們,恐怕一開始並不能接受他稍顯寒磣的特效和相對簡單的動作設計,但習慣了之後,你會發現影片別有一番滋味。
雖然沒有遊戲中安倍晴明的形象那麼華麗,但有著狂言貴公子之稱的野村萬齋將夢枕貘筆下的安倍晴明的妖異俊美發揮的淋漓盡致,博雅第一次登門拜訪晴明時,影迷與博雅一樣,震驚于晴明的瀟灑自在。
無論是小說,電影,還是遊戲中,固定的開頭「平安時代,是一個人鬼不分,陰陽共處的時代。」一句話,瞬間將人們的思維拉入那個百鬼夜行的世代。
《陰陽師》中頻頻出現的五芒星標記(這個稱為「晴明桔梗印」,代表了安倍家的陰陽五行學說,為晴明神社所特用,不大見於其它神社)
無論是野村萬齋扮演的安倍晴明陰柔的外型還是對怪力亂神的解釋,都鮮明的體現出日本獨特的美學觀與傳統理念。
陰陽師是專門替宮廷觀測天象,預言禍福及佔卜生死的,陰陽師的故事,也往往是在爾虞我詐的內宮與朝廷中開始。 《陰陽師》裡,無論是失寵於天皇的女官佑姬,還是被冤殺枉死的皇子都是權力傾軋中的失敗者。每一個時代,無分國界,都有無數這樣的失敗者:突然之間,她不再是他心目中的珍寶,他身邊換上了別的女人;突然之間,他從至高處跌下失去了權力,接著是自己的生命……
電影中的很多元素都與遊戲一脈相承,比如第一部京都守護者青音的造型神似八百比丘尼,而第二部天美子有治癒能力,神似覺醒後的螢草。
怨毒如蜷伏心底的妖獸,在失敗者心中蠢蠢欲動,尋找出路。 而陰陽師,就是那個洞察人性弱點的馴獸者。
可怕的不是妖怪,而是那個由陰陽師操縱的世界裡鬼氣森森,仿佛每一個人都有妖變的可能……是人間,卻又是魔域。
《陰陽師》,一個關於人鬼共居時代的寓言。
小說《陰陽師》——百鬼夜行的妖怪繪卷
百鬼夜行,是日本民間傳說,指的是出現在夏日夜晚的妖怪大遊行,也是著名妖怪繪師鳥山石燕一系列的妖怪繪卷。
百鬼夜行,被改編成無數的動漫及影視作品,風靡世界。在小說《陰陽師》,漫畫《百鬼夜行抄》,動畫《千與千尋》、《鬼燈的冷徹》等一系列作品中,都能窺見百鬼夜行的身影。
然而這浩浩蕩蕩遊行的百鬼中,原產於日本的卻不多,他們大多是從中國東渡而來的。但中國的鬼怪到了日本後,卻讓中國人自己都目瞪口呆。
這隻老木櫃長出了哀怨的眼睛,而它裡面還蹦出來嚇人的妖怪。它們都是被主人遺忘的老物件。這是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月岡芳年的一幅作品。在日本傳說中,被主人遺忘或忽視的老器物,會因為怨念變成妖怪,從而作祟人間。
| 不珍惜、就遊行的器物妖怪
明人《幽怪詩談》一書中,出現了一個名喚金竟之的方鏡妖怪,與其他器物妖怪一起,談吐自若。而畫中的鏡妖則是一位美人,大概因為鏡子是女子鍾愛之物,所以妖怪變化也追隨了主人的形象吧。 繪圖/哈魯
起初,百鬼夜行是個口耳相傳的傳說,最初記載已不可考。只知大約是在平安時代(公元794-1192年),平安京(今京都)內不僅生活著人類,而且是個怨靈出沒、鬼怪橫行的世界。那些妖魔鬼怪不在深山老林中修煉,也不在地府冥界中幽居,竟是和人類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居住在同一城市中。
一旦黑暗來臨,蟄伏於各個角落的鬼怪,就在京都的大道上成群結隊的遊行起來。它們毫不掩藏,恣意狂歡。這時候,如果哪個人無意中瞥到一眼,就會因受到詛咒無疾而終。
這興風作亂的百鬼,原本只是傳說中面目模糊的鬼怪。到了室町時代(1338年-1573年),一位幕府的御用畫師土佐光信將這一切畫了下來。他的《百鬼夜行繪卷》不僅是妖怪畫的開山鼻祖,而且其中的鬼怪非常獨特。如果仔細辨認,會發現這些正在遊行的百鬼,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器物,比如木魚、琵琶、瓷碗、茶鍋、傘等等,紛紛長出耳眼口鼻,成為半器物半妖的妖怪。
在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筆下,含冤而死的阿菊把盤子串成一條線,拉著頭顱從井下飛出來。這種造型明顯受到中國飛頭蠻造型的影響。上右圖的女妖叫阿巖,因為貌醜被丈夫拋棄,死後化為怨靈,附在燈籠上回來報仇。讓人想起日本獨特的器物妖怪——付喪神。
日本有這樣的說法,一件物品被主人使用99次以上就會成精,一旦遭到損壞或者被丟棄,就會因心生怨念而變成付喪神,給人間帶來危害。土佐光信的筆下,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器物妖怪集合在一起示威遊行,頗有點現代維權人士的風範。
蒲松齡筆下有茶花妖名喚「絳雪」,正是取茶花冬日開花,如同紅霞染雪之意。右圖所繪兩位山茶花妖,正是對此的寫照。 繪圖/茹敏
日本這樣大規模的器物妖怪群體,實屬罕見。有學者認為,這是日本文化中的「惜物」觀念所致。在閉關鎖國以前,因為海外貿易興盛,源源不斷的手工藝品運入物資貧乏的島國,於是人們的生活日漸優裕,變得不太愛惜手頭的物品。而老一輩的人仍保存著強烈的惜物觀念,於是認為那些不被重視和愛惜的物品會化為妖孽,來世間遊行作祟。
| 出口妖怪的大國
當然,日本的百鬼是個龐大的鬼家族。器物妖怪只是其中一類,而且不是和中國淵源最深厚的一類。
從中國進口的鬼怪中,女鬼女妖更是一大群體,比如傳說中的飛頭蠻。這種妖怪在日本一般叫做轆轤首,也就是脖子能夠像轆轤一樣伸縮自如的人,一般為女子。青天白日之下,他們與普通人沒什麼兩樣。而一旦夜幕降臨,不安分的脖子便開始不斷伸長,有些人的脖子與身體乾脆分開,在夜幕中開始了「自由的翱翔」。飛翔的頭顱是一個超能的武器,在夜間能夠襲擊人類,並吸取凡人的鮮血,像西方的吸血鬼一樣。
飛頭蠻並不太難對付,在它身首分離的時候,你只要把它的身體藏起來,就可以置它於死地了。不過要是遇上如圖這種,那還是快跑吧。繪畫/張墨一 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恐怖又有些滑稽的飛頭妖怪,最初在中國被叫做落頭氏。
中國晉代幹寶的《搜神記》中,有關於落頭氏的最早記載:三國時吳國大將朱桓有位婢女,每晚睡著後,頭便會離開身體,從天窗等位置飛出去,快到天亮時才飛回來。一天晚上,婢女的頭又飛出去。同屋女伴起夜,發現棉被滑落,忙將它拉起來蓋住身體。待到天蒙蒙亮,婢女的頭顱飛回來,卻無論如何也找不到被棉被蓋住的身體,終因力竭而掉在地上。這時朱桓走進屋內,目睹到這詭異嚇人的一幕。
除了飛頭妖怪,日本的一系列女妖女鬼中,還有不少「山寨貨」。比如骨女。
顧名思義,骨女就是一副骷髏模樣的女妖,平時以人皮掩飾真面目。人皮很美,引得風流好色的男子趨之若鶩,而在周圍的人看來,見到的卻是一堆白骨和活人依偎在一起,場景相當恐怖。骨女的殺氣和怨念很重,但一般只對那些薄倖不良的男性進行報復。男子一旦被其纏上,就是咎由自取。
陰陽師遊戲中的骨女
這樣的「骨感美女」,會讓中國人想起什麼呢?沒錯,就是《聊災誌異》中赫赫有名的畫皮女鬼了。
中國妖怪大量「出口」日本的時期,是在中國的唐朝,即日本的奈良和平安時代。當時大量遣唐使渡海而來,虛心學習中國文化。扶桑國也亦步亦趨的模仿起大唐的律例、政治制度、都城建設,甚至連妖魔鬼怪也開始「山寨」起中國來。中國的各路妖怪,便是隨著《山海經》、《搜神記》、《淮南子》等經典之作東渡,逐漸深入日本民間的。可以說,中國對於日本妖怪文化的真正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說好的彩蛋——中日美人混剪MV《百鬼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