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結束時,我講了宮崎駿和高畑勳他們在動畫方面他們到底誰走在前面?今天我依然接著繼續講下去。
在動畫的創新和想像方面,我們先來看兩人的作品在繪畫方面的演變與比較。我們先看宮崎駿,從頭到尾,他的畫風其實並無太大改變。人物角色的基本造型、飽和度和明度都很高的色彩運用,以及用油畫融合水彩畫法處理背景(背景事物的處理往往比人物角色更為細膩和有層次感,尤其是自然山林和建築物)。唯一比較不一樣的是2008年的《崖上的波妞》。在這部動畫中,宮崎駿企圖讓筆觸返樸歸真,以往用心營造的細膩背景,在片中以粗獷不拘的筆法和大面積色塊取代,產生一種更有童趣的美學,也成功搭配了波妞和宗介的少年之愛。不過,就人物造型和色彩偏好方面,其實並不算改變太多。
但高畑勳這邊就不同了。跟《龍貓》同年出品的《螢火蟲之墓》,兩部作品的人物造型和整體畫風都非常相近,只是因為主題的關係,氣氛迥然不同。到了1991年的《兒時的點點滴滴》,表面上看來,畫風跟宮崎駿另外兩部年代接近的作品《魔女宅急便》、《紅豬》,似乎沒有太大差別,但是已經可以見到高畑勳刻意增添人物臉部的線條(皺紋、笑紋),運用色彩的明度也比宮崎駿作品低,這些都使得整部動畫不那麼「卡通」。尤其是回憶的部分,使用大量淡彩和模糊線條的背景,不僅與溫柔恬靜的主題風格完美搭配,跟宮崎駿喜歡雕琢背景細節的特徵也很不一樣。
這樣的美術創新嘗試,延續到了之後的每一部作品。上一期提到過,《百變狸貓》中狸貓造型是比較可愛的,看起來跟美式動畫比較接近,不過因為狸貓會易容術的設定,高畑勳在片中經常讓狸貓突然就改變樣貌,可以感覺到高畑勳玩得非常過癮。其中有一種樣貌讓狸貓很接近熊,但線條卻又非常簡單(而不是美式動畫中的那種泰迪熊風格),是很特殊的設計。
不過,真正在畫風和美術上「大躍進」的作品,應該是接下來的《隔壁的山田君》。這部保留原著漫畫形式,用一個個短篇組成,描述山田一家日常生活的動畫作品中,高畑勳將之前在《兒時的點點滴滴》裡嘗試過的淡彩風格發揮到極致,加上採用極簡的筆觸勾畫人物,以及裡面充滿智慧和幽默的對白,交織成一部非常柔和溫暖且妙趣橫生的作品。看似大而化之的漫畫風格,其實在人物動作和器物細節上都非常細膩講究。
而當高畑勳的動畫實驗來到最終章,也就是他設定的封筆之作《輝耀姬物語》,所有技術層面的創新和故事角色等各層面的整合,令人嘆為觀止。在這部作品中,高畑勳延續《隔壁的山田君》將人物和背景一同畫出的方法,但是由於不再是漫畫式的簡略風格,而是回歸到完整的場景描繪,難度肯定增加數倍以上(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這部作品耗時如此之久)。但是細細品味,就一定會感受到故事和畫風的完美融合。
高畑勳在片中採用了全面的水墨和暈染畫法,所有場景畫面獨具風格且美不勝收。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拘泥於水墨畫的形式,反而是利用水墨的優點結合動畫的特質,呈現出輝耀姬百轉千回的情感與心境。例如,竹取翁為了宣傳竹子正式命名為輝耀公主,辦了三天三夜的酒宴,結果竹子在幕簾後聽到達官貴族的輕薄之語,憤而逃離京城的那一場,高畑勳利用水墨筆觸、慢格動畫等技法以及精彩的場面調度,讓我們完全感受到竹子的憤怒和孤獨。
在畫風的這個議題上,我們還可以延伸出一個觀察。相較於宮崎駿的全球知名度,比較「日本」的高畑勳,實際上正是在他的少數動畫長片中,企圖把「日本」這個元素帶進來。主題上當然不需要說,他的五部長片講的都是日本社會或歷史上的事(相較之下,宮崎駿反而有好幾部作品是以歐洲為背景);更重要的是,他在動畫的繪畫部分,持續探索某種有別於西方的日本風格,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工程,但是在國外卻鮮少有相應的關注和掌聲。
最後有一點一定要補充。高畑勳在吉卜力出品的動畫長片產量雖然不到宮崎駿的一半,但是千萬別被一些膚淺說法誤導,以為這是因為他「慢工出細活」(比較難聽的就是說他生產效率太低)。事實上,高畑勳為日本動畫的付出是全方位的:他不僅引領了改編外國文學的電視動畫風潮,也多方參與各種動畫創作專案。他因為有作詞作曲能力,因此也多次跟久石讓一起為吉卜力作品企劃配樂,甚至也親自為《輝耀姬物語》做了兩首插曲。他因為法語系的背景,翻譯了一些法國動畫小說和動畫字幕。高畑勳自己也寫了好幾本跟電影和動畫有關的書籍。這些都是專注於動畫長片製作的宮崎駿較少或沒有做過的。
個人覺得如果說宮崎駿是一個在動畫世界中不斷奔馳的日本騎士,那麼高畑勳就是一個在日本動畫園地中戮力耕耘的園丁。園丁走了,但他種下的花朵依然盛開,在那裡等著我們重新發現和欣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