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之後35年,猩猩再次入侵好萊塢。
1968年誕生了兩部好萊塢科幻經典,《2001:太空奧德賽》和《人猿星球》。
有句笑話,說《2001》之前,科幻片誰都看不起,之後變得誰都看不懂。《人猿星球》則不同,它講了一個大家都能看懂的故事。
故事很簡單,用的也都是當時常見的科幻扣子:時空亂流、戰爭毀滅世界、異種生物等等。其中,原著作者彼埃爾·布勒一度不承認這是科幻,他認為自己繼承了斯威夫特的傳統,寫的是一本遊記,一本社會諷刺小說,因此他小說裡更著重對猩猩社會的觀察。電影中的冷戰元素以及末世感,主要歸功於另一位編劇,羅博·瑟林。
羅博·瑟林編劇作品《The Twilight Zone》,是檢驗真·科幻迷的試金石。這部作品與科幻黃金時代其他作品類似,一方面探索外在太空,一方面探索內心世界。然而因為預算問題,福克斯公司又延請麥可·威爾森修改劇本,為了省特效費用,人猿星球的布景都比較節約,卻也形成了特殊的科幻感。而化妝師約翰·錢伯斯展現了天才的創造,出色完成任務,並因此獲得了奧斯卡獎。約翰·錢伯斯之後參與Argo計劃,解救出了伊朗被困人質,被中情局授予「才智」勳章。
麥可·威爾森之前改編過布勒的《桂河大橋》,但因為五十年代好萊塢反共風波,最終第三編劇布勒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編劇。威爾森全面修改了瑟林的劇本,但保留了瑟林創作的經典結局。
喬治·泰勒,從1972年出發,在宇宙中漂流六個月,以為過了七百年,但因為捲入時空亂流,他來到了3955年,那裡與地球完全不同,可正如《The Twilight Zone》裡說的,那裡其實也沒什麼不同。泰勒出發時候,期望七百年後,人們不再爭鬥,鄰居的孩子不再挨餓,然而兩千年後,爭鬥和飢餓依舊存在。最終,泰勒逃出人猿控制區域,逃進了禁區,在禁區中發現了自由女神像。
第一部作品票房大熱,評論界也一片喝彩。它奠定了之後系列的三個重要環節:時空、社會影射和美好人性的渴盼。
時空成了後續電影故事推動的基礎。平行時空,時空穿越,打破了時間箭頭,意味著一切都可以從頭來過,第二部中,核武器最終毀滅了整個猩球,這原本應是電影的終結,然而,這一切是否可以改變?環形時間給了人類,也給了猩猩第二次機會。在2011年的《猩球崛起》中,提到人類發射了太空飛船,而這飛船最終迷失在太空中,這也是與原初系列照應的地方。
《人猿星球》出版於1963年,前一年剛爆發了古巴飛彈危機,而當年馬丁·路德·金髮表了著名演說。布勒身處法國,但對社會現狀依舊有著自己的洞察。改編成電影之後,冷戰陰雲更是從開始便籠罩在銀幕之上,並最終在第二部電影《失陷猩球》裡凝聚為跨越千年的原子彈,最終再一次摧毀了這個星球。人類從未如此強大,但也從未如此接近毀滅。頹圮的女神像,是人類文明的墓志銘,而人類最終選擇毀滅這個毫無希望的星球。但這希望,其實正是被人類自己一點點侵蝕摧毀的。《猩球崛起》中,也正是製藥公司的貪婪,對技術的濫用和人類對猩猩的惡意,最終使得猿族崛起,而人類文明在瘟疫中奄奄一息。
那麼,希望在哪?善意和相互理解。
《失陷猩球》結尾猩球毀滅時候,猿族科學家吉拉和考耐利斯逃離猩球,穿過時空亂流,回到了1973年,開啟了第三部《逃離猩球》。有的人幫助這兩個猩猩,而也有人擔心吉拉肚子裡的寶寶會為人類帶來威脅。最終,猿族夫婦被殺死,而小猩猩「凱撒」留了下來,並被善良的愛蒙多收養。第四部《徵服猩球》中,凱撒將組建起猩猩軍隊,反抗人類,爭奪自由。這兩部電影也是《猩球崛起》故事的來源。
凱撒由人類撫養長大,渴望與人類交流,然而曾經被迫害的其他猩猩則力主徵服人類。消滅尼安德特人之後,人類文明首次遭遇新文明挑戰,人類又將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
遺憾的是,這些問題在第五部電影《決戰猩球》中已經提出來,但並未深入,但已然勾勒出了草圖。而今天上映的《猩球崛起:黎明之戰》,則將深入討論。
原初五部曲所探討的主題卻一直迴響在大銀幕中:人類的傲慢、對自由的渴望、對戰爭的恐懼、身份認同與社會等級等。這一系列主題和環形時空的設定,更是為《終結者》等電影發揚光大。
可是,在《人猿星球》拍攝時候,主創並未考慮過續集,主演查爾斯·海頓更是表示,拍第二部可以,但鏡頭別太多,自己最後得死掉,他也把片酬捐了出去。之後幾部主角從人變成猩猩,但主創並未深入猩猩的內心,觀眾沒有觀看《猩球崛起》時候對猩猩的認同感,整個故事流於平面,淪為獵奇電影。偉大的先驅,也不免在商業大潮衝擊下走向平庸。
2001年,蒂姆·波頓重拍《人猿星球》,但反響一般,重啟這一系列的計劃就此擱淺。
而新系列《猩球崛起》,放棄了時空穿梭——至少目前來看——轉而講述一個更加踏實克制的故事。《黎明之戰》中,人猿戰爭場面並不大,但這正好使得電影更有餘地,講一個好故事,仔仔細細討論些東西。
現在電影院裡,好故事越來越少了。
(責編:文淼)
-
君澤:多食多餐,多眠少動。
點擊閱讀原文跳轉作者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