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範學德
微信公眾號:範學德2017(fanxuede2017)
導讀:再退一步,即使是你領受來的那一點點,你真的完美無缺地做到了嗎?沒有可能。就算你能把一件事情做得挺完美的,但你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得完美無缺嗎?你能始終一貫做到嗎?你絕對做不到!說到底,我們在上帝面前還是罪人。
2016年11月12日,我在北京晨光書店作了一場講演,後來有人整理了講話錄音,今天,我再一次修改壓縮一下發表。
……
缺少書、不愛讀書:這是當代中國人,包括基督徒的普遍問題。
缺少書、不愛讀書——這是許多當代中國人,包括基督徒的普遍問題。2013年前後的一次世界讀書日統計,全世界讀書數量最多的是哪個民族?答案是猶太人。他們平均每人的讀書數量是66本/年。讀書最少的國家之一(我不知道是不是最少),是我們中國人,平均每年一人讀一本書!我猜這一本中許多可能是高考複習資料。
這真是一個民族的恥辱。這個恥辱在華人基督徒中更明顯。許多基督徒不僅不愛讀書,還站在一個很屬靈的制高點,認為只讀《聖經》就可以了。其實只讀《聖經》是不行的,如果你真的讀《聖經》,就一定會讀一些偉大的著作。
特別是傳道人、牧者,如果不好好讀那些偉大的書,你是無法進行深度牧養的,就成了古人所說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最近,中國出版了一本好書——《負傷的治療者》(盧雲著、喻書琴 譯)。這本書是我推薦給出版人張慶棠兄,我還為這本書寫了一篇序。借著這次講座的機會,我先介紹一下這本非常好的書。
大哲學家、大教育家懷海德有一句名言:「人如果不經常看到偉大的經典,道德(人格)教育是絕對不能成功的。」
基督徒當然知道,人類中最偉大的經典就是《聖經》,《聖經》中啟示了最偉大的人物——耶穌,如果你不經常去注視祂,那麼你想自己道德教育成功,幾乎是很難很難的。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偉大的書。必須去讀,而且要反覆讀。
信主時間越長,應該越意識到自己的軟弱。
盧雲的這本《負傷的治療者》才出版不久,就成為當代牧養的經典。
我看今天來的大都還是年輕人。我很好奇,今天到場的有多少是教會的傳道人呢?可不可以舉手我看一下?3位,OK!有多少是教會的長老、執事或者說是頭兒吧?可不可以舉手我看一下?就1位啊?
我非常希望這次有一些傳道人可以坐在前面聽一聽,可能你不大習慣這種聲音。因為別人都把你放在很高的位置,屬靈領袖啊、教會的代禱者啊、帶領者啊……好像你挺「高大上」的,但真實不一定如此。
真實情況是,當我們捫心自問時,你就會發現自己本身其實是個負傷者。如果沒有受過傷,很深的傷,並且從傷痕中走出來,你不大可能很好地去牧養教會,除非你把自己包裝起來——裝。
中國文化有一套聖人情節,落到教會裡,會眾最希望帶領教會的人都是些道德高尚的人、完美無缺的人,反正就是「高大上」。萬分不幸的是,我們這些傳道人自己慢慢地也就以為自己就是那個形象了。當你站在前面講話時,大概很願意講你很強的那一面。但如果你有足夠的誠實,就會知道那並不是你的全部,那只是很美好的一面,但你還有另外的一面——黑暗的軟弱的一面。
如今已進入到二十一世紀,怎樣去面對現代人?怎樣去交友?怎樣在彼此之間建造自己的生命?怎樣建造一個教會?就需要有新的眼光、新的思路,其實這個思路也不新,非常古老,就是你要有耶穌的那套思路。你要看耶穌怎樣去牧養、怎樣去帶領人、怎樣去行事為人,然後你效法耶穌,去重複這套實踐。
在中國,進教會時間長了,我們就很容易裝。第一點裝的就是語言上的裝。用華人教會通行的一套語言把自己包裝起來。說幾個最簡單的例子,再也不會說交往了,我們都說主內交通,從來不怕出現「交通事故」;姐妹不叫姐妹了,叫姊妹。還有人說,叫弟兄是屬靈的語言,叫兄弟是屬世的語言,我當時一聽就愣了。英文就是一個詞嘛,「brother」。
我們不能向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人,最起碼在語言上就不會去做。我們講的話只是為了讓自己圈子裡的人懂得。
信主時間越長,我就越加意識到自己的軟弱。就如主日講道結束之站在門口與大家握手,人們就會說:「範弟兄(或者範傳道)你講得真好!」自己也挺高興的。但捫心自問:「你講的都對嗎?」沒有可能!退一步,你講得好的地方,真的都是你發現的嗎?其實,你自己發現的非常之少。你不過是學來的,或說是領受來的,就沒有什麼可自誇的。
再退一步,即使是你領受來的那一點點,你真的完美無缺地做到了嗎?沒有可能。就算你能把一件事情做得挺完美的,但你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得完美無缺嗎?你能始終一貫做到嗎?你絕對做不到!說到底,我們在上帝面前還是罪人。
你不過是蒙了天大的恩典,所以認清了自己的本相、認清自己的虛無、認清自己真的算不得什麼,有這樣的心態,你才有可能去牧養現代的人,才有可能去跟現代的人交流,因為現代的人最普遍的就是破碎感,沒有歷史、斷裂的,內向的一代、無父的一代。
盧雲這本《負傷的治療者》確實是有先知之見。在幾十年前,就把我們現代人的心靈本質給抓住了。我們是沒有根的一代、我們是碎片化的一代、我們是在鬱悶和憂傷中走向內向的一代。像這樣一代人,你怎樣與他為友、攜手同行、互相建設、共同成長?這是向每個想認真去愛兄弟姐妹的人,所提出的最真實的挑戰。
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
我對今天這間屋子很有感覺,一到這裡我就想起2012年北京那場百年不遇的大暴雨。那天(2012年7月23日)晚上,我正好在晨光做講座,就來了十幾個人。我們就坐到那裡,不必去裝一本正經的,端個架子,就是大家慢慢聊,很幸福。
聊完之後卻遇到了問題——今夜睡在哪裡?這附近所有的旅館都爆滿。最後無奈,只得留在這裡,我和利未弟兄住在了三樓。
那一宿我終生難忘,我們在地板上鋪了幾塊孩子玩時用的泡沫板,直接躺地上睡覺。我們一起禱告,那天我們真的意識到生命的軟弱,能走到今天,全是神的憐憫。你以為自己是領袖、是傳道人、是講員,其實你只是一個蒙恩的人。因為只有罪人才蒙恩,義人、好人、聖徒都不需要蒙恩。
講個笑話,想想自己做了傳道人,去過幾十個國家、在上千聚會上講道,但連個「肉」與「油」都分不清,我講道能好到哪裡?我以為只有我有這個毛病,不過我發現大人物也有。路德,有人誇他非常屬靈,他說他信主這麼多年,連《聖經》中的「神」字,都發音不準。就如保羅所說:「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
不軟弱的基督徒一個也沒有,不軟弱的傳道人也是一個也沒有。凡是認為自己不軟弱的基督徒,恰恰是最軟弱的,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的軟弱。
一個沒有意識到自己內心黑暗、罪孽深重的人;一個沒有意識到自己今天還有一口氣,是完全靠著上帝恩典的人,不配成為一個聖徒、傳道人。聖徒就是在上帝面前老老實實地做罪人。這是路德講的。
《負傷的治療者》對現在的牧養者提出了挑戰——我們作為教會牧者,作為教會走在前面的人,要去跟當代人對話,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其實,福音的本質就是從當代人的處境出發、從你我面臨的問題出發,告訴別人那個古舊的福音就是你得救的希望、就是你活下去的力量、就是你今天有的恩典。
說到底,我們就是要讓人們意識到,耶穌是何等地愛我們。他愛我愛到一個程度,真的願意為我而死。不是為我們而死,而是單單為我而死,為我的罪而死。而我,是一個罪人,「在眾人之中我是罪魁」。這一切就像保羅概括得那樣:「他是愛我,為我舍己。」
2020.12.26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