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的一篇文章,講過關於春秋時期"姓"與"氏"的不同,那麼今天這篇文章,想和大家聊一聊"名字"。
我們在上學時的課本上,經常會看到作者介紹,我想大家都有印象,但事實上"名"和"字"是不一樣的,比如諸葛亮字孔明、李白字太白,蘇軾字子瞻。
但你是否知道,春秋時代就有"名"和"字"的用法,今天就和大家說說春秋時"名"和"字"命名的原則和禁忌。
命名的時間和原則
關於取名的時間點,在《儀禮喪服傳》中有記載,其中有:"子生三月,則父名之。"之說,也就是說,當孩子出生三個月後就會為他命名。
至於如何命名,在《左傳》桓公六年有一段相關記載:
公問名於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名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
魯國太子誕生後,桓公向大臣申繻請教,該如何為孩子取名?
根據申繻的回答,當時取名有五個基本原則,分別是信、義、象、假、類。而這其中,根據孩子手上的掌紋來命名稱為"信";期許孩子的德行而以吉祥的字眼來命名是"義";用孩子的身體特徵來命名是"象";假借世間萬物的名稱來命名是"假";而以和父親相關的事物來取名則稱為"類"。
這麼看來,春秋時代的取名方式其實已經很多元了,我們接著找幾個例子,看看是不是真的就像申繻說的一樣吧!
首先是以掌紋命名的"信",像是正苦惱著怎麼給太子命名的桓公,他後來的第四個兒子季友,就是因為掌紋看起來像是"友"這個字,所以取名為"友"。這裡需要補充的是,春秋時代使用的文字和我們現代使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季友的掌紋並不是指我們現在使用的"友"字,否則這樣的掌紋也太奇葩了。
而通過以掌紋命名,我們也能看出,春秋時代的人們就會看首相了。不過除了以掌紋命名之外,掌紋也可能與婚姻有關呢!比如桓公的媽媽仲子,是宋武公的女兒,因為仲子一出生掌紋看起來就像"魯"字,後來就嫁到魯國,成為魯夫人。是不是覺得很神奇呢?
回到正題,接下來的是"義",也就是用吉祥的字眼給孩子命名,這邊舉個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例子,如果看過《封神演義》的話,大概會知道,周文王叫姬昌,為什麼取名為"昌"呢?
根據《史記周本紀》的說法:"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姬昌誕生時,有祥瑞之兆,姬昌的爺爺太王一看,非常激動,認為是上天要讓周部落興起了!
於是姬昌的"昌",就是取"昌盛"的意思。這樣的命名方式其實到現代依然很普遍哦!像是俊傑、榮華、雅婷、麗娟,這樣的菜市場名其實都是寓意很棒的好名字呢!
然後說到用孩子身體特徵來命名的"象",這也是筆者自己覺得最有趣的一種命名方式,比如晉文公重耳,根據歷史記載,重耳的體徵有些異於常人,當初重耳流亡在外時,發生了一件讓重耳覺得無比羞恥的事。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這裡說的"駢脅"是什麼意思呢?一般我們的肋骨是根根分明的,但重耳的肋骨是緊密相連的。
曹國國君曹共公對重耳的"駢脅"感到非常好奇,但人家畢竟是晉國的公子,總不能叫重耳把衣服脫了給他看吧?所以曹共公決定去偷看重耳洗澡,只是曹共公去偷窺就算了,居然還被發現了,於是重耳即位後就攻打曹國報了偷窺之仇。
總而言之,重耳的體徵比較特別,雖然史書上明確記載下來的只有"駢脅",但根據"重耳"這個名字,很有可能重耳的耳部構造也有些異常。
再舉一個例子,重耳有個兒子名為"黑臀",也就是後來的晉成公,為什麼他會叫"黑臀"呢?《國語》裡說:"吾聞成公之生也,其母夢神規其臀以墨,曰:使有晉國,三而畀歡之孫。故名之曰'黑臀'"。
晉成公出生時,他的媽媽做了一個夢,夢到有神明拿筆用墨在嬰兒的屁股上畫圈,並作了一個預言,說這個孩子會成為晉國國君,但將來只能傳承三代。筆者認為所謂的"神明拿筆用墨在嬰兒的屁股上畫圈",大概是指孩子生來屁股上長了個明顯的黑色胎記,總而言之,這個孩子就因為這樣被命名為"黑臀"了。
接著,我們再來說說假借萬物之名來命名的"假"吧!這次舉孔子的兒子孔鯉為例,根據《孔子家語》的記載:"魚之生也,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榮君之貺,故因以名鯉,而字伯魚。"孔鯉出生時,魯昭公送了鯉魚給孔子,孔子為了紀念國君的賞賜,就將孩子取名為"鯉"。
另外像是,與孔子同時代,據說長得和孔子非常像,但和孔子是政敵的陽虎,陽虎名為"虎",也屬於這個命名類型。既然說是可以假借世間萬物,自然不只有動物名,像是陳宣公、宋昭公、齊景公都名為杵臼,總感覺杵臼這個名字在當時很流行呢!大概也是那個時代的菜市場名吧!
最後,則是以父親相關事物來取名的"類",通常是有和父親相似之處,才會以這種方式命名。像是我們最初提到的魯桓公,因為太子和自己是同一天生日,後來決定給太子取名為"同",便屬於這個類型的命名方式。
取名有哪些禁忌
講完春秋時代的五個命名原則之後,其實在取名上還有一些禁忌。申繻接著告訴魯桓公的取名禁忌有六項:
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
第一、不以本國國名命名;第二、不以官職名稱命名;第三、不以山川的名字來命名;第四,不以疾病的名稱來命名;第五,不以牲畜的種類來命名;第六,則是不以禮器的名稱命名。
大家可以猜猜看,既然是禁忌,那我們還能找到例子嗎?答案是可以的。為什麼呢?說到底,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禁忌,是因為周朝已經有避諱的觀念了,因此申繻說道:
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晉以僖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雖然沒有漢朝之後那樣嚴格,但當時確實已經會在死後避諱,尤其是周天子或諸侯國君,需避諱五代,也就是說要避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諱。但要是取這六個類型的名,避諱時就會特別麻煩,因此才會避免這樣命名。不過,如果真的碰上這樣的狀況,又要怎麼避諱呢?
首先是"以本國國名命名"的話,自家的國名當然不能改,只能改人名了。那為什麼強調是本國國名呢?因為在史書中,可以找到以他國國名為名的例子,像是衛宣公名晉,魯定公名宋,晉悼公名周,尤其是晉悼公,居然以周王室的"周"為名,看來這樣命名在當時是可以被接受的。
而若是"以官職命名",為了避諱只能改掉官職的名稱了,像是晉國沒有"司徒"這個官職,就是因為晉僖侯名為司徒,後來便廢司徒,改為中軍;又比如宋國沒有"司空"這個官職,就是因為宋武公名為司空,所以廢司空,改稱司城。
然後是"以山川之名來命名",要是碰上這樣的狀況,也只能改掉山川的名字了。在《國語》中一則記載:
"範獻子聘於魯,問具山、敖山,魯人以其相對。獻子曰:不為具、敖乎?對曰:先君獻、武之諱也。"獻子歸,遍戒其所知曰:人不可以不學。吾適魯而名其二諱,為笑焉,唯不學也。人之有學也,猶木之有枝葉也。木有枝葉,猶庇蔭人,而況君子之學乎?"
有一次晉國的範獻子到魯國做外交訪問,在對話間提到了敖山和具山,魯國人以這兩座山所在的鄉名進行回應,範獻子覺得很奇怪,詢問對方為什麼不直接說這兩座山的名字呢?魯國人回答說,因為要避我們國君的諱呀!
原來魯獻公名具,魯武公名敖,所以魯國人不直接稱呼這兩座山的名字。其實範獻子去魯國訪問的時候,離獻公、武公的時代已經很久了,理論上已經超出避諱的五代了,但山川名稱一但改了,大概要恢復也比較麻煩,所以魯國人也就沒有把稱呼改回來了。
大家可以想想看,以山川名字來命名都這麼麻煩了,更何況是"以疾病的名稱來命名"呢?我們一生很難都不生病,在對話間提到疾病名稱的機率可比提到某座山某條河還高,而且山川名還可以像剛剛故事裡的魯國人那樣,說是某地的山,某地的河,疾病又能怎麼改呢?
至於"以牲畜的種類命名"和"以禮器的名稱命名",則會在國家大事上產生麻煩,這裡的牲畜指的是祭祀時的祭品,禮器則是禮儀的一部分,如果要避諱的話,就不能使用這個牲畜或這項禮器了,這也是相當困擾的事,因此也會避免這樣的命名。
原本說完命名應該就要說取字了,但取字的限制比較少,我們會在之後的文章,結合實例為大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