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問我,十二少和如花誰更愛對方?我一定會說:
十二少。
若你問我愛情到底是什麼?我一定會回答:
捨得。
如花只是想得到,而十二少則是,舍下。
1、「我知道自己是什麼身份,不敢計較什麼」
如花愛十二少沒企圖?不可能。
從小就在妓院摸爬滾打長大,用身體與尊嚴換取生存是尋常事。愛情,有的,但生存仍是剛需。
如花與其他風塵女子的不同大致在於:她要生存的同時,也要愛情。
十二少看到的「靈魂相系」,不過就是如花心有不甘的對外尋求而已。
這一點,如花心裡門兒清:
「真的東西最不好看」。
她愛十二少不假,但她也想借著這個男人安穩上岸。
而十二少這樣沒見過滄桑世面的世家子弟,怎麼會懂。
然而,閱盡人心的當家女人就不同。
當如花天真地以為只要自己不計較待遇厚薄就能進陳家時,還是被振邦母親一番侮辱打了回去。
振邦母親借著請如花幫忙試布料明示如花,她不過就是如做衣師傅般下賤的身份,不配進陳家。
這次的侮辱,成了一系列後續的開端。
如花雖身在妓院卻清高,雖已不是處女卻不輕易許人。多著男裝,就是不滿自己妓院女子的身份。
被振邦母親侮辱,她是要報復的。
如花是下層出身,她比有錢人更懂得身份的可貴。如果她真心為振邦好,兩人同居沒錢的時候,她應該勸振邦回去。
然而,她不僅沒有力勸,還把振邦拉到了戲臺上。
要知道,那個年代的戲臺,跟妓院身份差不多,都是:
下九流。
振邦在跑龍套時被看客取笑,低三下四地伺候師傅,她看在眼裡只有一句話:
下次咱們自己帶水粉來,這裡的傷皮膚。
當振邦的父母要求振邦回去時,她催振邦:
該你上場了。
振邦母親勸如花放過振邦,如花漠然轉身。是愛,也是不甘。被侮辱了,怎麼可能輕易饒過?
決定自殺的前一晚,如花拿出這麼多年抽的籤本,一張張細數自己這一生。
「自從當了小琵琶後,每逢初一十五,都去抽籤,
以前有了這些籤,現在有你,不枉此生。」
如花的一生就是在尋求寄託,以前是那些籤文,現在是振邦。
她愛振邦,但更多的,是想在苦海中找一片舟,就算不能上岸,也要佔有。
2、「這樣最好,我們可以不用理別人,永遠在一起」
十二少愛如花,愛得單純而純粹。
如果搬出去住只是世家子弟的任性,那麼進戲班,就是為了與如花過日子,與之前的身份做了一個決斷。
不是沒有想念。當父母來戲班找時,他是有想回去的。
但是為了如花,還是可以共赴死。
說十二少單純,是因為他還不知道人間的苦。
說十二少純粹,是因為他為了愛如花真的可以捨棄。
3、杜鵑啼 堪蹉嘆人間今何世
然而,如花錯了嗎?
她的愛比振邦現實。她不僅愛振邦,還恨振邦的母親侮辱了她。
她要報復,要拖振邦下水,要佔有他,不讓振邦回去成那個指腹之婚。
甚至在地府等不到振邦,上來找他時,也是基於不甘心。
聽到振邦沒有死,她的反應是失望與憤怒,而不是欣慰。
這不是愛,這是往死裡逼的計較。
她愛振邦,但她更愛自己。
她的人生基調就是上岸,就是擺脫侮辱。所有的情感最終都指向這個目的,沒有了這個結果,就只有恨。
她的人生初始,本來就是恨。
振邦不同。振邦一直錦衣玉食。他愛如花,可他的人生還有很多愛。
如花沒有退路,但他還有很多選擇。
臨死的退縮,一個人偷生,只是因為生還可戀。
許許多多影評指責振邦懦弱,誰不是懦弱的呢?如花也懦弱,不然她也不會到處找寄託。
她毅然赴死,只不過是因為沒得選,她抓牢振邦,也不過是因為不甘心而已。
《胭脂扣》的主角是如花。
這樣一個美好而有情的女子,在恨中長大,好容易偷得了一點愛,又瞬間被世俗的恨淹沒。
她恨。可你說,她怎能不恨。
可地府人間一趟,終究是要上來交待完這段愛的。
說到底,如花愛振邦。
如果不是愛,何必那麼多糾纏,糾纏到死。
杜鵑啼,堪蹉嘆人間今何世。胡不歸,胡不歸。
交待完了,這個世間的路,才算走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