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沒有人一直年輕,卻一直有年輕人。全球18億年輕人,他們是充滿潛力的一代,網際網路讓這一代年輕人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表達權利,他們通過網絡交流、學習,創業。他們從網絡中汲取養分,又用自己的創造力反哺這個繁榮的生態。從愛好到職場,他們的人生觀和職場觀與父輩有著顯著的區別。打工人、乾飯人,這些年度爆梗背後是年輕人對於職場、生活的自我解嘲,也反映了他們對於嚴肅議題的獨特思考。
如何正確認識這一代年輕人?為了解答這些問題,YOUNG世界聯合騰訊新聞與眾多優質創作者,圍繞95後這個「年輕群體」,通過行業觀察、人物故事、市場報告等一系列的內容,試圖為大眾揭開這個新興群體的真實群像。
點擊查看《這屆95後》系列策劃合輯
採訪/孫瀛洲 撰稿/韓松落
編輯 / 王煒
這是個視頻為王的年代,也是個被視頻切割得更為碎片的時代,年輕人是這些碎片創作紅海裡的弄潮兒。
當我們打開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和直播平臺,幾乎都是東北精神小夥穿著豆豆鞋跟著土味電音跳社會搖,或者講笑話段子,甚至自編自演「直男成功」勵志短劇。讓人不禁好奇:東北年輕人都來快手創業啦?
YOUNG世界輾轉採訪了幾位東北95後快手主播。他們有人固守東北,闖出了一番事業,有人南下上海,追求更大空間和資源。同時我們也分析了為什麼東北年輕人,如此熱愛主播這份職業,發現它背後其實是地緣文化和經濟的雙重作用——快手上東北年輕人是過去二十年裡,黑土地累積的一次成功的、龐大的文化輸出。
你可以認同投資不過山海關、東北經濟在衰退,但你不能說東北沒有文藝復興,因為東北文藝從來沒有過退潮,而這次,衝浪的是95後們。
一名遼寧主播正在做護膚品直播
採訪/孫瀛洲 撰稿/韓松落
編輯 / 王煒
圖片來源/新華社
年輕人正經職業公務員,賺得多做主播
2020年底某一天,哈爾濱快手主播清祐(化名)正在忙著裝修他不算大的新辦公室。這是一間在商務寫字樓裡兩百平左右的辦公區,裝修完成後,將成為他進行直播與短視頻事業的主要陣地。
清祐今年25歲,但已經是一位在快手上耕耘3年並小有成就的主播。去年的3月份,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將業務擴展到短視頻策劃、拍攝與後期製作一條龍服務,籤約了二三十個95、90後主播,還幫一些企事業單位代運營他們的官方視頻號。
清祐對YOUNG世界說,他這種規模在哈爾濱算頭部了。前兩年有很多人和機構在做直播和拍視頻,但因為沒做起來量,很快就散了。現在做得好的不超過10家。「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做短視頻的功底,因為要找點,要策劃,要寫腳本,文案,直播間運營、櫥窗運營,除此之外,你還得懂平臺規則算法,其實做好沒有外人看到的那麼簡單,自然是有門檻的」,他對快手上自己的成功,做如此分析。
目前他手上有自己的四個帳號在運營,其中最大的一個帳號是以美食為主,已經有140萬粉絲,每條的點讚量在1-5萬不等,在幾十條短視頻內容中,點讚超過10萬的只有兩條。「就是這兩條給我們帶來了一批批的粉絲」,他評價說這些粉絲粘性很高,所以他的內容可以帶貨。
清祐公司籤的主播,以才藝表演、聊天互動兩種類型為主,外加拍攝短視頻。做的好的主播,每月能賺4萬多,盈利主要靠短視頻帶貨,或者直播帶貨。在快手官方的報告裡,快手通常只把30%的流量分配給頭部內容,70%分配給中長尾內容。清祐覺得創作者只要有點子,能堅持,在任何階段上車,都是有紅利可吃的,只是紅利多少的問題了。
清祐和他的主播們每天直播4-6個小時,有時拍短視頻拍到後半夜。
清祐說在哈爾濱做美食和服裝內容是最掙錢的,他一個年能有三四十萬利潤,在人均月薪三四千的本地算是高收入了。他的團隊裡,主播們的平均收入大概是7到8千,做的好的粉絲在30萬以上,一個月能有五六萬。
「現在還有很多客戶自己找過來,請我們幫忙拍短視頻,代運營。像這種客戶,我們都是按照成本價來分成,然後按照銷量分潤」,清祐對YOUNG世界解釋目前公司的經營情況。目前清祐感覺壓力最大的倒不是工作時間太長,創意太燒腦,而是客戶在變少,因為東北經濟不太行,「沒什麼優質客戶,不像南方客戶那麼認可。」
在問及快手上的年輕人他們同齡的同學、朋友都在做什麼的時候,大部分主播表示,東北留不住年輕人,有能力的都去關內大城市,還有一些留在家鄉的「不是公務員就是在考公務員」,事業單位和編制是父母親戚眼裡正經孩子的象徵。
當問及家人親戚怎麼看待做快手這份工作時,清祐說他們最初不理解,認為不務正業,後來看到能賺錢了,反而覺得挺驕傲的。但他們也擔憂這是一個短平快的行業。
這幾年可以做,賺取紅利,將來呢?還能做多久?
這屆留在東北的95後看得比誰都明白:在快抖上這樣過一天算一天,就很好。
年輕人加持:「東北重工業靠燒烤、輕工業靠直播」
坊間一向有「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意指東北經濟低迷沒前景和想像力。同時也有輿論笑稱東北現在「重工業靠燒烤,輕工業靠直播」,其中哈爾濱還被譽為「主播聖城」。
2020年初,某直播平臺發布了《2019主播職業報告》顯示,北方職業主播遠多於南方職業主播。職業主播佔比最高的10個省市是黑龍江、吉林、遼寧、重慶、甘肅、廣西、天津、湖南、貴州、廣東。
直播天下大數據研究院的分析指出,東北籍網絡主播佔比為15.30%,居全國首位。按中國直播榜網站對秀場主播的統計,排前二十的主播中來自東北三省的就有九位,從主播「吸金」程度來看,東三省也全部進入「主播人均收入省份排名前十」,分列第4、7、10名。
在騰訊新聞的一則對主播的採訪中,一名東北籍主播說,雖然網上東北主播多但紮根在東北的主播卻不是很多。「出身於東北,選擇在南方發展。我們能感受到,南方城市的包裝能力,資源整合能力,還是比較強的,就像我籤約的一家經紀公司,就是上海那邊的公司,東北的包裝能力還是有些欠缺。」
在快手上以95後辣媽人設得到120多萬粉絲的主播妮妮(化名),就是這樣的代表。為拍攝短視頻,她離開哈爾濱移民上海。在上海她籤了一個小團隊,同事幫她對接商務資源,她不僅在快手上分享自己的帶娃日常,也會為一些產品擔任模特拍攝平面和視頻廣告。她對YOUNG說,來上海之後資源比在東北多了很多。
據統計,目前在娛樂秀場直播中,東北主播佔據著平臺中「最熱門主播」的近一半位置,尤其是娛樂秀場中為數不多的男性主播,幾乎都來自東北。他們直播的內容多為聊天、講笑話、唱歌、跳舞。
北京青年報的一份2019年的調查也顯示,時下最火的秀場類直播平臺上,「最熱門主播」中東北人佔據了至少近一半的位置。
在問及清祐和妮妮為什麼快手上有這麼多東北人時,他們表示,東北年輕人更需要錢!與直播和短視頻帶來的收益相比,東北三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太低了。只有遼寧省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黑龍江和吉林省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其次,是東北人多元坦誠直率的性格決定的。東北人開朗,愛嘮嗑,長相也好,會打扮,比較容易被人記住。抖包袱、講段子、耍機靈,以脫口秀模式來吸引粉絲,甚至創建聊天直播室,都是東北主播們所擅長的。
而且,民間二人轉也讓東北人有娛樂基因。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劉藩說「過了山海關,都是趙本山』,東北地區的多數人比其他地方的人會表演」。「我們可以看到,趙本山、小瀋陽等中國非常優秀、非常知名的小品演員都來自東北。」而一位營銷專家說,「東北人直播更加契合中國的文化,尤其是中國的幽默。」
95後主播們,為平臺賦予東北人精神
雖然打開快手等平臺,似乎是東北人和東北話的天下,但實際上快手上東北人多不多呢?
YOUNG世界拿到一份2020年11月30日快手「磁力引擎大會」發布的數據,包括日活用戶數、內容創作者數,使用時長等方面。該報告顯示,平臺上東北用戶達1.08億人,其中,遼寧省快手註冊用戶最多,有5007萬,其中創作者1967萬;黑龍江省註冊用戶3866萬,創作者1483萬;吉林省註冊用戶3000萬,創作者1232萬。
若按快手用戶數量進行排列,排在前10位的分別是河南、廣東、山東、河北、江蘇、四川、浙江、湖南、山西,然後才能輪到遼寧,黑龍江和吉林,分別排在第十五位和第二十一位。
但為什麼我們打開快手卻感覺「咦?咋這麼多東北精神小夥兒呢?」
我們之所以覺得快手和抖音上有很多東北人,不是因為東北用戶的絕對數量多,也不是因為他們的活躍度高,而是因為,不論快手還是抖音,都被東北文化籠罩著,確切地說是95後為主的東北年輕人快抖文化。
肉眼可見的體驗就是,不論東北,還是河北、山東、河南,甚至甘肅,當人們用短視頻創作的時候,都自覺地變成東北人年輕人,用東北人95後所創造的方法去創作、去表達,所以造成了一種東北用戶特別多的印象。
比如,快手剛剛創立的時候,快手上的流行風潮,幾乎都是95後的東北人創製、奠基、定型,並且鋪展開的,社會搖、各種小品式的段子、反轉梗。後來很多流行風潮的首創者、定型者,或者重要的創作者,也都是95後的東北人。
例如黑龍江的小學生鍾美美和吉林的小學生李子油桃,模仿老師上課和罵學生;「我們東北那些年」團隊,用溫情短劇懷念八九十年代。一種風潮,經過他們的創製和定型之後,很快就蔓延到全國,並且出現一系列的模仿者。所以,很多我們以為是東北年輕人的快手創作者,其實不是東北人,而是河北人和河南人,例如「清河李哥」、「馬洪濤」。
可以說,整個中國北方,其實都是一個大東北文化區,北方人都是精神上的東北95後。
年輕主播在快抖,繼承了上一代衣缽
投資不過山海關、東北經濟在衰退,但東北不缺文藝復興,因為東北文藝從來沒有過退潮。快手上東北年輕人是源自過去二十年裡,東北完成的一次成功的、龐大的文化輸出。
文化輸出和覆蓋,不是一次完成的,必然要經過無數次的調試。在東北文化覆蓋整個北方,或者說,覆蓋整個胡煥庸線以西以北地區之前,其它地方的文化,也曾經做過類似的嘗試,但最終都沒能成功。
在八十年代初,江浙地區,曾經嘗試過用江浙文化覆蓋整個內地,而且,由於江浙地區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優勢,這種覆蓋一度非常成功。來自上海的國產電影、譯製片、美術片,輸出到全國,上海的雜誌,成為全國流行的時尚雜誌,上海的歌手,成為全國的偶像。
在八十年代初期,江浙人還用一系列的滬劇和越劇電影電視劇,把江浙的方言文化推廣到了全國。緊隨其後的,還有京式文化,娛樂圈的京圈,也正是在那個時候崛起的。總之,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國各個地區,都想做最大的文化輸出者覆蓋者,讓地域文化流行化,流行文化地域風格化。
但是,九十年代後半段,一個變化發生了,那就是中國的急劇城市化。城市化不只意味著城市和城市群的崛起,其實也同時意味著小城鎮和農村的崛起。鑑於農村人口在中國所佔的比重,中國的城市化,反而意味著小城鎮和農村的的強大、溢出,以及城鎮農村人口在自我意識上的覺醒和強化。
江浙文化就開始退潮了,尤其是以戲曲為核心的江浙文化。江浙戲曲的核心是言情,是把「情」字當做敘事重點的,這種創作和欣賞出發點,擴散到了江浙文化的大部分領域。對於北方人來說,這未免過於細膩了。北方人的性格,比較接近保羅·威利斯對英國工人子弟所做的分析,他們用自創的文化符號,去對抗學校教育,去展現男子氣概,對他們來說,男子氣概是行為的邊界,是生死攸關的事。
東北文化及時登場了。九十年代,趙本山小品登上春晚,並且成為春晚舞臺上的重頭戲。此後多年,在與春晚有關的報導裡,趙本山演出什麼小品,和什麼人搭檔,都成為核心機密。
趙本山和他所代表的東北文化,恰恰是符合北方人性格的,也順應了此時此刻的時勢。於是,小品、二人轉、電視劇、洗浴中心、燒烤,作為東北文化的承載者,逐漸蔓延到全國。有影響力的演員和歌手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東北。
東北文化,並不能簡單地被歸為人們所說的底層文化、江湖文化,它的來源是非常複雜的,它的某些部分,反而是領先的、富有創造性的。
東北人,有相當一部分是遊牧者的後代,又有相當一部分,是闖關東者的後代,這都決定了,東北人的性格,是一種多血質性格,熱情、活躍、富有表演性。東北的氣候特點,又決定了,東北人一年當中,有至少六個月時間,是無法從事戶外生產的,這段時間,就用來窩冬、娛樂、社交,因此,娛樂和社交,對東北人來說,是很重要的需求。
1949年以後,東北作為重要的工業基地,建立了大量國有企業,後來,這些企業,又響應了國家的號召,裂變和遷移到中西部地區,工廠工人也隨之散落到中國各地,並把東北方言和東北飲食滲透到了全國。就是說,中國人對東北文化,不感到陌生,也不會有抗拒。1990年代之後的東北文化擴散,是順理成章的事。
這種文化擴散,又進一步強化了東北人的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讓東北人在任何地方,都願意堅持和呈現自己的文化生活。不管是在北京,還是在三亞,東北人就是東北人,在語言、生活方式、飲食特色上,都保留了以往的特點。
在快手的打賞分布圖上,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東北三省之間,是熱衷於互相打賞的,而其餘省份,或者熱衷於給別的某個省單向打賞(甘肅用戶喜歡給青海和四川主播打賞),或者給全國人打賞(北上廣用戶打賞全國)。東北人的這種互相打賞,宣示著一種強烈的認同感。
東北文化是隨著電視時代一起崛起和發散的,在電視時代過去之後,很快就找到了新的承載形式,那就是網絡。而快手和抖音,是一個新時代階段性的結果。
總之,快手上東北人未必是最多的,活躍度也未必是最強的,但一定是最有輸出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因為,現階段的短視頻文化,是被東北文化影響著的,很多快手老鐵,都在模仿東北人,和成為東北人。
這種隨時可以上車,對於有半年時間得儘量待在室內的東北95後們來說,無疑是件好事。
年輕人更懂得平臺算法,也更樂於和敢於張揚自我。對他們而言,「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哪來那麼多羞怯啊、不正經啊,一句東北年輕主播們愛說的「啥也不是」足以昭示他們那顆活開了的心。只不過,這些目前青春蓬勃、「創作力」高漲的東北95後們,在平臺紅利消退後,該何去何從?
也許正如清祐所說,做一天看一天。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YOUNG世界」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