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行勤;電影愛好者,非專業影評人。在光影的世界中,永遠保持著虔誠和初心。
2019年暑期檔已經進入收尾階段,一大堆國產電影扎堆上映,準備趁著大片的空窗期分一杯羹吃。
《沉默的證人》也是其中一員,該片由張家輝、楊紫和任賢齊領銜主演。
本片講述了一個大雨滂沱的平安夜,三名匪徒闖入香港法醫中心,值班法醫陳嘉豪、喬琳與其鬥智鬥勇,並成功自救的故事。
作為一部懸疑片,該片場景非常簡單,大部分時間都集中在一棟大樓裡面,牽涉的人物也不多。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面講好一個故事,劇本顯得尤為重要。
影片一開始就直奔主題,三名匪徒目標明確,全力找尋一具女性屍體上面的子彈。
這樣詭異的情節,配合音樂和氛圍的渲染,尤其是停屍房滲發出來的恐怖氣息,讓影片在前半段先聲奪人,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球。
然而,自從中段匪徒的身份被揭曉,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水落石出後,影片就開始走向失控。
各種牽強附會的偶然,為了拖延時間而故意製造的衝突,以及平衡劇情刻意加入的許多莫名其妙支線,直接衝淡了前期的緊張感和神秘感。
事實上,在這個狹小的空間中,電影戲劇張力不足、劇本不夠精巧等毛病,讓其根本無法撐起九十分鐘的長度。
甚至可以認為,影片在中期之後就已經結束,需要交待的事情和劇情發展都沒有繼續的必要。
劇本的薄弱和牽強,即使影片有著諸多吸睛的元素,卻無法成為一部合格的商業爽片。
而在表演方面,三位主角儘管都很賣力,但張家輝和楊紫中間毫無火花可言,兩人最後牽手就像強扭的瓜,一點都不甜。
任賢齊這次的反派塑造也沒有《樹大招風》中那種沉穩和內斂,使得整個人物都缺少必要的深度和複雜性。
影片暴露的諸多毛病,也代表著如今香港電影普遍存在的缺陷。
在大陸影片強勢崛起,工業時代對資本越來越倚靠的時代背景下,港片就像一個步入中年危機的男人,越來越無法找準自己的定位。
一、題材單一
分析今年在大陸院線上映的有影響力港產電影,無一例外都是和警匪題材有關。
《追龍2》根據一代賊王張子強的傳奇經歷改編,為了和之前的各種版本進行區分,電影增加了警察臥底這個貫穿始終的橋段,也讓好好的一部賊王奮鬥史變成警察臥底破案的老套故事。
其實,這個題材完全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尤其是張子強本身的經歷就足夠精彩。
如果能夠把細節和人物性格轉變拿捏好,甚至可以拍成一部黑幫史詩。可惜電影就是跳不出警匪題材的框框,瞬間就把整部影片格局給拉低。
《掃毒2》主要塑造餘順天、地藏兩個亦正亦邪的角色,並且讓他們在大銀幕中上演一出壞人收拾壞人的天地對決。
儘管兩大主角都不是警察身份,但推動劇情發展的動力依然是警察對犯罪嫌疑人的追捕,片中充斥大量的槍戰場面和飛車追逐,很大一部分也由他們創造。
影片中關於法治和私刑的探討,最終還是在林正風警官的一聲槍響後完成了結。
《使徒行者2》延續著系列第一部忠奸不辨的設定。
依舊是臥底與反臥底的遊戲,電影通過身份的懸疑製造衝突,讓觀眾在不斷反轉中享受猜謎的快感。不過,影片這次的身份揭曉有些過早,而隱形部隊的出現更是讓故事無法自圓其說。
香港電影發展了這麼多年,依靠臥底身份來推動情節早就喪失新鮮感。如果沒有更新穎的概念加入,哪怕再怎麼用槍戰等商業元素點綴也只是一盤無意義的炒冷飯。
《沉默的證人》中匪徒竟然全是警察,普通法醫反而成為懲戒罪惡的執行人。
這樣的設定固然推翻許多觀眾的既有印象,卻很難說是多麼大的創新。畢竟,黑警的題材並不少見,況且影片的執行過程還如此敷衍。
與題材的單一和相似比較,香港電影更可怕的現狀是續集影片層出不窮。這種為求穩而不思進取的態度,甚至比影片質量江河日下還讓人寒心。
二、演員匱乏
先看看最近上映四部港產電影的演員陣容:《追龍2》梁家輝+古天樂+林家棟,《掃毒2》劉德華+古天樂+苗僑偉,《使徒行者2》張家輝+古天樂+吳鎮宇,《沉默的證人》張家輝+楊紫+任賢齊。
四部電影中,除了楊紫和任賢齊外,其餘都是港片中耳熟能詳的老面孔。
這其中,古天樂出鏡率最高。
如果加上前幾個月已經上映的《家和萬事興》、《反貪風暴4》,以及下半年還有可能上映的《奇幻變形記》《雞蛋仔》等片。
2019年大陸觀眾有可能在大銀幕中平均一個半月就能夠看到古校長的身影。
老搭檔張家輝也不遑多讓,由他主演的電影目前已經上映的也有三部。
這些資深演員的頻繁出現,一方面確實是因為本人十分勤奮、優秀,沒有他們,港產電影會顯得更加黯淡無光。
但另外一方面,這麼多老面孔長期佔據著觀眾的視線,也暴露出香港本土嚴重的青黃不接。
香江大地,曾經的明星工廠TVB已經難復當年之勇,在陷入婆婆媽媽的肥皂劇泥潭後,再也沒有辦法培養出支撐香港影壇的中堅力量。
而一大電視臺ATV更是宣布清盤,旗下藝人各謀生路。
要知道,這兩大公共電視臺,不僅承擔著為港片輸出演員的重要職責,更是一大堆幕後技術人員成長和成熟的搖籃。
當今的香港影壇,既沒有能當大任的演員接班,也沒有保證技術人員生存的沃土。
僅靠有的這批老演員或許還能夠支撐一段時間,然而之後呢?看不到任何希望。
三、人物固化
在人物的塑造方面,港片也走進了無限循環的死胡同。《追龍2》標準的王晶式風格。囂張跋扈、臉譜化的主角,為賣色而存在的晶女郎。
所有的形象刻畫都只是為了顯示角色的壞或者奸,在缺少細緻的心理描寫和性格轉變後,影片呈現出來的只剩膚淺和諂媚。
《沉默的證人》完全拋棄了人物性格的塑造。劇中每個角色表面看似形象鮮明,實則根本並有充分的情感支撐。
當然,由於整個故事都是發生在一個夜晚,所以看不到人物的成長也情有可原。《掃毒2》對餘順天這個角色忠奸不明的設定,讓觀眾仿佛看到港片曾經輝煌的年代。
然而,不管是他和地藏之間的矛盾,還是其本人的行事動機,都讓人很難和一個手握幾家上市公司的大老闆聯繫起來。
這種不接地氣的設置,為製造衝突而刻意讓角色與身份不符,正是如今香港影壇創造力缺失的表現。
《使徒行者2》主打兄弟情義,兩兄弟最後聯手共同對抗反派也算拍的熱血沸騰。可是,觀眾卻再也無法在其中找到當年觀看《英雄本色》時的那種感動。
這麼多年過去,港片對兄弟情的展示竟然沒有一點進步,不能怪觀眾口味變刁,只能說香港電影一直在原地踏步。
角色的固化,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劇本的流水化。沒有精心打磨的劇本,何談人物的創新和厚度。
曾經的香港電影,用一年幾百部的創作力震驚世界影壇,卻也帶來一個嚴重的後遺症,將寫劇本變成寫作業式的應付,其質量如何可想而知。
如今的香港電影,需要的是更多新鮮血液的加入,為這潭死水重新帶來活力。
年輕人也許不成熟,也許太個性,但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以及未來的無限可能是目前這批電影人所不具備的優勢。
而這,或許是港片的最後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