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交所官網顯示,湖南華納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納藥廠」)將於12月15日上會,接受科創板上市委的審議。
此次申請上市,華納藥廠擬募集資金13.82億元,用於年產1000噸高端原料藥物生產基地建設項目(一期及二期續建)、年產30億袋顆粒劑智能化車間建設項目、中藥製劑及配套質量檢測中心建設項目,以及藥物研發項目的建設之中。
IPO日報注意到,公司近年來收入增長的同時銷售費用也在飛速上升,且還涉及到了兩起專利訴訟之中。
銷售費用大幅增長
據介紹,成立於2001年的華納藥廠主要從事藥品製劑和原料藥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分布於消化、呼吸、抗感染等領域。
不過,華納藥廠目前的產品主要還是以仿製藥為主。
按照2020年版《藥品註冊管理辦法》註冊分類原則統計,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下稱「報告期」),公司來自仿製藥(製劑及原料藥)收入分別為2.48億元、3.97億元、5.81億元、2.95億元,佔各期總收入比例分別為66.43%、67.08%、70.69%、76.44%;改良型新藥收入在公司各期總收入分別佔比29.17%、25.92%、20.27%、15.01%,相比仿製藥而言則佔比較低。
據悉,改良型新藥是指在原有藥物的基礎上將進行改進,有一定的臨床基礎,大部分產品不需要進行完整臨床實驗。一位醫藥行業資深人士對IPO日報表示,隨著國內仿製藥價格競爭激烈,對於一些生產仿製藥的企業來說,改良型新藥可以提供更好的選擇。
上會稿顯示,2017年到2019年,華納藥廠的營業收入由3.75億元增長至8.2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48.32%;相比於收入的快速增長,公司近三年的淨利潤的年複合增長率為39.33%,低於收入的增速。
那麼,是哪些因素拖了淨利潤的「後腿」?
IPO日報翻閱財報後發現,公司近年來的銷售費用上漲迅速,由2017年的1.14億元上升至2019年的3.72億元,增長率為227.31%;同期的銷售費用率也從從30.29%上升到42.85%。
在銷售費用的明細中,市場推廣費佔比超過95%,而進一步細看,學術推廣費佔了「大頭」,這部分主要是從各類會議及調研諮詢中產生的費用(主要為了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具體支出包括會議場地費、宣傳材料費、差旅費、酒店住宿、勞務費、餐費、會議用品等雜費)。
業內人士認為,藥企銷售費用的增長與「兩票制」的實施不無關係。
據悉,「兩票制」政策實施以來,藥企的產品銷售不再經代理經銷商進入終端服務機構,而是直接銷售給配送經銷商並由其直接銷售,產品在相應終端機構的市場與學術推廣等工作轉由製劑生產企業通過外包服務等自行承擔。
涉專利訴訟
在投入的研發上,近三年來,公司投入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519.62萬元、2561.53萬元、4542.64萬元、3252.41萬元。
需要指出的是,研發費用中委外費用佔比較高。報告期內,委外研發費用在總研發費用中佔比33.80%、41.93%、50.58%、43.31%。
對此,華納藥廠表示,公司在藥品的研發過程中,按行業慣例將臨床研究委託CRO機構聯合大型醫院共同完成。未來,隨著多個仿製藥項目、一致性評價項目等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加上藥理、毒理和部分藥學工作的外包研究,委外研究費用比例還有可能會進一步提升。
IPO日報還發現,華納藥廠存在正在進行中的專利訴訟。
據披露,2019年8月,南京聖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聖和藥業」)提起訴訟,認為華納藥廠及大連中信銷售的產品侵犯了其兩項與左旋奧硝唑相關的專利;2020年5月,上海智慧財產權法院作出判決,要求華納藥廠及大連中信立即停止對聖和藥業相關專利的侵害,並共同賠償聖和藥業經濟損失共計60萬元及合理費用共計20萬元。
截至招股書籤署日,華納藥廠因不服上海智慧財產權法院作出的判決,已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目前的進展為已經立案。
根據公開資料,左奧硝唑系華納藥廠2類改良型新藥(唯一在售的原1.3類新藥),自2019開始產生收入,當年貢獻了63.15萬元的收入,在公司總收入中佔比0.08%,佔比較小。但華納藥廠表示,左奧硝唑上市時間短且產品處於推廣初期,其作為抗感染產品線的補充,未來可能成為公司的主要產品之一。
此外,華納藥廠還指出,訴訟對左奧硝唑產品的銷售影響存在不確定性,如專利訴訟出現敗訴則可能導致其無法繼續銷售,進而將使得公司在短期內損失一個主要產品的發展機會,對未來盈利能力提升也或產生負面影響。
那麼,若上述專利訴訟最終敗訴,公司將採取怎樣的應對措施來降低其影響?帶著問題,IPO日報向華納藥廠發去採訪函,但截至發稿暫未收到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