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二百四十二期】東山島是國軍精銳傘兵的大墳場...

2020-12-28 騰訊網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1953年7月16日:東山島戰役:臺灣歷史上最大的反攻行動,動用傘兵與陸海空三軍,也是第一次三軍聯合立體作戰。

然而,此戰卻以國軍慘敗告終。聽薩沙說一說吧。

韓戰爆發以後,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金門防衛司令胡璉,連續組織了南日島戰役和湄州島戰鬥,都獲得了勝利。

從1953年2月開始,國軍考慮使用2個師的兵力,在傘兵配合下,一舉收復東山島。因為各種原因,東山島戰役推遲到7月份。

在戰前,胡璉認為東山島很難打,不太可能獲得勝利。

東山島是福建省第二大島,面積近200平方公裡,駐紮較多防禦部隊。

島上地形較為複雜,海岸線就有140公裡,易守難攻。同時,島上八尺門港口距離大陸近在咫尺,僅有二三公裡距離,利於解放軍隨時增援。

胡璉認為,根據一般軍事常識,解放軍在開戰36小時內就可以增援至少1萬2000人,3天可以調動5萬人以上。以當時國軍可以使用的兵力,就算是1萬多解放軍也是難以對付的。

根據情報,島上有福建軍區公安第80團(欠第三營與第二營第四連)及1個水兵連共1200人。

指揮官為遊梅耀,福建本地人。

30年代遊梅耀就參加紅軍,抗戰期間擔任陳毅的副官,到1949年就有15年作戰經驗。

遊梅耀身經百戰,多次死裡逃生,1949年上海戰役中胸口被彈片射中,距離心臟又有1釐米距離,無法取出。

因此次受傷較重,他沒有去參加韓戰,而是回老家休養,後來安排在重要的東山島。

胡璉認為,攻打東山島必須在36小時之內奪取,然而調動主力堅守。

島內地形複雜,36小時未必能夠吃掉守軍,還要阻擋數千增援部隊。

以往國軍有制空權,可以肆意轟炸增援的解放軍車輛,可以有效阻擋援軍。

此時解放軍空軍開始大量裝備米格15噴氣式戰鬥機,而國軍主力戰機仍然是P-51與P-47螺旋槳戰鬥機。

雙方空戰的話,國軍戰鬥機尚且招架不住,更別說轟炸了。

所以胡璉拒絕攻打東山島,由於國防部強行下達了命令,也就只能執行。

胡璉敗中求勝,只能要求使用傘兵部隊,出人預料的一舉佔領八尺門港口,阻止解放軍登陸增援。

自從1950年解放軍佔領東山島以後,就開始大量修築工事、碼頭,囤積軍事物資,訓練民兵部隊,以防備國軍進攻。

開戰之前,福建軍區司令員葉飛同遊梅耀有過約定,要求他堅守1日。如果超過1日援軍不到,東山島失陷同他無關,不會追究責任;如果遊梅耀守不到1日,就要軍法嚴懲。

7月15日夜晚,駐金門的國軍第19軍第45師等1萬餘人突然出發,攻打東山島。

在此之前,國軍空軍炸斷了增援東山島必經之路「九龍江大橋」。

胡璉預計炸斷大橋,可以阻攔解放軍援兵1到2天。

胡璉沒想到的是,轟炸的效果並不好。

九龍江大橋被炸斷後,當晚就搶修完畢,增援的車隊僅僅被延遲了幾個小時。

7月16日凌晨4點,國軍開始登陸作戰。在艦炮支援下,國軍海軍陸戰隊在蘇峰尖登陸成功。

隨後,登陸國軍在坦克掩護下,開始攻打東山島縱深地區。

讓國軍意外的是,這裡的解放軍並沒有死守,而是利用工事和地形,節節抵抗,最大程度遲滯國軍的攻勢。

而核心陣地公雲山410高地,解放軍則不惜代價死守,從上午開始,連續擊退國軍10次進攻。

高地解放軍數量不多,但有重型迫擊炮,居高臨下炮擊,造成進攻的國軍大量傷亡。

高地不能佔領,國軍始終不能佔領東山島,戰鬥不能結束。

在進攻剛剛開始的時候,國軍在八尺門地區登陸,盡全力佔領八尺門港口,切斷解放軍援軍的增援通道。

國軍在正面猛攻的同時,國軍在凌晨6點突然空降了425名傘兵。

解放軍早就有對付空降的準備。

港口的解放軍一個班,立即用4挺輕機槍對空射擊,斃傷多名傘兵,還迫使運輸機提升高度,導致傘兵空降更為散亂。

而國軍第一次使用傘兵登陸作戰,經驗不足。

傘兵在1000米以上高度跳傘,導致分散太遠,區區400多人花費1個小時才得以聚攏。

同時,他們機械執行美軍傘兵的規範,人和武器、彈藥分離,尤其是火炮拆卸為幾個部分空投。

傘降成功以後,很多傘兵沒有武器,只能四處尋找,根本不能進攻,連自衛都困難。

這樣折騰了3個小時,傘兵才將防禦八尺門的解放軍水兵連,壓迫到渡口附近。

而早在傘兵空降之前,駐漳浦以南舊鎮機動部隊第272團在團長鄭克誠率領下,已經乘車趕赴東山島增援。

在傘兵和解放軍港口水兵連混戰的時候,解放軍已經從大陸利用船隻組成的臨時浮橋,成功登陸八尺門港口。

援軍立即攻打國軍八尺門地區傘兵,後者很快被擊潰。

由此國軍控制了港口,後續部隊4野的41軍先頭團、三野28軍先頭團迅速趕到,東山島勝負已經沒有懸念。

到了17日凌晨,解放軍3個主力團陸續到達,兵力增加到4個團。

此時胡璉認為東山島攻勢已經失敗,命令部隊主動進行收縮,準備撤退。

17日中午,解放軍發動全面攻勢,國軍連續撤退,退到東山島幾個登陸點,放棄了對全島的控制。

同時,國軍開始登船撤退,到18日凌晨3點,負責阻擊部隊覆滅,東山島戰役結束,國軍慘敗。

此戰規模不大,還是比較激烈的,國軍宣稱造成解放軍2000人傷亡,還俘虜480人。

解放軍宣布造成國軍2665人傷亡,俘虜715人。

雙方數據應該都有偏大,各自傷亡上千人是沒有問題的。

此戰國軍傷亡比較嚴重,尤其是傘兵部隊的487人,死亡183人,失蹤71人,共有254人,損失比率超過50%。

從戰略和戰術角度來說,國軍始終沒有佔領島上410高地,沒有控制東山島全島,也沒有切斷解放軍增援路線的八尺門港口,此戰是完敗的。

東山島的勝利,對解放軍是很大的鼓舞,從此不再畏懼國軍的大規模登陸戰。

葉飛於7月23日,向華東軍區、中央軍委報告東山戰鬥情況時:「我們這次為什麼能打得好,首先是前線指揮官不機械執行命令,照當地戰鬥情況需要,下決心打,不撤。前線指戰員的極端堅強,這是國民黨軍隊所學不到的……東山戰鬥解決了我們一個問題:敵人隨時可能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來侵犯我們,我們能不能頑強地抵抗?南日島的失敗是一個連沒有能堅持到晚上。敵人一開始來是集中的,我們是從分散到集中,東山這個部隊能夠堅持,證明完全可以用少數部隊依靠地形抵抗強大優勢敵人,爭取主力增援消滅敵人。這個結論,文章由邊防八0團來做,做得很好。」

毛澤東對東山戰鬥總結報告評價為:「東山戰鬥不光是東山的勝利,也不光是福建的勝利,這是全國的勝利。」並致電葉飛:「你們頭腦要冷靜,不要輕敵,現在美帝蔣介石就是看中你們福建。」「我們還要準備比東山更大規模的戰鬥,把敵人消滅在水上。陸上來了,消滅他在陸地上,不要怕。」

國軍此後沒有再進行反攻大陸的大規模登陸戰,反而解放軍於1955年發動一江山島戰役,將該島收復。

其實,從東山島戰役開始,臺海的軍事力量就開始有明顯的差異。

用胡璉的話來說:就算佔領東山島,又怎麼樣呢,能守得住嗎?解放軍就算遊水,也能過來!在軍事上來說,反攻根本就是行不通的。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