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辰晨
攝影|王金奎、景浩恆
山東有各類學校3.77萬所,各類在校生1989萬人,教職工150萬人,其中不乏有許多優秀的教師、校長,還有培養出許多國之棟梁的名校,為了宣傳典型、表彰先進,山東省教育廳發起「齊魯名師·名校·名校長高端訪談」系列活動。通過名校巡禮、名師訪談、對話名校長系列主題活動,從濟南啟動,16個地市巡禮,充分展現各地市各高校的發展歷程,分享教書育人的經驗成果,發掘辦學治校的先進理念,積極打造齊魯名師、名校、名校長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點。
待16個地市訪談結束後,將「圍繞總結示範新成果,服務山東教育新發展」,做好活動成果的提煉總結,好的經驗做法在全省進行推廣,把「一枝獨秀」變成「滿園春色」,讓高端訪談活動成為響噹噹的教育宣傳品牌。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對孩子們深沉的愛,兼有父母的親暱溫存和睿智的嚴厲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
今年是張利平從教的第34個年頭,34年能夠始終堅守教育從未放棄的原因是什麼?張利平的答案是:成長。她說,和學生共同成長,是自己的信仰,是讓她34年從未疲憊、一直保持教育熱情的精神力量。「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這是張利平的教學準則,但是她同時將「童蒙」的身份賦予自己,34年,她堅持閱讀、堅持教改、堅持「向小孩子學習」,她把她每天的工作都當成了「學堂」,如饑似渴地行走在求知之路上。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信念,她把每一個學生都當成親密同伴,與他們魚水交融;她用真誠、包容、期待裝點她的課堂,始終讓課堂洋溢著溫情與快樂。她認為,課堂的美,在於「人」,以人為本,以「成人」為目標,才是教育的真諦。要實現這一點,唯有師生共同成長、彼此成就。
內涵豐富的「成長觀」讓張利平理解了「奉獻」的真正含義。「上善若水」,她以「善利萬物」的情懷感染著學生、影響著他人。她說,她的未來,要以播撒教育種子、傳播教育精神為己任,要「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
本期齊魯名師,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張利平老師的故事。
師生關係是張利平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部分,「親其師,信其道」,在張利平心中,「親」意味著心神相依,「信」為彼此真誠。相依相伴的師生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讓一個整體能夠無懈可擊的前提是真誠。所以她說:「如果問我跟孩子是什麼關係,我就會說我跟孩子是家人,是不可割捨的那個部分,每個孩子都在我心上。」
她始終認為,贏得學生就要給予學生最誠摯的關愛。所以,她會準備一些咖啡和小零食,那些因為各種原因走進她辦公室的孩子,可以輕鬆地在這裡喝一杯咖啡。她說,這只是她表達她對學生情誼的一種方式,她希望走到她身邊的學生,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她還會跟每一個孩子擁抱,不論他的學習、外貌如何,又或者他是否被身邊的人所排斥,她都始終如一地親近他——拽拽他的耳朵,摸摸他的頭,攬著他的肩膀一起散步。在她心裡,她既是孩子的老師,更是一個無私幫助每一個孩子的家人,是孩子遇到挫折時的依託,是孩子走向未來的臂膀。但是她更希望,當孩子離開她時,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成為一個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
此時,我感受到張利平那種已經超越師生關係的情懷,她傳遞的不僅僅是知識,她是把「愛」的接力棒交給了學生。
幾天前張利平的學生回校探望她,向她傾訴自己現在面臨的困擾:他的理想和父母對他的期望之間的分歧。他對物理有濃厚的興趣,很希望將來能夠從事高能物理方面的研究,他要做一名為國家做出貢獻的科學家。可是他的家裡人認為做這份工作不如做其他的更能保證經濟收入。張利平回憶道:「我對他說,你已經富可敵國了,因為你的心裡有國家,你是精神的貴族。他一下子站起來握著我的手說,老師我抱抱你吧,我之前一直不知道怎樣說服我的家人,今天我終於想明白了,我就要做您說的這種人。我一直特別感動,因為他走的時候跟我說,張老師,等我失去精神力量的時候,我能到你這裡來坐一坐嗎?我在這裡充充電,我就能找到我人生的方向是什麼。」
這就是張利平的「師生關係」,是一種讓學生信任到把未來交給她的「關係」。在這張關係網中,她編織「愛」,編織「愛國情懷」,編織學生的當下,編織學生的未來。金梭,是她的教育情懷,銀梭是她深厚的教學技能,張利平,用金梭、銀梭,把自己和學生編織在一起,在這張充滿溫情的師生關係網中共同成長。
都說「教無定法」,但張利平老師卻「教學有法」,這個「法」就是「興趣」。她認為,興趣,遠遠大於學習,這是學生擁有長久學習力的起點。興趣來源於知識本身,來源於巧妙的教學設計,來源於良好的師生關係,更來源於「自由」。在她的課堂上,學生是自由的,可以自由發問,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夥伴,可以自由選擇自己能力範圍內的習題,也可以自由挑戰能力之外的難題。她說:「自由是興趣的土壤,自由的土壤中才能生長獨立的思想,孩子們對學科的興趣也來源於此。」所以她的課堂可謂「百花齊放」,課題研究、話劇表演、詩歌朗誦、故事會等等,看似與化學學科無關的學習方式,都成為化學課堂的一道風景。因為在張利平心中,這些學習方式都源於「興趣」,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去學習,順應興趣、激發興趣,就是最有效的教學。
張利平認為,最深厚的興趣是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讓學生能夠走入真思考狀態,就要不斷改革教學方式。她開展合作教學,讓學生在彼此的思維碰撞中深化認知,在認知思辨中提升思維能力。她改革化學教學,把課堂搬進實驗室,讓學生在「做中學」中,奠定思維基礎。她開展「問學」研究,讓學生大膽質疑,把自己的困惑和思考展現出來。她說,問題始於思、止於思,能夠提出問題就是走向深度思考的路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這是我渴望的學習狀態。
雖然已經有34年的教學經歷,雖然榮獲了諸多榮譽,但是對張利平來說,不斷探索更適合的教學方法從來沒有盡頭。也正是這種充滿探索狀態的教學,讓張利平深陷其中,為之著迷。
她致力於研究學生的學習興趣,她又何嘗不是充滿興趣地工作著。「親其師,信其道」,張利平這種興趣盎然的做事狀態,正是學生興趣的來源。
張利平曾經到西藏、青海、新疆等地送教,談起這段經歷,她說,這是一種跨地域的心靈洗禮。在她的印象裡最為深刻的不是課堂,而是在一次新疆考察的時候,遇見的幾個在草地上奔跑的四五歲的小孩,她現在還留著他們的照片。「他們看見陌生人之後非常親近,沒有任何的排斥。當我給他一個善意的微笑,伸出手要抱抱他的時候,他張著雙手撲向我。那一刻我覺得,如果我是教育的話,孩子就是種子,如果我把教育比作母親,孩子就是我們的未來。」
在去西藏送教時,張利平的高原反應非常嚴重,每天帶著氧氣面罩,還要吃許多抗高原反應的藥。但是只要她一走進課堂,就進入全然地忘我狀態。在課堂上,她忘記了身體的不適,面對一個個紅臉膛的藏區孩子,她要把最好的精神面貌呈現出來。每當回憶起這一幕,她常常也詫異:明明高原反應已經難以承受,為什麼走上講臺就神採飛揚,這是哪裡來的神氣?她這樣說:「有一次我聽習總書記講話,當聽到「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八個字時,我忽然感受到莫名的震撼,頓時熱淚盈眶。那種感覺讓我相信,這八個字離我很近,它在喚醒我內心的良知,或者說,它本身就是良知。教師,被稱為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之所以光輝,就是因為這樣的境界吧。」
作為一個教育者,當你投入到教育領域,當你完全把自己融化在這裡面的時候,它就是這八個字。張利平如是說。
張利平1987年走上講臺,今年已經是她執教的第34個年頭了。回憶起這幾十年間的教學生涯,她卻覺得稍有遺憾,因為當初的她並不理解教育,也沒有終身服務教育的願望。所以,到現在已經是「萬人計劃」教學名師的她,始終認為沒有哪一個人生來偉大,人的偉大之處,在於認真做事,在認真做事的過程中感悟到自身的價值。對她來說,能讓她慢慢沉澱下教育之心的原因,是她真的感同身受孩子那一份純真,那燦爛的笑容、清澈的眼神、和對老師發自內心的敬意,都讓她體會到做一名老師的神聖。歌德說:「創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種神聖的爽朗精神,總是同青年時代和創造力聯繫在一起的。」正是這種「神聖的精神」,開啟了張利平的教學之路。
剛開始執教時,因為學校的人手不夠,化學專業的張利平被調去擔任地理的教學工作。一開始她對如何教好這個陌生的學科毫無頭緒,但還是不斷摸索學習,盡最大可能彌補專業不足。張利平認為,一個站在講臺上的人,就要有能力讓自己「立得住」,而除了學習,不斷豐富自己,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她查資料、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跟孩子一起商議學習方法,一門陌生的課,就在她堅韌的意志和不斷的學習精神中,慢慢與她走進乃至融合。後來她又教歷史、植物、動物、生理衛生、物理等非專業學科,都是靠著強大的學習力完成了教學任務,並贏得孩子們的喜愛。
學習狀態就是張利平的存在狀態。她每天堅持閱讀、背誦經典,每天反思自己的不足並及時調整。她喜歡去聽年輕人的課,因為她常常被年輕教師的創造力感染,她說她跟年輕教師學到了很多。她每天都會找時間走到學生中間去跟他們交流,通過交流,她深度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所思所想。她說,不了解孩子、不走進孩子的內心,是沒有資格當老師的。正是因為經常跟孩子在一起,我才明白課的價值。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孩子們就是我的老師。
談到這裡,她說:「我的人生榜樣是於漪老師,於漪老師那句『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對我影響太深了。一位功勳卓著的名師,如此謙遜地面對教育和人生,我作為一名還在成長中的老師,有什麼資格停滯不前!」
當我問是不是這才是她獲得諸多榮譽的精神基礎時,她這樣說道:有一項能讓自己全心投入的工作,這本身就是最大的榮譽。而當自己將心融於其中,達到「無我、忘我」境地時,還想什麼榮譽嗎?
對張利平來說,最高榮譽,就是她執著教育、執著成長。
幾十年櫛風沐雨,春華秋實,幾十年耕耘不掇,薪火相傳。一位名師,一位學師,一位用心潤澤孩子,一位用情澆灌教育的老師。張利平,一個擁有赤子情懷、無私奉獻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