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管虎執導,黃志忠、張俊一、歐豪、張承、王千源、姜武等人主演的戰爭片《八佰》在全國各大影院上映已經超過2 個多月了,該片目前總票房已經超過31 億,成功問鼎年度票房冠軍。11 月2 日,這部史詩級戰爭大片即將上線當貝影視,新用戶開通當貝影視會員,僅需9.9 元就能在家觀看這部戰爭大片。
影片自上映以來,票房勢如破竹,8 月17 日電影票房就高達1.8 億,創造了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新紀錄。8 月21 日該片全國正式上映,上映首日票房就過億,之後持續多日奪得單日票房冠軍。截至目前,《八佰》的總票房已經超過了31 億,不僅拿下今年內地票房總冠軍,還問鼎全球票房總冠軍。
影片改編自1937 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 師524 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當時524 團團長謝晉元率領的將士總共才四百餘人,為了壯大聲勢,便對外宣稱800 人,眾人成其「八百壯士」,
片名《八佰》由此而來。
影片為了還原這場戰爭中的真實場景,在場景製作、道具選擇、畫面呈現以及人物展現上都煞費苦心。在影院看過的很多網友都表示,《八佰》情節緊湊,戰爭氣氛渲染足,燃點不浮誇,淚點不突兀,八十多年前的那場殘酷的戰爭放佛就發生在眼前,看完之後無一不為中國人的抗戰血性而感動。
在場景製作上,導演管虎為了重現1937 年蘇州河兩岸的原貌,在電影開拍前,就耗時18 個月進行籌備。先是挖出了一條長達200 米的蘇州河,然後設計搭建200 畝的場地,在上面蓋了68 實體建築,為了展現蘇州河對岸的繁華,還製作了700 塊霓虹燈招牌。
在道具選擇上,為了打造一個硝煙瀰漫、炮火四起的真實戰場,劇組用了300 顆照明彈,燒掉300 多公斤煙油和近5 噸舊報紙,設置了5 萬個地面子彈點。真實再現了當時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置身槍林彈雨中的場景,看得人觸目驚心。
在畫面呈現上,影片邀請殿堂級攝影時曹鬱拍攝,在他的手下,蘇州河南岸的英法租界燈紅酒綠,夜夜笙歌,而北岸的四行倉庫炮火連天、屍骸遍野。南邊是天堂,北邊卻是地獄,這樣極端的兩個畫面,將生死凌厲的反差展現了出來,諷刺意味十足。
而且影片中並不避諱那些堪稱血腥的鏡頭,四行倉庫的幾百戰士以血肉之軀抵禦日軍,所到之處都血流成河、屍骸遍野,影片甚至將士兵的殘肢、流出身體的內臟這樣的場景都拍攝了出來,用最直觀的畫面控訴著戰爭的殘酷與慘烈。
在人物展現上,《八佰》並沒有像以往那些愛國主義戰爭片一樣,選取一兩個核心人物擔任主角,通過個人身上的優秀品質來宣揚集體的愛國主義精神。影片沒有選取第88 師524 團團長謝晉元為主人公,而是採用群像敘述的方式,影片中沒有真正的主角,524 團的每個戰士都是故事的主角。
片中佔據相對重要戲份的角色有十多個,包括不敢開槍的「老算盤」(張譯飾),只會吹噓自己的老鐵(姜武飾),桀驁不馴的神槍手羊拐(王千源飾),以及逃兵端午(歐豪飾)和他年幼的堂弟「小湖北」等。
這些人原本並不屬於524 團,甚至根本不能算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士兵,卻陰差陽錯地被捲入到這場生機渺茫的戰鬥。在戰爭開始後,他們大多數想的都是逃跑和求存。在他們身上,我們一點也看不到「八百壯士」的英雄氣概,而是身為一個普通人對戰爭的恐懼和逃避。
除了在四行倉庫內浴血奮戰的「八百壯士」,《八佰》著墨最多的另一組群像則是是蘇州河對岸租界內的普通民眾。戰爭剛開始時,他們只把它當作一場精彩的大戲,放佛與自己無關,抱著「隔岸觀火」式的看客心態。
管虎對於民眾這些相當豐富生動的描寫,具有某種意味深長的批判和反思意味。當時70 萬國軍的潰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普通民眾面對國難當前時的自私與麻木。
而影片中「八百壯士」的義舉,最重要的就是喚醒對岸沉睡的民眾,也是喚醒當時千千萬萬的普通民眾。用管虎自己的話說,「只有麻木的看客變成了踴躍投入戰鬥的人群,這個電影才有意義。」
最終,經過「八百壯士」四天四夜的以命相搏,河對岸那些原本麻木冷漠的看客,一點點地被感染和改變。他們開始為對岸的將士搖旗吶喊,開始為對岸想法設法地輸送物資,越來越多的人甚至主動投身戰鬥,把自己的性命安危丟在一旁。到此時,分處兩岸的將士和民眾,才真正達成了某種民族認同的統一,整部電影的情緒也被烘託到最高潮。
總的來說,《八佰》與以往的大部分華語戰爭片是不一樣的,它關注的不是戰爭中領導的英雄人物,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害怕殺戮與死亡的普通士兵,也是成千上萬在乎家國存亡的普通民眾。
影片中讚美的愛國主義,也不是那種空喊口號的愛國主義,而是一種經過審視與反思的愛國主義,是一種真正具備歷史意義和責任感的愛國主義,這樣的愛國主義精神,才是整部影片最能打動人的地方。11 月2 日起,智能電視端下載當貝影視,31 億票房巨製電影《八佰》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