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真實事件改編丨附資源

2022-01-31 貼心的老王

關注 貼心的老王,以後再也不用開會員追劇啦!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 追劇,幫你省下一大筆開Vip會員的錢!

結識小明前,小四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

喜歡上小明後,小四便像跌進一個無底深淵,開始被外界的各種力量牽著鼻子走。

新識仰慕對象honey猝死,一向敬重的父親的自尊與精神因為某次事件嚴重受損……

加上將一次次「欺騙玩弄」他感情的小明「看透」,血氣方剛又有很強道德感的小四終於走上犯罪的道路,期望用自己的刀結束事件的根源。

但小四不知的是,他眼中的根源只是這條食物鏈中微不足道的一環。

精彩影評:

從那一刻起,我愛上所有類似張震的男子。

楊德昌最好的作品,長鏡與敘事完美相結合的力作。

太講究了,紅樓夢式的電影,巨細無遺,每一個人每一個細節都照顧到了,真是天才。

那一霎那我什麼也沒做,只是捅了你一刀。「原來你跟他們一樣,對我好就是想改變我。你好可笑啊,你以為你是誰啊?我和這個世界一樣是不可改變的…」

很多電影裡都會殺人。只有在楊德昌的電影裡,那不是殺人,那是整個世界的崩毀。他要你眼睜睜的看著,他用兩個多小時創造的世界,在少年捅下去的那一刀裡,灰飛煙滅。

近四個小時的長片,我一直不入戲,張震也青澀得讓我無感,直到Honey的出現,我才靜了下來。這個小混混裡的前老大,竟然穿著海軍服,又帥又溫和,席地而坐說起他看過的最厚的一本武俠書,叫《戰爭與和平》,英雄主義浪漫至極致的悲壯。

在後臺回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即可領取百度雲資源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即可跳轉到後臺)

長按左邊的二維碼識別關注,關注後回復 追劇從此追劇看電影再也不用花錢買Vip了!

相關焦點

  • 推薦一部大格局的電影,由真實案件改編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王啟贊)」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這部殺人事件的電影有太多讚譽,但有些人說敘事太緩慢四小時,沒有剪輯上的技巧,也沒有上成的攝影 畫面美感 燈光 ,都沒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敘事方式很值得新聞寫作的借鑑。而我也慢慢覺得,原來很多新聞事件的發生機理都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有不少相似之處。影像作品與文字作品,似乎有了很多的相通點。影像的表現力要遠遠強於文字。因為直觀的畫面和生動的細節更容易激起受眾的某種情愫,從而超出作者原本想要表達的內容。
  • 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如果提到小麥最喜歡的一部臺灣青春電影,那麼非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莫屬了。該片上映於1991年,根據20世紀60年代初震驚全臺灣的首例青少年殺人事件改編而成。牯嶺街上,導演楊德昌老師的初中校友茅武連砍了自己女朋友7刀,致其死亡。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隨著「臺灣新電影」浪潮的興起,楊德昌決定把茅武殺人案改編成電影,片名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近距離旁觀者,他能夠站在一個與吃瓜群眾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事實證明,他不僅眼光尖銳,而且心繫社會。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Brighter Summer Day) 產地臺灣語言:中文片長:237分鐘編劇:楊德昌, 閻鴻亞, 楊順清, 賴銘堂導演:楊德昌 製片故事以1960年代初期臺北的真實事件為背景。  劇情:  高中生小四,父親在1949年從大陸播遷到臺灣,任職公務員。雖然學校內外有不少青少年幫派,但小四沒有參與。他認識了一位女孩小明,並逐漸與她產生了感情。隨後的一系列糾紛使他不得不陷入幫派糾紛中。 小明移情別戀,住進小四的好朋友小馬家。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身世追尋的史詩巨作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概要:1991年,振聾發聵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橫空出世,這也是楊德昌第一部集十年大成的作品。其看待問題的角度、戲劇衝突的力度、人性價值的深度、社會影響的廣度……這些都令《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無愧於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史詩巨作。同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計劃龐大不單是有近百位有名有姓的電影人物,很大一部分人員更是頭一回參與電影製作。它四小時的長度、真實的時代氣息還有不留死角的上世紀60年代社會樣本,這些驚人的舉動都讓後人無法企及。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61年6月15日晚約十點,臺北市警局第二分局的值班巡警接到報案稱牯嶺街5巷10號的後門有穿童軍服的女學生被殺。兩位警察立刻趕到現場,見一少年抱住倒地的女學生不放,警察帶著女學生和這個自稱是她哥哥的少年一起到臺大醫院,急診醫生判斷女學生入院前已無生命體徵。少年泣不成聲,在警察再次詢問時改口稱自己既是女學生的哥哥,也可以說是未婚夫。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誕生記
    楊德昌何時萌生拍攝《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想法,已經無從考證,但早在第三部導演電影《恐怖分子》(1986年)開拍前夕,楊德昌就已經和《恐怖分子》執行製片人及編劇小野談及,認為條件不夠要改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結果,被小野寫了一封長信痛罵一頓,雖然楊德昌回了一封更長的信陳述為何改拍,並且保證很快就能拍完,在信中他甚至寫道:「我是快手阿德,請相信我。」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他桶了最心愛的人7刀
    上世紀60年代,位於臺中市中正區的牯嶺街小劇場,在日治時期為日本憲兵分隊駐地,戰後成為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第二分局。晚上十點,負責值班的巡警接到報案,牯嶺街有學生被殺。一次考試的作弊事件,導致小四被記大過處分。幫派的鬥爭是殘酷的,哈尼在和眷村幫的打鬥中,被眷村幫的老大山東推到了汽車輪下。於是更加慘烈的報復開始,小公園幫開始圍剿眷村幫,為老大哈尼報仇,小四參加了這次行動,眷村幫老大山東被殺。
  •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Brighter Summer Day)海報/劇照故事以1960年代初期臺北的真實事件為背景。劇情:  高中生小四,父親在1949年從大陸播遷到臺灣,任職公務員。雖然學校內外有不少青少年幫派,但小四沒有參與。他認識了一位女孩小明,並逐漸與她產生了感情。隨後的一系列糾紛使他不得不陷入幫派糾紛中。 小明移情別戀,住進小四的好朋友小馬家。
  • 影視點評:《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步一步走向毀滅
    昨晚我又重看了一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第三次完整的看這部近四個小時的電影,這部電影幾乎是我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簡單說,任何時候把這張碟片放入碟機時,我都感到異常莊重,也不是在看電影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肅的研討會。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理想與現實,中國最好的劇情電影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是一部改編自臺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影片由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臺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影片已於1991年7月27日在臺灣上映。我個人認為是中國最好的劇情類電影。4個小時的片長,有點悶,就像godfather一樣,越看越有味道,深深的陷在電影劇情之中,看完後,都不知道時間已經溜走,還想再回味幾遍。
  • 電影賞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真實的故事最讓人無法接受
    這是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集楊德昌大成之作,將鏡頭對準了白色恐怖籠罩下的國民黨移民和缺乏安全感的少年群像,揉入了整個時代的歷史厚重感和社會壓迫感。小四父母帶全家從上海遷來臺灣,他們生活在日治時期的遺骸裡(住日本房子,屋頂發現的武士刀、日本女人的照片),又迎來了美國文化的滲透(大姐生活習慣西化、準備赴美留學,少年們學唱英文歌)。臺灣這個亞細亞的孤兒,就這樣被歷史裹挾著前進。初來臺灣的外省人們面對未知的前路,苟且營生,將全部希望寄託於兒女。而十四五歲的兒女們,面對沉重的希冀,又為社會上下的不安情緒所感染,通過幫派尋找歸屬感與安全感。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悲劇性英雄的代表:哈尼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是一部改編自臺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影片由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臺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影片已於1991年7月27日在臺灣上映。我本人認為這是中國最好的電影之一,而且劇情上排第一。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上)
    太多人習慣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念成《牯嶺街少年殺人案件》,不少觀影達人聊起陳年往事時會說,我們看「牯嶺街」的那一年,後綴是如何如何。他們毫不吝嗇地將「偉大」冠冕賦予這部影片,更有甚者稱之為華語電影的最高峰。1991年,楊德昌44歲,初登大銀幕的張震還不到15歲。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們未曾知道的青春祭曲
    華影「代言人」:電影收割者華語電影第十二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87)華語百強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87)》青春物語,社會悲歌。理想揮刀刺向現實,從此身陷囹圄。大到歷史沉浮,小到生活點滴,它包羅萬象,又纖毫畢現。壓抑觀看欲望最久的電影,在超高的預判下仍然對得起這些年來的每一份期待。修復版面世即閱,卻至今仍寫不出滿意的評論。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三事
    2015年10月末,「奇遇電影」的蔣郎曾為《南方周末》撰寫過一篇關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的文章,對我做過一次採訪,以下是採訪完整版內容。同時把黃建業寫的《楊德昌電影研究》裡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人物關係圖掃了上傳,兩者都傳在了新浪電影論壇。同期好像還傳了一張文德斯電影的劇照還是海報記不得了。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個刻意被忽略的時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從這個角度看,目的在「溯舊」而非「懷舊」,楊德昌仍然是一位相當知性化的創作者,他企圖從舊日經驗中,尋取一個屬於九O年代的歷史批評觀點,事實上,在整部電影中的風格導向上仍然保持相當適度的距離和客觀性。楊德昌總然處理如此切身的素材,如此虔敬的六O年代,也保持其一貫拒絕濫情懷舊的態度,無疑是臺灣新電影中獨一無二的知性社會觀察家。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張震演繹青少年眼中的武俠與犯罪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於1991年上映,導演是得過眾多國際大獎的楊德昌先生。影片由張震、楊靜怡、張國柱(張震父親)等主演,是根據上世紀60年代發生在牯嶺街的真實兇殺案改編,完整版影片長達四個小時,但如果靜下心來觀看會發現,沒有一處鏡頭是多餘的,畫面很美,偏黃的色調有舊時代的感覺,構圖也很有新意,但是故事很悲傷。值得一提的是彼時的張震才14歲,而飾演小馬的演員在18歲就去世了,實在可惜。
  • 餘音繞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配樂真的很贊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終於鼓起勇氣,將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給看完了,近四小時的電影,除了領略電影裡面臺灣「禁嚴時期」的群眾百態,在震撼之外,備受壓抑,卻也意外地收穫了超級美妙的電影原聲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