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作者與文中提到的酒店、餐廳均無利益關係)
抵達臺北的那天晚上,我見到了在美國法學院讀書時相熟的臺灣同學。從紐約分別,又在臺北再次相聚,令我有些許「人生何處不相逢」的感懷;聊起當年學校的人和事,望著眼前熟悉的笑容,又會有穿越的錯覺。得知同窗們各自在臺北過著幸福的生活,深感慰藉之餘,亦能從他們身上窺見臺北人不緊不慢、篤定知足的生活態度。
曾幾何時,臺灣的偶像劇和綜藝節目給了年少的我們一個華麗世界的啟蒙:以道明寺為代表的富家子弟、臺灣名媛、家族企業的小開、天王天后。然而遊客眼中的臺北是個很接地氣的地方。若把紐約比作雍容的貴婦,把上海比作精緻的閨秀,臺北就像親切的鄰家女孩,鮮活、真實,處處洋溢著貼近生活的煙火氣和靈動的存在感。
北投 | 溫泉之旅
我並不是個溫泉愛好者,上一次泡溫泉,還是多年前在東京附近的Hoshinoya度假村。但好友強烈推薦帶著娃在北投住兩天,我也估摸著娃爸和娃們會喜歡住在山裡,於是欣然前往。因最有名的三二行館(Villa 32)不接待兒童入住或就餐,我們就選了這間風評不錯的Grand View Resort Beitou (北投麗禧酒店)。
從士林上陽明山,有一條路可以開到北投,順帶還能去陽明山賞花。然而現實情況是,當日天公不作美,下了一個上午的雨,等我們到陽明山時雨雖已停,路面仍舊溼滑;加上山路險峻,司機又對這帶不熟,整個過程好比坐過山車,有點驚心動魄;事後想想還是替自己和家人捏了一把汗。(此行發現臺灣的山路奇多,陰雨天頻繁,帶娃來臺灣的家庭需要考慮避免有安全隱患的行程。)
北投的溫泉酒店都集中在陽明山腳下,而且大部分走精品酒店的路線。我們入住的酒店從裝修到服務細節,無不透著濃鬱的日式風情。傍晚時分,服務生會為每個房間送上一壺清香甘甜的梅子酒;小酌一口,微醺。
從繁華喧囂的臺北市中心到北投,不過半小時的車程,卻畫風突變,好像到了另一片天地——推開窗便是蒼翠的山景,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那一刻,耳邊只留下鳥語花香,仿若與世隔絕。
從房間能看到酒店旁邊的北投文物館。娃娃們喜歡風景優美的大陽臺,跑來跑去玩起了過家家。
第二天清晨起來,先吃一頓豐盛的早餐,元氣滿滿。早餐雖為中式,卻以日式定食的方式呈現,酒店的風格可見一斑。
酒店的公共溫泉分露天和室內、男客女客,同時接待不住店客人,兒童免進。住店客人還可以選擇房間內自帶的小湯池,小孩子也可以泡個幾分鐘。
其實我更喜歡躲在房間裡泡溫泉,望著窗外的青山綠水,享受這片刻的舒適與寧靜。有時也讓娃娃們爬進湯裡,擁抱一會兒,又是一種美好的親子體驗。
有人說臺灣的溫泉不及日本的萬分之一,我卻不敢苟同。其實做為非溫泉控,對不同地區的溫泉本沒有太大的發言權。但這北投的溫泉泡過之後,身心突然非常放鬆,且全身滌蕩著一股暖流,出門經冷風一吹也不覺著涼。之前在日本泡過多次溫泉,從沒有這種神奇的感覺。
(剛泡好溫泉、神清氣爽的紫藤夫人強勢出鏡)
酒店出門步行兩分鐘,就能到當年軟禁過張學良的少帥禪園,現為一家帶花園的餐廳,裡面有泡腳的溫泉。我們當時匆匆路過卻沒進去參觀,算是此行的一個小遺憾。
在北投那兩天正值臺北春寒料峭之時,關於溫泉所留下的記憶卻很溫暖。最難得的,是那份愜意與清淨。
臺北 | 逛吃篇
我們這次的臺灣之行碰上兩個大事件:第一件是我們在臺期間聽聞李敖逝世。我對李敖本人及其著作了解不多,但竊以為他代表的是臺灣的一個時代;大師一離去,曾經的那段歲月便也隨之落幕了。
另一件美食屆的盛事發生在我們出行前一天:首屆臺北米其林餐廳名單新鮮出爐。有趣的是,榜單裡獲星的臺灣菜卻只有兩家,其他的星分布在粵菜、法餐、日料、創意菜等各種菜系,可見臺北是個集聚了世界各地美食的吃貨天堂。但無奈拖家帶口、路途奔波,行前精心準備的餐廳list只親測了冰山一角。本次錯過的好餐廳,只能留作我日後再來臺北的原始動力。
古早味臺菜 | 代表餐廳:梅子餐廳 (Umeko Restaurant)
每到一個地方,我習慣儘量多品嘗當地的美食。這家梅子餐廳便屬於地道的臺灣菜,被美食博主稱為「拐角的古早臺味」。餐廳坐落於林森北路路口,乍一看店名,還以為是日式居酒屋。推開大門,餐廳的裝修風格復古懷舊,令我想起小時候的海鮮酒樓。侍者熱情地招呼我們上二樓,只見大廳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
在座的有很多是日本客人。聽說這家餐廳的老闆娘七十多歲了,會用流利的日語招呼食客們,服務熱情周到。但當天似乎沒有看見老闆娘本尊,略遺憾。翻開菜單,恨不得把上面的推薦菜全部點一遍。這道紅蟳米糕屬必點之菜,肉質飽滿、蟹黃豐富,蘸著特製甘甜的蟹醋,伴著配料考究的油飯,美味非常。
活燙沙蝦,勝在蝦肉鮮美,是娃兒們下飯的最愛。
第一次嘗試三杯花枝,與三杯雞同樣的做法和佐料,加上花枝本身的口感和鮮味,賣相雖不怎麼樣,但味道滿分。
嘗試了臺灣滷肉飯和擔仔麵,上來的都是小而精緻的一份,口感符合印象中的水準。
此外,梅子餐廳的烏魚子切片、白片土雞、蔭汁炒蚵、麻油腰花、梅子酒等都很出名;無奈家人食量太小,只能留待下次嘗試。
精緻日料 | 代表餐廳:三井料理美術館 (Mitsui Cuisine)
除了臺菜,夫人最推薦臺北的臺式火鍋和日料。這兩樣受了寶島歷史文化的影響,相當有臺灣特色。此行沒有機會去親測大名鼎鼎的祥雲龍吟,倒是吃到了這間城中熱店:三井料理美術館。
作為一家日料店,Mitsui的裝修風格走另類路線,據說是臺灣設計大師陳瑞憲的作品。設計師對燈光、鏡面和檀木恰到好處的運用,打造出餐廳的高級感;餐廳正中矗立著一大把蘆葦,時尚而不落俗套。
我們點了價位最高的套餐,據說廚師會用當天手頭最頂級的新鮮食材來製作這個套餐的佳餚。套餐大概有七八道菜,包括海膽、生魚片組合、松葉蟹、鮑魚、牛肉……分量很足卻不會過飽,也確實非常新鮮。
我們還給同行的長輩和小孩們點了牛肉涮涮鍋和各種壽司。涮涮鍋的和牛入口即化,壽司的溫度和鮮美也很到位,其中一款鰻魚手卷壽司深受V寶喜愛,居然連叫了三次,共吃了5、6條,迄今念念不忘。
當天在Mitsui的體驗幾乎無可挑剔。值得一提的是,在臺北吃日料真是太合算了,堪稱價廉物美!舉個例子:我們全家在Mitsui的晚餐總共才花了200新幣出頭;而在新加坡米其林一星日料店Shinji by Kanesaka, 一位客人的午飯套餐就要230新幣,關鍵是並不覺得比Mitsui好吃!
當地特色菜 | 代表餐廳:阿義師的大茶壺茶餐廳
如果帶娃去臺北動物園和貓空纜車,可選擇到貓空站午飯。可能是因為那一帶盛產茶葉,當地有一種茶葉入餐的特色菜,而大茶壺餐廳就是箇中翹楚。
(滿牆的獲獎證書和勳章)
(茶葉蝦)
(排骨酥)
中午時分餐廳人山人海;因之前訂了位,加上侍者的服務周到,並沒有等太久。菜式倒沒有太大的驚喜,總體口味偏清淡,茶葉的調味為菜餚增加了一絲清新,略有特色,是去動物園遛娃時順帶就餐的好選擇,但沒有特地慕名前來的必要。
臺灣牛肉麵 | 代表餐廳:永康牛肉麵 vs. 故宮晶華
臺灣牛肉麵在臺灣美食中的地位舉足重輕,相當於辣椒蟹之於新加坡、烤鴨之於北京。光在臺北,就有永康牛肉麵、林東芳、老張、良品等幾大著名品牌。我們去永康街覓食時,特地去了永康牛肉麵一探究竟。中午十二點多,店前已排起誇張的長龍。
幸好等位不算久,大概10多分鐘就能進店。環境自然是簡陋的,因孩子不能吃辣的緣故,我和老人小孩都點了清湯麵,VC爸則點了濃湯的牛腩面。的確是湯汁香滑肉大塊,但不知為何,我就是無法get到這牛肉麵的美味,感覺家鄉W城隨便一家麵館的牛肉麵都能分分鐘秒殺它
後來我們去逛臺北故宮時,在旁邊的故宮晶華吃了他們家著名的鴛鴦牛肉麵,也再一次驗證了我對臺灣牛肉麵無感的事實。
不過,故宮晶華是家精緻的粵菜館,環境清雅,菜式巧妙融合了臺北故宮的文藝氣息,一些鎮館之寶如翠玉白菜、東坡肉形石都被搬上餐桌,且做得惟妙惟肖,很有意思。帶娃來故宮的時候可以順帶打卡,是個午餐地的好選擇。
臺灣小吃 | 代表餐廳:鼎泰豐、夜市
路過臺北永康街,路口鼎泰豐總店的大名如雷貫耳,資深吃貨都免不了來朝拜一番。雖然我早知鼎泰豐總店的受歡迎程度,但當天還是被它門口龐大的等位人群震驚了等位大軍中有超多日本遊客,門口的服務生小姑娘嫻熟地運用中文、英文和日文輪番報位,場面堪稱經典。
我們之後總算在非尖峰時段吃到了士林地區的一家鼎泰豐。都說臺北的鼎泰豐比新加坡的段位要高,但我完全吃不出任何區別!只知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
永康街是條神奇的美食街,如果仔細逛,能搜羅出一大堆好吃的。小巷弄裡隨便一家不起眼的小餐廳都可能是隱秘的百年老店,時常有明星光顧,牆上貼滿了店主與名人們的合影。我們午飯吃得太飽,便找了家冰店吃臺灣特色的芒果冰,娃娃們自然很喜歡。(但在臺灣吃冰很容易吃壞肚子,家長們還需謹慎選擇。)
找了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帶娃逛夜市。流光溢彩的夜市,是臺北飲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很多夜市小吃更是進了米其林的必比登美食清單。然而我們終究還是沒有在人潮洶湧的夜市中坐下來品嘗美食,只是走馬觀花逛了一圈,買了點水果,讓小孩看了看熱鬧。
記得曾讀到一句有趣的話:「為什麼要在忠孝東路走九遍?那是因為在臺北吃得太撐了啊!」實在是臺北美食之旅的最佳註解
聽過太多關於臺北美食的傳說,但幾天逛吃下來,體驗有好有壞,倒是揭開了被神化的臺北美食的神秘面紗。口味是種奇妙的東西,說不清道不明,很多時候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人生在世,找到自己愛吃的就好。
在臺北時還見到一位久違的友人,2005年在哈佛東京會議上認識的臺灣女生。認識十多年,奇蹟般地一直保持著聯繫(其實應該感謝如今發達的社交網絡),期間她在美國一直讀到博士,而我從紐約、上海一直搬家到新加坡,如今得以在臺北相聚,居然只是第二次見她。友人很有心,特地跑到佳德總店買了一盒鳳梨酥贈我;作為鳳梨酥愛好者,當天回到酒店就打開來嘗了一塊——酥軟香滑,甜而不膩,口感驚豔,秒殺了新加坡的鳳梨酥。後來在西門町買到的綠豆糕也是清新可口,似小時候的味道。原來臺北的零食糕點真如傳聞的那般美味,我們特地多買了幾盒帶回來作伴手禮。
綜上,便是我們感受到的臺北三月。溫泉、美食、山景、民國風景點,以及那所有細微的快樂,組成了我們心中那個文藝範兒又小清新的臺北。
後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