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非有一個特別標誌性的形象大光頭。天才的主持,更多人稱為他「國民月老」,江湖人稱「孟爺」。是一檔相親節目《非誠勿擾》的著名主持人。
孟非出生於重慶,12歲時隨家人一起前往南京。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內地男主持人。1992年至1996年,在江蘇電視臺文藝部體育組擔任攝像,開始了新聞工作生涯。2002年到2009年先後主持過多檔節目,獲得過」百優電視節目支持人獎「。作為當紅名嘴,孟非的機智和幽默,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考落榜的孟非也曾經歷過一段非常潦倒坎坷的時期。從電視臺的臨時工開始,孟非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和天賦,從劇務、攝像、編導一路走來,最終被發掘成為一名節目主持人。2010年開始主持相親節目《非誠勿擾》而聞名全國,他獨特的主持風格、詼諧幽默的語言以及新穎的節目形態,使得《非誠勿擾》一經播出後收視率迅速飆升到全國同時間段度第一。他也成為主持界的一線名嘴。2014年福布斯中國名人榜上內地主持人收入排名第一。
1990年高考落榜後,孟非在家呆了很長一段時間後非常著急,於是和同學南下深圳尋找出路,但殘酷的現實粉碎了他的夢想,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得已做搬運工,幹了一個月的搬運工後他突然意識到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重新回到南京,決定重新開始新的人生。
早些年還做過江蘇廣播電視報印刷廠的印刷工。領到薪水23元時他喜極而泣。在不工作時他就充實自己,逼自己學習,參加成人高考。考上了南京師範大學函授大專班。除了打工外,他儘可能的學習,困了就用冷水把臉浸溼繼續學習。天道酬勤,他的努力有了好的結果。
1、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小雜工終於成了小記者
但是幸運之神並沒有降臨到這個勤奮得不要命的小夥子頭上。1992年下半年的一天,孟非實在太累了,他一不留神,取報紙的時候手竟被機器卷壓進去了!全廠一時驚慌,立刻停止了工作。
後來因為搶救及時,他的手總算保住了,但是這件事卻引起印刷廠領導的極度不滿——這次工傷事故是建廠以來最大的一起事故,印刷車間的領導們因此受到上級批評,因而遷怒於孟非。1993年過新年前,孟非就被印刷廠罵了一頓,然後自己辭職了。
孟非抑鬱地走在南京街頭,欲哭無淚……
為了生活,他做起了送水工、拉廣告、保安等工作,聽說開小型超市賺錢就四處湊錢,開了一家小超市,但由於經營不善,1994年關張大吉了。血本無歸的孟非心情非常沮喪,他只有兩條路可選擇,要麼坐以待斃,要麼自救。當然了,倔強的孟非不可能放任自流,他到處尋找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1994年2月,孟非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江蘇電視臺文藝部體育組要一名接待員。孟非眼前一亮,自從在報社的印刷廠工作之後,他一直對媒體心嚮往之。雖然他知道,這接待員的工作最多只是端茶倒水,接接電話……可還是去報了名。這一次,孟非打工的經歷幫了他,身體強壯能吃苦的他很快被錄用了,從此成了電視臺裡的一名臨時工。
這一幹就是一年多,他仍然做著可有可無的工作,是200多名臨時工中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員。漸漸地,已經24歲的孟非對眼前的工作又產生了困惑,他憂心如焚:難道我這輩子只能端茶倒水嗎?
1994年7月,孟非通過兩年的函授班學習,拿到了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專科文憑,此時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為什麼只能打雜?我也要做一名記者!
有了目標,孟非的生活裡仿佛灑滿了陽光,他每天早早來到臺裡,利用幫記者們打掃衛生的機會熟悉記者的工作流程。如果一些老記者出去採訪時需要帶一個扛攝像機的,孟非總是爭先恐後地去幹——為這個,他多次被別的臨時工罵成「傻冒」!但是只要一出去,他都多少有些收穫,或者學。會些採訪技巧,或者熟悉攝像機的操作。
在這一過程中,孟非的日記裡多了些內容:記載自己每天學到的東西。為了更快地接近記者這個群體,孟非還開始了「感情投資」,他跟前跟後,幫記者和編輯們端茶倒水,打掃衛生……時間一長,不少記者跟孟非都熱乎了,孟非扛攝像機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漸漸地,有些小新聞,老記者看不上眼的,就開始交給孟非,做好後加上老記者的名字就成了。每次有這樣的事情,孟非總是非常高興,當成頭等大事來做。
這樣積少成多,孟非的名字在電視上出現的次數漸漸多了。後來,領導便格外開恩,讓他幹好自己的事情後,可以出去跑新聞。得到這個通知的時候,孟非喜出望外——他太珍惜這個臨時記者的機會了!
從此,他每天都要透支體力拼命趕做節目,通宵熬夜更是常事。但看到自己拍出來的片子,全部是自己剪輯、自己寫稿,甚至於自己配音的時候,他的心情就像秋日的藍天一樣明朗極了!漸漸地,有一些比較大的題材領導也開始交給他做了。
那個時候,孟非的工資還是只有200多元錢。
1996年8月,孟非作為總攝影參與拍攝了26集專題片《飛向亞特蘭大》。該電視片在全國長篇電視專題片評比中榮獲二等獎,而孟非的敬業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這一次,孟非終於堂堂正正地甩掉了打雜的帽子,轉成了正式的記者。這個男人哭了……他在日記中對自己說:「苦難中積聚的力量正一步步地把我引向成功!」
接下來,孟非的事業一帆風順。1995年,江蘇電視臺為了搶佔先機,組建了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籌備了一檔10分鐘的深度報導欄目《都市傳真》。孟非進入該組後,正式開始了跑社會新聞的歷程。由於文字功底深厚,他在做記者的同時也做起了編輯工作,他的工資則提高到1000多元。
意外的是, 1998年春節過後,由於長期勞累,孟非的頭髮開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有時候拔一下,就可以掉下一小撮。當年夏天,孟非索性剃成了光頭,還別說,這光頭配著他的笑臉,顯得既聰明又精神。從此這光頭一直陪著他到現在。
2、
感謝經歷的磨難,南京人愛上光頭主持人
孟非一直都是個倔強的人,每走一條路,他都不輕言放棄。要麼走到無路可走,要麼就走到最好。從1998年開始,他先後換了不少崗位,還做過一檔不成熟的談話節目的編導……這些,為他以後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2002年1月,江蘇電視臺為了提高收視率,決定改《南京新聞》為新聞直播節目,起名為《南京零距離》,時間為一個小時,宗旨是「為平民百姓服務」。
一切準備就緒,主持人的選擇就擺到了檯面上——是沿用原來莊重型的主持人還是重新選擇主持人?臺領導在這個問題上舉棋不定。最後,大家一致決定打破資歷、學歷限制,在全社會進行公開競選。
孟非用他這麼多年來的經驗分析了自己的優劣:平民節目,當然要求主持人有平民特色;不一定長得帥,關鍵是要有底層生活的閱歷,說百姓關心的話題……而這方面,放眼全臺,有誰比自己更有資格?他敏銳地感覺到:機會來了!這將是他從幕後轉向臺前的一個機會。可是,自己的普通話能過關嗎……孟非只猶豫了一分鐘就做出了決定:普通話可以學習模仿,那些苦難的經歷卻是他難得的寶貴財富,是別人模仿不來的。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更待何時?
孟非搏對了!
面試那天,孟非用詼諧的語調平靜地講述了自己多次打工的艱難經歷,尤其是關於打工者的生命、尊嚴與價值的問題。他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做「平民化主持人」的嶄新設想,並表示會儘量彌補自己的不足。
孟非的一席話抓住了臺領導的意圖,他們敏銳地意識到孟非的氣質與這檔節目非常適宜!
臺裡主持人第一次以孟非的光頭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大眾是否能夠認可?大家議論紛紛,最終臺長拍板:「行不行觀眾說了算,不試永遠不知道。」結果孟非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他這一搏,對了!
機遇常常降臨到有準備的人身上。善於把握機遇的孟非從此走向了人生的高峰。
由於關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樂,沒過多久,《南京零距離》收視率就一路飆升,從選稿到播報內容,孟非開始全權負責。他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新聞主持人」的概念,成功地塑造了另一類平民化的新聞主持模式。2003年7月一個月,《南京零距離》的平均收視率就高達8.3%,最高收視率甚至達到驚人的17.7%,超過了同時播放的央視的《新聞聯播》,創造了收視率的奇蹟。2002年一年,《南京零距離》的廣告收入高達5000萬元,孟非成為《南京零距離》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不少觀眾親切地把孟非稱為「城市平民的代言人」。
由於常常針砭時弊,揭發醜惡,孟非也遭到恐嚇,可是他不在乎。他保持著多年來的作息習慣:上班乘公共汽車;平時自己親自上街買菜;不時還找人拉拉家常……這些,後來都成了他的臺詞和思想的來源。
關於孟非受歡迎的程度,只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就夠了。有一次,夫子廟一帶發生火災,當時路過的一個女孩兒拿著數位相機立刻拍下了經過,等到別的媒體記者趕到,火早就熄了。南京城的十幾家主流媒體願出高價索買照片,那個女孩子只說了一句話:「這照片我只給《南京零距離》,只給孟非。」
孟非與《南京零距離》的迅速火爆,很快引起了國內不少媒體的關注。《南方周末》甚至拿出專版聯合全國各地的專家對「孟非現象」進行了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孟非最當紅的時候,《東方時空》的製片人時間曾通過臺裡的有關領導,想把孟非拉到央視工作,一切工作做通後,卻被孟非婉言謝絕了。他說,他只選擇適合自己的!
2004年初,喜訊再度傳來,孟非被評為年度「中國最新銳十大主持人」之一——這十大主持人中,除了孟非,全是央視名嘴!這足以證明,孟非,這個打工出身的主持人,已不輸於他這個行業的任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