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恐龍電影的大年份,兩部重量級恐龍作品將亮相大銀幕,其中一部是迪士尼/皮克斯11月25日推出的《恐龍當家》,另一部則是6月10日在國內全線上映的《侏羅紀世界》。
作為一部科技片,《侏羅紀公園4》當然少不了科技元素,首當其衝的就是貫穿全片的黑科技。什麼是黑科技?黑科技是指遠超現今人類科技或知識所能及的範疇的科學技術或者產品。本片中,科學家通過複雜的基因雜交技術培育出了掠食性恐龍,它們懂得謀策(越獄),開始思考人生(自己在生物鏈的所處位置),開始學習情感(人龍溝通)。
那麼,電影裡的那些「嚇死爹」的「黑科技」,距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和22年前的前作一樣,《侏羅紀世界》的恐龍,也是利用現有動物的DNA與殘缺的恐龍DNA修補與混合而成。
不過,按照影片裡首席科學家吳博士的說法,從《侏羅紀公園》的時代開始,這些被復活的恐龍,就並非它們在自然界中的原樣,而是按照「吸引遊客原則」製造出的更多尖牙、更嚇人的怪獸。
然而,儘管復活恐龍一直是大眾熱衷的話題,但依靠電影中的方法來復活恐龍實際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即便在冰封等理想的自然環境中,DNA最長只能保存70萬-100萬年就分解了,而恐龍時代早在6500萬年前就已結束。倒是猛獁象、塔斯馬尼亞虎等滅絕於數十年到數萬年前的動物,利用基因技術讓它們復活更具現實性。
美國《紐約時報》今年4月就曾披露,哈佛大學的猛獁復活項目小組正試圖從北極冰川發現的猛獁象屍體上提取基因,移植到近親亞洲象的細胞中。
不過,復活恐龍還保留有另一個希望...
如今科學界普遍認為,鳥類是由伶盜龍這類行動快捷的恐龍演化而來,因此現代鳥類仍保留有恐龍的部分基因。如果能準確掌握每段基因控制的性狀,並喚醒這些古老的基因,則有望製造出帶有恐龍特徵的鳥類!
2009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傑克•霍納就提出要從雞的身上獲取源自恐龍的基因,然後重新復活一隻小型恐龍。而目前,美國科學家已取得一定進展,比如通過基因工程成功讓雞的喙長出圓錐形、與鱷魚相似的牙齒...
在影片中,人類為追蹤暴虐的霸王龍,派出了4頭接受過訓練的迅猛龍。而在這些迅猛龍頭上,還都戴有一個控制器,能加強它們對人類指令的服從度,並實時向指揮中心回傳它們看到的畫面。
按照影片中的設計,這種頭部控制器,可以一方面將人類控制指令轉化為特定的電信號,通過某種方式「傳遞」至迅猛龍相應的腦神經,使其聽從命令;同時,它可能又是一種腦電波採集設備,能收集迅猛龍的腦信號,將它看到的圖像回傳到指揮中心。
而與複製恐龍相比,影片中這種「腦控技術」,其實實現起來「更為現實」!
一名中國腦機接口領域知名專家就告訴我們,腦控」技術的原理,是大腦皮層神經系統活動會產生腦電信號,通過採集這些腦電信號,然後用電腦進行分析,進而能某種程度上辨別大腦的意圖。
在現實中,利用腦控技術控制機器其實已有先例。2014年巴西世界盃開幕式上,一名殘疾人就是利用腦控技術完成開球!
該專家表示,對人腦神經信號所代表的含義進行精細解讀仍很困難。目前能較好地解讀「向左走」「向右走」等特定的運動想像的神經信號,但更複雜信號的解讀還存在很大挑戰。
而像電影裡那樣,利用控腦技術操縱動物,其技術難度則更大!
因為,這個過程並非人腦直接操縱動物,而是需要首先用設備把人腦指令讀取出來,然後再把這些指令輸送給動物大腦的相應神經,控制它的行動。其中,如何將外部傳來的信號與神經信號接接起來,以及外部信號如何轉換為被控制動物的特定行為,這一步驟更為複雜。最難的就是神經信號的編碼傳導機制,不同動物對應的神經信號也可能大相逕庭。
此外,相對而言,越高級的動物控制起來越難,低級動物要容易一些,因為相關機制更容易搞清楚。比如,目前科學家已在昆蟲身上進行過試驗。上海交通大學6月初就宣布利用腦控技術遙控了蟑螂的行動,即先用設備把人腦指令讀出來,然後再通過腦機接口技術把這些信號輸送給蟑螂。
其具體做法是,在蟑螂腦部的觸角神經植入微電極,這樣,根據接收到的指令,就能操縱它的行動方向。浙江大學在2013年也用相關技術讓大鼠能夠「聽」人話和「看」路標了~
而雖然對於腦部結構更複雜精密的動物,植入電極通常會產生嚴重的排異反應,但相關技術日前也獲得突破!
英國《自然-納米技術》雜誌8日披露,中美科學家共同研製出一種柔性電路,能通過直徑0.1毫米的針注入到小鼠的大腦裡!
這種柔性電路能監測大腦活動,對周圍組織的損傷也非常有限。
還有一種方法叫光遺傳技術,利用病毒將對光敏感的蛋白基因導入動物腦部特定的神經元,然後通過控制這些神經元,就能實現對動物行為的控制...
在影片結尾,一名有軍方背景的角色感嘆,像迅猛龍這種強大、靈活的動物,遠比笨拙機器人更適合代替人類上戰場。
他甚至宣稱,「早就應該派迅猛龍去阿富汗」!
那麼,究竟是用機器人還是恐龍這樣的動物,替代人類上戰場更何時呢?
其實,美軍也很糾結。目前,美軍主要用海豚執行反水雷等任務,但它們正逐漸被水下機器人取代。原因是養育和訓練動物的成本太高。
不過,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認為,如果未來生命技術發展到能在流水線上生產動物,那麼具有自主思維能力、反應快捷的動物們,或許還是比機器人更適合徵戰沙場。這就是《星球大戰》裡批量生產的複製人士兵最終取代機器人軍團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侏羅紀世界》裡的各種「黑科技」,無論是復活恐龍還是控腦技術,現實中都存在著倫理問題。
就如影片極力表達的,的確是人類創造了這些恐龍,但當這些動物復活後,我們不可能控制它們的想法,更沒有權力任意處置它們。
接受採訪的中國專家也強調,控腦技術科研人員對該領域的研究非常謹慎,儘管這些研究目前只針對動物,但某些原理也可能適用於人類。
而如果控腦技術在人類身上被濫用,就很可能出現《黑客帝國》描繪的恐怖場景:人看到的一切都是外部輸入的虛擬景象,實際只是生活在「母體」中的狹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