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或者合作請聯繫
mszhangziyan@foxmail.com
儘管有「高開低走」的批評,但《乘風破浪的姐姐》無疑是今夏最熱的節目,成團夜從昨晚到今天又給社交網絡提供了無窮無盡的話題。
成團夜開始前最引發爭議的是來了十幾個男嘉賓。而正式成團後微博熱搜裡為罵寧靜還是罵黃齡吵作一團。
接下來還有一隊二隊誰在搞小團體這種無聊的爭論。
等等,大家還記得《乘風破浪的姐姐》為什麼在那個工作日的中午一下就能點燃我們的熱情嗎?
因為被擠壓了工作空間的成熟女藝人,終於有一個舞臺;因為成熟的姐姐鼓勵著更多女孩也不害怕變老。
因為「women's power」;因為一切「過往皆為序章」,因為「直掛雲帆乘風破浪」。
兩個多月過去,成團之後為了找一個姐姐出來罵而吵個沒完沒了,為了姐姐們對自己的隊友都真情實感就罵她們性格不好,這還是追姐姐的初心嗎?
初心的偏離,不是從這一刻開始的。
審美
《乘風破浪的姐姐》最先產生的爭議就是——扮嫩。
第一集,姐姐們沒有任何預設來展現自己,那真是阿朵說的,百花齊放。
但是隨著一次次比賽和公演進行下去。節目編排本身就框住了姐姐們的表現力。
《蘭花草》這樣大氣從容的改編再也看不見。像《彩虹節拍》這種選曲和編舞,音樂和舞蹈動作都是事先編好的,姐姐們的首要目的是照著學,學標準,最後呈現出來的就是——「扮嫩」。
姐姐們都有愛怎麼打扮怎麼打扮的權利,想萌想少女自己開心就好,但這和不問大家的個人意願,就直接出一個最「嫩」的框子把所有人往裡套,是兩件事。
在給姐姐們的曲目中,有不少網紅曲、流量歌曲這類,和樂隊綜藝裡非要押著搖滾樂手唱大俗歌是同一個思路。不管表演者本身的趣味和調性,流行網紅元素先放在這裡,這就算混搭,容易「出圈」。可當網紅曲出現時,表演格調就幾乎都被釘死了。
扮嫩和選曲問題引發了口碑下滑,到最近三期開始終於有所改變。復活舞臺放棄「團」的形式,大家重新單獨表演,姐姐們釋放出自己獨特的表現力,立刻就好多了。
(△朵姐Slay!《緣分一道橋》每天循環回血!)
還有一個飽受爭議的「審美差異」是,屏幕前的觀眾喜歡看細膩豐富的表演,而現場觀眾總是容易被熱烈的氣氛所吸引。
每一次公演投票之後,總有人問,投票的人是不是「小聾瞎」?高分貝表演即被定義為「炸」,安靜的抒情曲目、不強調唱跳的,往往吃虧。
(△情緒充沛的《Beautiful Love》在現場慘敗)
現場觀眾和屏幕前觀眾感受不同,是錄製類節目經常出現的情況,《歌手》也常常有此爭議,這跟舞臺觀賞角度和修音程度等因素都有關係。比如《姐姐》的主舞臺不是常規舞臺,而是一個大船的形狀,舞臺比觀眾席高,很多觀眾根本無法看到全局。自然對「氣氛」的感受更熱烈,高分貝帶著大家一起蹦的表演就容易令現場觀眾印象深刻,一高興就按投票器了。
(△舞臺比觀眾席高出許多,很多觀眾看不清舞臺全局。)
但一個舞臺質量究竟如何,怎樣能得出更公正的投票結果,怎樣能讓賽制有利於「百花齊放」,這就是節目組需要考慮的問題。(我隨便說幾個方法:每個舞臺的最終評分留給網絡投票一定計數比例;乾脆增加另一部分觀眾在演播室看直播屏幕再投票;還可以提高音樂導師評分權重。)
然而賽制和評分標準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於是到了第三次公演之前明顯感受到了「不合理的遊戲規則」對於人的改造和異化。
初舞臺大家不受限制,表達自己最重要;兩次公演之後,經驗教訓明明白白,就是要猛唱猛跳去追求最庸俗的「炸」,千萬不要做「不討喜」的事情。
有優先選擇權的姐姐都選了「炸」,而被迫選擇音樂劇風格《花樣年華》的幾位姐姐只能拼命想辦法能不能把這個曲目改到「炸」。
你是要做自己還是贏?可是如果輸了就什麼都沒有了,還哪有機會做自己?《花樣年華》組「我們不信我們不服」的拉票宣言可稱悲壯,聽從了音樂導師勸告認認真真排練的熟女舞臺,依然輸給了那些「炸裂」的。
幾次比賽後,連寧靜選人都開始在意是不是「整齊」。
整個遊戲規則都在把姐姐們往杜華的女團標準拉:整齊、熱舞、年輕。
《乘風破浪的姐姐》在探索「成熟姐姐的女團」時,不自覺地又把姐姐們帶到了刻板印象的女團標準裡,按照老經驗,就是讓她們屈從於成見。
另一方面,調整也是不斷進行的,如上文所說,復活賽乾脆讓姐姐們獨自表演,決賽讓姐姐們自行選曲,都把審美又找回來不少。
非常可惜的是,由於錄製和播出的時間差太大,導致調整都來得太晚了。
男嘉賓
《乘風破浪的姐姐》從第二次公演就開始請男嘉賓,但魏大勳得到的基本上都是反感。他沒有起到比黃曉明更多的作用,看起來還油膩許多,顯得非常多餘。
而此後男嘉賓還在不斷參與節目,到了成團夜之前,觀眾反對聲達到頂點:一口氣來了十幾個男嘉賓,看不出和節目主題的聯繫,更有陳赫這樣業務能力一般資源滿滿的出軌男藝人,更顯出女藝人生存之艱難。
不少網友問我:難道一個《乘風破浪的姐姐》就不能請男藝人?難道男女就如此水火不容?
答:可以請,但請來幹嘛很重要、是不是切題,很重要。
沒人覺得黃曉明多餘,因為他在姐姐們面前老老實實盡到紳士義務,「我要我覺得」的霸總氣質也一掃而空,是符合節目氣質的婦女之友。
如果其他男藝人沒有跟黃曉明不一樣的功能,那沒必要來。
昨晚成團夜,請來的男愛豆,唱跳自己的歌曲,和節目有什麼關係?男嘉賓說是親友團,大部分是同公司藝人,打包任務,姐姐們沒有女同事嗎?
我們寧願看真正的「親友團」,家人們看自家女兒眼中帶淚驕傲動人。
男嘉賓來了,就要帶著誠意來,表演的節目能不能做成聲援女性、支持平權主題的?上臺聊的話題能不能真誠一點,帶著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隨便找點解題思路:男愛豆表演的曲目如果是《鏗鏘玫瑰》《Shero》之類的,是不是用心多了?
像孔劉和李棟旭這樣能感同身受的思考,你們有沒有?
(△孔劉和李棟旭討論《82年出生的金智英》)
要麼唱跳都和主題無關,要麼不會唱跳還跑到姐姐們的經典表演裡去,誰要看這個?
如果不是為了節目主題服務,來又有什麼意思?寧靜不是早就說了嗎,親友團要流量明星幹嘛?都是么蛾子。
男藝人來表演無法凸顯節目主題卻佔了那麼多時長,精彩的阿朵和姐姐們的鼓秀只有三分鐘不到根本不夠看。
萬眾期待的獨立女性群像環節流程又太快,每個人講幾句就下去了。如果把她們的故事一點點拆開貫穿整個節目是不是更自然更充分呢?
還有那些被淘汰的姐姐很多都是觀眾心裡的遺珠,她們現在有充分時間再準備節目了,跟她們更多時間,像初舞臺那樣隨便打開自己表演一下不好嗎?看到觀眾席裡回歸的姐姐都好珍惜,想讓她們多一點鏡頭多一點展現的機會。
留給觀眾投票的時間需要抻時長,但最後一夜不是更需要每一部分都緊扣主題升華上去嗎?
對口型
還記得《乘風破浪的姐姐》初舞臺給大家帶來的狂歡裡,就包括一條,全程都打了字樣「全開麥Live」。
姐姐們不一定是專業的,但真實就是最好的。
可惜的是,從公演開始,「全開麥Live」的字樣就消失了。姐姐們被遊戲規則改造得每個人都在瘋狂練舞,而在表演時就變成了對口型。
復活賽裡,拿手麥的都是真唱,還讓我看到一點希望。
成團夜之前,微博上就出現希望姐姐真唱的聲音,誰知道姐姐們全是假唱,包括有絕對唱跳能力的專業姐姐們。
全場唯一聽到姐姐們真唱,竟然是在張杰唱《逆戰》把話筒遞給她們的時候。可是她們不是唱得很積極嗎?也不是不敢開口啊。
假唱,也是跟主觀客觀各種原因之下目標更多追求「漂亮姐姐跳舞」有關係。並非每個姐姐都是唱跳歌手,但她們跳舞的視覺效果更直觀,再加上現場投票傾向於視覺和氣氛,姐姐們相當於練了四個月勁舞團,唱這部分就被糊弄過去了。
可是,我們愛姐姐,愛的是有血有肉的姐姐,不完美才是姐姐,你們本來就不需要完美。初舞臺裡,每一寸瑕疵和每一寸高光,共同構成了打動我們的力量。
放棄「真實」,也影響了「成熟美」這個命題的成立,因為成熟意味著接納自己的一切。
互撕
《乘風破浪的姐姐》開播之初,網絡的想像是姐姐們打起來,段子也多半是從「花學」裡找的靈感。
可真正播出之後,我們感受到的全是女性之間的互助,姐姐們的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安慰,點點滴滴的宿舍日常,女性友誼可以給人溫馨又強大的力量。
萬萬沒想到,最大規模的開撕是在成團夜之後。黃齡成團後對自己組的姐姐喊話:「我最想成團的是你們六個乖乖。」寧靜以第一名入團後說:「我拿第一不想成團。」
罵寧靜的說,拿了第一還不情不願甩臉色給誰看。罵黃齡的說,是黃齡先搞小團體,寧靜才這麼喊話的。吵了一天,沒完沒了。
這個爭執也跟賽制有關。到節目尾聲,兩隊人馬就漸漸變成了相對穩定的一組二組,姐姐們自由組合,會傾向於選擇有默契的人。
在組內都是並肩作戰的好姐妹,一心一意想要贏對方。一次次訓練比賽演出後,「團魂」非比尋常。到了最後一夜發現要離開姐妹們再組新團,有所留戀、不能適應,不是再正常不過的嗎?
黃齡和寧靜分明是一條心,說的都是同一個意思:事到如今誰想離開自己的姐妹?誰能放下自己組內的情誼?
(△被寧靜點名後忽然慌張的鄭希怡)
這裡面真正的問題在於,賽制和節目的最終目標。
既然最終目的是找七個人成團,穩定了一組二組這麼久就是個問題,為成團考慮,應該考慮到融合機制,儘量讓各位姐姐都相互合作一次。
更大的問題則是,姐姐們不是練習生,為何一定要按養成系節目的規範來?
從節目播出就有一個疑問一直縈繞在觀眾心頭:都是成名很多年的姐姐了,真的要選幾個人出來成團嗎?大家喜歡的姐姐太多了,七個根本不夠用,不能搞大團小團營業嗎?
姐姐自己提出的創意多好,三十個人大團,做盲盒女團,誰有空誰去,你永遠不知道碰上哪幾個姐姐。
現在用養成系綜藝來套姐姐們的結局,還要用嚴苛的沒有人味的所謂規範來要求姐姐。
《姐姐》剛播出時,大家都說,敢說真話才是姐姐,打破常規才是姐姐。怎麼到了成團夜,對著兩個姐姐的真話吹毛求疵,一定要找個壞人出來?
姐姐們都戀舊,無法適應新的安排,這才是她們的可愛真實啊。也不用腦補姐姐下了節目就各自抱團,有擔憂馬上就說,直來直去才是姐姐。
(△目測張雨綺是新團潤滑劑)
再說,觀眾對於賽制也有很多不滿,黃齡流露出對原團隊的不舍,寧靜得了第一也要不按常理出牌,這不是幫大家一起對遊戲規則喊話嗎?
《乘風破浪的姐姐》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因為我們受夠了打壓成熟女藝人的貴圈潛規則。
堅持挑戰不合理,才是有始有終。
姐姐值得
儘管有這麼多的爭議,我覺得還是要肯定《乘風破浪的姐姐》橫空出世,為成熟女藝人提供舞臺這件事,它做到了。
有了這個節目,姐姐們的機會真的增多了。連帶著節目外的成熟女藝人都得到了重視,因為姐姐們的內在氣質是共通的。往前邁一步,儘管如此彆扭、侷促、艱難,這畢竟是往前走了。
「為什麼讓姐姐扮嫩」「為什麼只有快歌能贏」「為什麼不能堅持真唱」「為什麼賽制不合理」「為什麼總是來男嘉賓」……
所有這些批評,其實非常像現實的隱喻:成見是一層又一層的,哪怕創造了一個空間給成熟女藝人,但對她們的要求又總是在往「年輕漂亮抹殺個性」這個方向上靠,她們還是被條框框束縛。
當扮嫩可以獲得機會的時候要不要扮嫩?當諂媚可以贏得輕鬆的時候要不要諂媚?當規則讓你難受的時候,你還能做什麼?順應既定規則,怎麼都和自己內心矛盾,我們能不能徹底走出規則?
這些就是放在女性面前,實打實的問題。
《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內外呈現的所有糾結,都能對比到現實裡女性在職場打拼的困境。
我們知道理想狀態是什麼,可是做理想就會被打壓被淘汰,太難了。
(△趙兆從創作角度說得都對,可是《花樣年華》輸了)
就拿娛樂行業來說,為什麼成熟女藝人一邊渴望表達空間,一邊不敢呈現一絲絲疲態怕被市場拋棄?為什么女性題材是熱點,可這些創作又一次次走回傳統價值觀?
批評節目具體哪裡做得不對很容易,可我總是想,節目組為什麼在拿出「姐姐」這個很好的創意之後,還是有這麼多失誤?
(△第一期開場文案廣受好評)
往小了說,因為做真正的勵志女性價值觀的綜藝,這是第一次。很多思維慣性是沒有辦法改的,不自覺就去套「女團」,套「人氣」,套以前的「經驗」。
而行業看似已經很圓熟的「經驗」裡,就是有這麼多不合理的潛規則,比如女團就是唱跳年輕,比如美麗不能有瑕疵,甚至包括一定要選幾個人嚴格成團的結局。這些放到成熟女藝人身上格格不入,根本不兼容。
往大了說,這就是「成見」。成見不是抽象的,是具體在每一個行業的每一點細節裡,每一個人的每一句話裡。
成見太深了,創作、受眾、決策者都可能有一些成見,最終形成一個巨大的合力阻撓著女性。
人們在鼓勵女性的時候,都有可能帶著成見,成見就是這麼這麼多。
(△黃曉明讚美姐姐身體裡「都住著爺們」,被質疑這句話就是性別歧視。黃曉明沒有惡意,但清除話語裡的隱形性別歧視任重道遠。)
成團之後為了應該罵哪個姐姐吵得不可開交,這不就是活生生的「成見」?找個「不守規矩」的女人罵,太容易了。姐姐沒有扯頭花,到最後是浪花們在扯頭花。
可是不管怎麼樣,姐姐值得。
姐姐隨便一亮相都是爆梗。
姐姐的態度從第一集堅持到了最後一集。
姐姐在比賽裡從沒有輸掉自己。
姐姐不成團也是無冕之王。
姐姐們始終為彼此應援。
姐姐值得,所以我們還需要更多姐姐綜藝姐姐故事,否則姐姐更沒有機會。
支持姐姐們好好發展,就是要看到一個最引人注意的行業裡講出越來越多的熟女故事,展現成熟女性的魅力,這個行業裡有一點點進展,都會改變更多大眾的潛意識。
現在有句嘲諷話術叫「財富密碼」,謎之自信的部分男網友認為,只要表達女性聲音,那就是為了流量,為了賺錢。
那我要說,沒錯,因為女性聲音總是被壓制,誰表達真實的女性聲音,誰就能獲得認同。
請各位創作者們都抓住女性表達不要鬆手。
乘風破浪的夏天,大家認同什麼,反對什麼,哪裡走高哪裡走低,這為整個行業提供了一次女性敘事探索的經驗教訓。
節目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還是希望這個節目還能繼續發掘姐姐,期待有更多同類節目、更多立足於姐姐的內容創作。
因為我還要想看到更多姐姐得到機會,想看到這樣的創作接力下去,只要能接力下去,也許下一次步子就會邁得更大,可以再往前去。
衝破成見這麼難,但必須要衝破,誰先衝破,誰就能得到好評。
遊戲規則不值得,姐姐也值得。成見不值得,女性值得。
回顧乘風破浪的夏天
↓↓↓↓
節目初測評
姐姐不開撕
阿朵
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