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視窗中秋特稿( 周建華)又是一年中秋節,又是一季月餅香。不知不覺又到了一年的中秋節了,各種媒體鋪天蓋地的月餅廣告,早已讓你的味蕾舞動,商店超市琳琅滿目形式多樣的月餅更顯得格外惹眼。本來自己對過年過節的少了份心情,但是撲面而來的節日氣氛洋溢的喜氣又一次感染了我。月餅飄香,準備過節了,中秋節到了。
從前是盼著中秋吃月餅,而今是吃著月餅盼中秋了。關於月餅的傳說很多,其中還有這樣一段故事,話說元末統治者殘暴迂腐,朱元璋聽從劉伯溫的建議,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加到餅子中。於是起義大軍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勢攻下了元都。獲勝後朱元璋把餅子當做糕點賞賜給文武群臣,便留下了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不僅有一段神奇傳說,而且以香,甜,酥聞名於世哩!月餅的外形大多都是金黃的圓形,象徵著一家團團圓圓。掰開月餅,那股濃鬱的香味便沁入你的心田,令你垂涎三尺。月餅的種類繁多,有高亮山楂味的,有五仁紅糖味的,還有牛奶綠茶味的………當你望著香味可口的月餅,真愁一口吞不下。月餅又酥又甜,油而不膩,入口即化,口齒留香。
我輕輕地咬上一口月餅,閉上眼睛慢慢地咀嚼著、品味著,瞬間觸及了我的記憶殘片,勾起了滿滿的關於月餅的回憶。記憶裡對中秋的盼望,更多的是對月餅的一種盼望,猶如南方人盼暖氣。在那些經濟困難的歲月裡,父母更沒有餘錢為我們買點心、糕點之類的零食,也只有在每年傳統中秋佳節之時,才能吃上幾塊自己家裡烙的月餅。雖然少得可憐,但那又香又酥又甜的美味,卻是童年時候最美好的回憶。
兒時每逢中秋節,母親就用一雙巧手為我們製作月餅。她用家裡現有的紅糖、胡麻油來和面,做傳統的「混糖」月餅。有時還會用熟麵粉、糖水、油和餡,加入冰糖和青紅絲、花生粒,做「提漿」月餅。母親做月餅的時候,我們姐弟幾個就會積極地圍在她身邊幫忙,總想多賺一些「福利」。可因為數量有限,母親一般只會讓我們一人品嘗一點,要想多吃一些,得等到中秋節那天晚上。
到了中秋晚上,月圓,風爽,人齊。父親才虔誠地將家中的小方桌搬出,放在院子中間,用石塊支牢。之後,他才吩咐母親將水果和月餅端出。那月餅,發出一股誘人的清香,讓人陶醉;那水果,似乎老遠就能聞到甜絲絲的味道。我們姐弟幾個早已迫不及待,蹙起鼻子嗅一嗅,一臉陶醉的模樣。這是月餅的香味,是中秋的味道,一直深烙在我的心裡至今。
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徵,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吃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只是「年年中秋明月夜,歲歲月餅有不同」,近年來,新款式月餅層出不窮,諸如冰皮月餅、果蔬月餅、海味月餅、納涼月餅、椰奶月餅、茶葉月餅、保健月餅、像形月餅、迷你月餅等,既要追求簡約時尚,又要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今兒又聞月餅飄香,我們正在準備看著中秋晚會,望著中秋之月,品著中秋月餅,我不禁想到張九齡「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迷人景象,想到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思鄉之情,想到蘇軾「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美好祝願。
我想今年中秋節的天空無論是否晴朗,月亮依然早已掛在心上!讓我們共同祝願,日子「月」來「月」甜,生活「月」來「月」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