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相聲界的老先生們常說:「搭夥三年,不火自賺。」意思是說捧逗兩人長期合作下來,即便是不響蔓,也能到掙錢。搭檔之間經過長時間相互磨合,取長補短,在演出中不斷地總結舞臺經驗,就會配合得越來越有默契。這種狀態也被稱為「膩乎」,其表演配合自然是嚴絲合縫。在相聲一百六十餘年的發展歷史中,湧現出常寶堃和趙佩茹、侯寶林與郭啟儒以及「常白」、「北京二趙」等眾多黃金搭檔。對於相聲演員而言,找到一個好搭檔遠比找個好老婆困難得多。
俗話說:共患難易,同富貴難。也有不少名家在響蔓之後,並沒有繼續合作,而是以分手告終,也就是所謂的「裂穴」。一對火檔的裂穴,往往會讓捧逗雙方兩敗俱傷,更會讓觀眾和擁躉們唏噓不已。從形形色色裂穴的先例來看,搭檔分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都逃不出利益二字。在天津相聲界,有這麼一對搭檔,他們的裂穴既不是因為藝術上產生分歧,也不是各自爭名逐利,而是為了讓茶館相聲得到更好的發展。
這對搭檔就是同為馬氏相聲傳人的於寶林和馮寶華。上世紀90年代,小品的興盛和電視的普及,使得相聲這門傳統藝術跌入低谷。但也有很多老觀眾難以割捨對於相聲的熱愛,相聲回歸茶館、回歸小劇場的呼聲也日益強烈。當時,年近七旬的於、馮兩位老先生倡議並支持相聲回歸本真,回歸小劇場。1998年9月,由於寶林、馮寶華發起並成立了眾友相聲藝術團。同時,得到了尹笑聲、佟守本、黃鐵良、劉春慧等人積極響應。眾友的成立把相聲從電視拉回到了劇場,也讓觀眾重新找回了與演員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隨著茶館相聲日漸起色,於寶林先生又加入哈哈笑藝術團,並出任副團長。於先生的本意初衷是一手託兩家,讓兩個相聲社團在各自努力下都能有長足發展。但無奈自己年事已高,分身乏術,心有餘而力不足。很快於寶林先生就面臨著一道難題,究竟自己留在哪個團?考慮到哈哈笑是新成立的團體,演員陣容相對薄弱。而當時的眾友已經初見端倪,擁有一批相對固定的觀眾群體。幾經思量後,於寶林選擇留在哈哈笑,而馮寶華、尹笑聲、佟守本等人繼續在眾友演出。昔日一對相聲火檔就此裂穴。
平心而論,於馮老二位在臺上的狀態可謂珠聯璧合。於先生一個眼神,馮寶華就知道後面要翻什麼包袱,該怎麼遞肩膀。於寶林擅使柳活,對京評梆戲曲的學唱頗有研究,馮寶華擅長文哏和貫口類節目,能捧能逗。像於馮二位合作的《烏龍院》《賣布頭》《大上壽》《哭四出》等等作品都成為後輩藝人爭相學習的範本。以《賣布頭》為例,但凡有夯頭的相聲演員都愛使這段,而於寶林既不賣高門大嗓,也算不上嗓音甜潤。但唯獨韻味十足,讓觀眾百聽不厭。如果讓觀眾在整個相聲界選出五對使《賣布頭》最好的演員,毫無疑問於馮二位必然為列其中。
正所謂「搭檔如夫妻」。於寶林和馮寶華兩位老先生裂穴後,各自發展確實大不如從前。在觀眾印象中這老二位可稱「馮不離於,於不離馮」。但最終他們沒能像「常白」那樣合作終生。雖然兩位馬氏傳人都已作古,但令人欣慰的是的,他們當年一手創辦的「眾友」和「哈哈笑」兩大民間相聲社團已經攜手走過二十年。對於老觀眾來說,這兩個相聲團體不僅是中國茶館相聲復興的先驅,更代表著於寶林、馮寶華對於相聲做出的不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