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月,因為哆啦的出生,積壓了不少好書。編輯看我坐月子,不忍心催我。但有些書已經加印好了,所以丹媽出來營業啦~
今天給大家種草的這本百科書,最開始拿到手,感覺挺不起眼。但仔細一看,知識量是毫不含糊,甚至有種超乎想像的感覺。
它屬於第二眼美女型,畫面乍看比較花哨,但內容,一看有閱讀欲望!
就拿目錄來說,我最初是拿著這些「刁鑽古怪」的問題問叮噹:
當我們打電話時,說的話是怎麼傳達到對方耳朵呢?
一顆樹木,怎麼變成紙巾到我們桌上嗎?
衝完馬桶,便便在u型管道消失後,到底去哪了呢?
一下子就吊起了他的胃口,一個勁想了解背後的原理。
不同於一般的科普書,它的名字就很特別——《看不見的旅行》
開本:8k
裝幀:精裝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適讀年齡:5+
(閱讀量大的話4歲+可考慮)
開本足夠大了~
每一頁都承載了豐富的硬核知識量,又是講到口乾舌燥的節奏。
平時我陪叮噹每次講個幾段,再稍微拓展下,就足夠他吸收了,所以建議5+可以開始看,小學生也不會嫌簡單。
選材獨特,追溯日常生活背後本源
之所以叫「看不見的旅行」 ,當然跟它的主題有關。
選材並不是常見的動植物百科,而是從20個日常生活場景出發,每頁一個詳解,去揭秘那些隱秘的、不被大眾熟知的疑問。
比如,衣服是怎麼從棉花,變成商品的?
書是如何從作者的想法,到書架上的陳列?
從奶牛到餐桌,牛奶經歷了怎樣的旅行?
當我們乘坐飛機時,行李去了哪裡?
在線支付金錢,有著怎樣的運作流程?
水龍頭的水,是從哪裡來的?
是什麼讓燈泡亮了起來?
有木有頓時來了熟悉感,這就是老母親被娃為難的日常啊。
即便像叮噹在科普書這塊閱讀量算大的,也永遠都有解不完的題等著我,而且往往,答題招式扛不住兩個回合...
比如他問,便便衝到馬桶以後去哪裡了?
我只能說,通過下水道去了化糞池。
那化糞池滿了怎麼辦,會被拉去大海裡嗎?
我:¥#&%
「旅行」式詳細講解,步驟清晰
無數次慶幸,還好有科普書來救我。但叮噹現在這個年紀,要還沿用老套簡單回答,肯定搞不定的。
剛好這本書的難易度,在淺層認知到深度科普之間,系統、直觀、完整,又不那麼枯燥。
它把每個主題分解成10個左右的步驟,配上生動形象的小漫畫,孩子可以像做連線題一樣,一步步清晰的了解事物的演變過程。
每個小步驟都有直觀的手繪圖
風格明快,色彩豐富
比如我給叮噹讀完目錄,他首選要聽的「巧克力之旅」就很有意思。
可能大部分人都不清楚,巧克力其實來源於一種水果:可可豆。
就算聽過,也只有模糊的印象,而跟著書,就好懂好記多了。
1. 可可豆是可可樹的果實,可可樹通常生長在靠近赤道的熱帶地區。
2. 它成熟時,採集者就用長柄鉤從樹上割下。
3 . 將可可豆取出來後,堆在一起,蓋上香蕉葉,大概需要6天來發酵。
4. 接著在陽光下曬幾天,就可以拿到市場上去售賣了。
5. 到了巧克力加工廠,要用上很多的機器來清洗、烘烤、碾磨變成漿。
6. 接下來,巧克力漿又要和牛奶、香草、糖等混合。
7. 攪拌直到巧克力漿變成一種滑溜溜的液體,等著冷卻。
8. 再倒入模具中變硬,最後包裝放進箱中,等著被客人買走。
每一步都很詳盡吧~
邏輯體系完整,每步都切分的恰到好處,通俗易懂。
再看每個孩子都感興趣的「便便之旅」,便便在馬桶u型管道消失後,發生了什麼?
1. 先是流入所在房子的下水道,汙水利用重力原理,流向汙水處理廠。
2. 汙水會經過層層篩網,逐步過濾。
3. 然後流入巨大的「沉澱池」 ,所有漂浮的糞便都將沉到水底。
4. 再被放在厭氧消化池中,細菌會分解為肥料,產生的沼氣用來發電。
5. 另一些進入氧化池再次處理。
到這步,這些汙水已經比較乾淨,最終它們會成為水循環的一部分。
聽到水循環,叮噹想起之前看過《水先生》,原來汙水最後會變成雨水啊,故意說自己還嘗過雨水的味道呢,我假裝嫌棄,他笑得停不下來。
各種趣味冷知識,激發孩子好奇心
正是這些不同尋常的科普主題,又從側面引導孩子,原來看似「不起眼」的萬事萬物,藏著如此多的奧秘和有趣的知識,等著被挖掘。
● 在牛仔褲的製作裡,由於潮流更偏愛老舊款,工廠會故意把新的磨損,用石頭來洗牛仔褲。
● 樹木變成紙張,用到的造紙機體形巨大,它的長度幾乎是奧運會泳池的4倍,有3層樓那麼高。
● 當我們辦理完登機手續,行李箱消失在一塊塑料簾後面,開始一段有趣的旅行。
● 打電話時,手機內部的微型麥克風,會把聲波轉換成匹配的電信號,再由基站傳送出去。
● 是什麼讓燈泡亮了起來?當然是電力,電力有點兒像水流,在閉合的環路中流動。
● 剛擠出來的生牛奶中含有細菌,不建議直接喝,必須冷藏,否則細菌會迅速繁殖哦。
說行李箱的秘密,叮噹在《揭秘機場》看過,紙的製作他也跟著辦公室阿姨們體驗了,不過只做成了紙漿,下次還要繼續嘗試等等。
老母親一邊點頭誇讚,一邊在想,也許這樣的科普書最大的魅力,不只是在於能學到多少知識,而是讓孩子保持一顆好奇之心。
給大家羅列幾個重點
最後再來總結下:
主題上,這本書的選材角度,是那些我們平時容易「忽視」但孩子會問到的問題,適合對萬物運轉原理很感興趣的孩子。
內容上,相對硬核,把問題進行拆解,按詳細步驟一步步演示給孩子看,直觀,成體系。
語言上,偏向平鋪直述的風格,為力求科普性,會精確到數字和專業名詞。
但也照顧到孩子的理解力,五六歲親子閱讀,家長不太需要再做語言加工,7+自主閱讀更無需擔心晦澀難懂。
拓展延伸的話,除了可以和其他科普書進行知識互補外,由於這書主要話題,集中在我們平時不太關注的冷知識,所以更有教育意義。
>比如在講「紙的旅行」時,可以引導孩子節約用紙;
>講「玻璃瓶的旅行」時,可以讓孩子知道有些物品可以回收再利用;
>講「水循環之旅」時,可以讓孩子懂得節約用水;
而了解了一塊小小的巧克力,要經過這麼多人的努力,會給孩子更深刻的印象,更珍惜所擁有的物品和服務。
丹媽碎碎念:
真是一本不錯的書,剛好銜接了簡單低幼和專業硬核的科普之間,給叮噹這個年齡或小學低年級孩子看都合適。
而且我很喜歡這種開本大全景式的講解,一目了然,插圖也精細,容易讓孩子有代入感,身臨其境,一頁能講很久,順便也鍛鍊了專注力。
我覺得看這類科普書的好處在於,孩子會結合所學,自己去求證探索、養成獨立思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