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穎 張文儀 瑞士巴塞爾報導
在全球鐘錶市場中,相信沒有一個瑞士制表品牌敢於輕視中國這塊大蛋糕。近年來蓬勃增長的亞洲需求除了來自於阿拉伯市場,其餘則幾乎皆由中國消費者貢獻。正如浪琴全球總裁Walter Von Kanel向其被暱稱為「我的小兄弟」的中國區副總裁李力所打
趣的:「身為中國人,你很幸運!」
幾乎每位瑞士腕錶品牌高層在接受採訪時都表示過:「在歐洲市場需要花20年才能培養起來的客戶,在中國,竟然只用了3年。」儘管2013年基於中國政府對奢侈品消費的限制,使得瑞士鐘錶行業對華出口額一路大跌,可中國農曆新年前後的銷量微升,依舊錶明了與這個市場同在是一件「幸運」的事。
在首屆中瑞自貿區與品牌國際影響力高峰論壇上,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說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每年鐘錶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超過了50億和40億美元,手錶和時鐘年產量分別佔世界總產量的將近80%和90%,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鐘錶生產大國。「中國的企業不僅製造鐘錶成品,也為全世界鐘錶行業提供了大量的機心以及發條、寶石軸承、外觀件等重要零配件,同時中國地區還是瑞士高檔手錶的重要消費市場。中國的鐘表產業能夠與瑞士形成良好的互補關係。」
為了更好地深入這個十多億人口市場的價值認同,各大瑞士品牌到近年來在產品規劃中融入了更多更深的「中國元素」,從最初 「龍」等符號化圖騰,到符合這個市場對於輕薄、經典、優雅等審美特質的產品設計,乃至後期更多文化與工藝上「中國風」的融入。毫無疑問,如今「中國」在整個瑞士鐘錶行業,已然成為一種鋪天蓋地的風潮。寶珀近年基於中國陰曆而推出的「中華年曆」腕錶,乃至今年Baselworld各品牌紛紛展示的「馬年」腕錶,都無疑說明了從被作為一種元素的「中國風」,已經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中國潮」作用於整個鐘錶產業。
國表品牌有待形成群落
本屆Baselworld 1號展館中唯一的中國品牌
飛亞達,憑藉著越來越國際化的影響力成為首個入駐,展位鄰居則是老牌日本精工集團,形成亞洲品牌掎角之勢。此外,規模相對較小的中國鐘錶品牌在2號館一層也獲得了集體展位,以組團參展的形式呈現著中國制表品牌的尊嚴與理想。
中國鐘錶協會副理事長兼深圳市鐘錶行業協會副會長朱舜華,也是本次Baselworld中國展團執行團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專訪時表示:「從全球產業來看,中國無疑是世界鐘錶生產大國,產業鏈完整。從價格檔次來看,中國佔領了低價市場,在中價市場的份額不斷擴大,逐步開始進軍高端市場。」隨著近兩年中國鐘錶行業的不斷壯大,零配件所佔出口份額逐漸縮小,反而鐘錶的實際成交價格呈現上揚趨勢。
如果要為中國本土鐘錶品牌劃分等級,這並非易事。如果僅僅從制表技術和產能兩個角度來分,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能夠製作高檔陀飛輪機芯腕錶製作技術,如北京手錶廠、上海手錶廠、天津海鷗手錶集團等老牌國營表廠,很大程度上還依賴於生產和出口機芯業務。餘下的國表市場,則大多由飛亞達、羅西尼、依波表、天王表等追求現代經營理念的股份制集團公司的品牌所佔有,瞄準大眾市場並追求更為國際化的設計和經營理念。
私有鐘錶企業,諸如廊橋表、孔氏
琺瑯等私人品牌成立時間較短企業規模小,但這也意味著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易於定位,可以瞄準更為高端的細分市場。不過這些品牌畢竟佔有的是高端小眾市場,從銷售額來看不足以影響到整個國表體系,但其「定製」及傳承中國「傳統工藝」等理念,給整個國表行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作為瑞士鐘錶行業中流砥柱的斯沃琪集團,除了有完整的配套產業鏈外,旗下十多個品牌,從低到高的價格跨度體系中,各個品牌都成功找到了各自的清晰品牌定位和價格區,覆蓋了全球市場對於瑞士手錶的各種層次的需求。以天梭為例,即使該品牌所生產的腕錶價格跨度區間較大,單價從3000元到10000元人民幣不等;而浪琴則堅守8000元到30000元人民幣零售價為市場主打款,各個品牌在各自的價格區間互相補充完善。而相較之下,各自為營的中國本土品牌當務之急則是明確各自的細分市場,形成價格群落體系,有助於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中國審美日漸覺醒
國表市場的活躍度固然與各品牌的表現息息相關,但作為甲方的消費者也起著決定性因素。「中國消費者懂不懂表呢?我敢說多數還是隨大流,他們肯定不像專家那樣懂得鑑別一隻手錶,但往往也不去深究品牌背後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尤其那些戴得起高端手錶的人,大都還是戴給別人看,要向自我享受的層面轉變,我覺得還需經過20年。」中國獨立制表品牌廊橋表創始人兼設計師米長虹如此評論。
廊橋表的銷售目前仍主要針對海外市場,就2013年整體統計,其國外買家佔到了90%之多,大多來自中國香港、美國、俄羅斯、新加坡等地區。因為創始人米長虹認為國內市場對國表,至少對廊橋表而言尚未成熟,所以只在北京設有一處門店,並開通了網上商城,「不急於花大力氣來開拓中國市場」。
同樣的現象常偉將它歸結為「中國買家的審美不自信」—「中國審美是什麼,國人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
雖然關於中國表褒貶不一,對於自己的審美不自信,但畢竟還是存在部分中國消費者樂意為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買單。除去必然存在的民族情感因素外,文化認同感才是一劑「強心針」。
來自北京的「孔氏琺瑯表」(Koncise)今年第一次參加Baselworld就得到了一處較為顯眼的位置,位於二號館一層入口處,雖然與組委會進行了一年的協商並為之花費了25萬人民幣的展位費用,但結果無疑令人滿意。在孔氏(北京)國際制表有限責任公司孔氏琺瑯創始人孔令俊看來,此行的目的並非在於代理商或大訂單,能得到關注與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就已是最好的預期。
除了懸掛在展位門廊上的大紅燈籠外,孔氏還將自己製作掐絲琺瑯的師傅帶到現場,以示中國琺瑯在設計、工藝方面與西方的區別。「2013年,孔氏琺瑯售出了兩個家庭大單,這兩個家庭分別在我們這兒訂購了四五隻表。或許戴個百達翡麗或積家可以彰顯自己的成功與財力。但西方人的產品畢竟無法取代我們中國自己的文化價值,例如孔氏琺瑯腕錶的捲軸狀表殼、山水畫錶盤等,這些能夠喚起我國消費者的文化認同。」 未來,「中國創作」的腕錶,將對於國人審美產生重要的引導作用。中國人自己的審美訴求,最終回歸中國人之手,或許能夠獲得真正的釋放。(編輯 胡穎)
作者:張文儀 胡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