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武者?
打通任督二脈內功,飛天遁地、無所不能的大俠?
但這部武俠電影中的武者卻有所不同。
和以往武俠電影裡「豪放浪漫」的畫風相比,這部電影則更為「內斂雋秀」。
沒有炫目的特效、沒有依靠威亞和特技製造出來的神功,也沒有激烈的武打片段、殘酷的戰場廝殺,拍的是真實的武人。
有的是快準狠的真刀真槍、冷硬利落的武術動作,動了情博了命的小人物,背負著更為沉重的現實生活的真實武林人物在時代變幻間的命運糾纏。
2019年7月27日,《武者》喜獲第五屆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鋼鐵人最佳導演」、「鋼鐵人最佳編劇」兩項重磅表彰。
在頒獎儀式上,導演賀泉曾說:「我通過武者這個群體去說了一個執念的故事。一群人為了一個即將要消亡的事物而去努力、掙扎。一個事物要消失了,那默默地堅守,苦苦地追尋還有沒有意義?《武者》就是說了這麼一個故事。」
電影頻道出品的誠意之作《武者》,講述的是真實的武俠世界。
《武者》海報
它展現的不再是遠離廟堂、 刀光劍影、快意恩仇的江湖, 而是民國時期洗盡鉛華後的沉靜,逐漸走向沒落衰敗的真實武林社會,以及其所承載著的武俠文化的時代風骨。
霏霏淫雨中徽派磚瓦、黴牆朽柱,氤氳水汽裡翠墨素青、赭黃玄黛。
導演用夢幻唯美的江南溫婉景色,節奏舒緩的長鏡頭,描繪出色彩紛呈的江湖浮世繪,折射著無限的神韻,將我們帶到了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民國時期的武俠世界。
面對洋槍洋炮為代表的西洋文明,將要被歷史的洪流衝掉的武者卻始終堅守承傳統武林精神,他們在無可挽回的哀嘆中,彰顯出武俠文化的民族氣節和時代風骨。
何為「俠義之士」?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武俠文化當中, 始終貫穿著儒家想。「仁」「義」「禮」「志」「信」為儒家「五常」。真正的俠士在擁有高強武藝的同時,還需具備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等優良品質,「搏命、輕財重義、善武」成為了觀眾腦海中對於「俠者」的定義。
在電影中,「俠義之士」成了導演著重塑造的對象。
忍辱負重,武功高強的陳遠山(陳水清飾)。
與真田為景對決中,動作乾淨利落,勝負一招即見。
為了光大「千載國粹」不擇手段,與日本人合作的武士會會長,何長川(王建龍飾)。
為了傳承自己手上即將消失的刀法——唐拳橫刀的武林高手,楊念(阮聖文飾)。
「唐拳橫刀,在這世上,我是唯一會使的人。活了這些年,為的就是把這套功夫發揚光大。」
楊念與陳遠山在緩緩落葉下的竹林打鬥,極具東方神韻。波濤洶湧的竹林似乎是武者們內心情感起伏不定的寫照。
想以死證明武士道價值的黑龍會在華理事,真田為景(葉碩飾)。
為了奪位不擇手段卻又有強烈民族意識的武士會要員,莫三(成城飾)。
最後衝入黑龍會以死明志。
同情武學的消亡卻不憐憫當下武人的中央調查科特務孫延英(鄭亞雷飾)。
一心為父報仇的武士會會長何長川之女,何若男(王沛然飾)
.
不同於以往快意恩仇的大俠,電影所塑造的人物不能再以簡單的「善惡」來進行區分。哪怕是攻心於權利慾望的反面人物,也有著自己堅守的一面。
這些形象各異的人物呈現出了武林的真實面貌。其承載著導演自身對於過去那個走向消逝的武俠時代的影像傳承與內在寄託。
他把中華武術的精魂蘊藏在一招一式之中。
武者,修其心志,養其氣息,練其肌體,升其精魂。有著持之以恆的堅毅、厚德載物的寬容 、匡扶正義的俠義、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
為友人披肝瀝膽,兩肋插刀;為人民訴疾苦,見義勇為;為社會鳴不平,肩擔道義。
俠義在武者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俠義的最高境界正是「匡扶正義,精忠報國」。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為國為家為了正義而戰。
這是《武者》對俠義精神的綻放與詮釋。
片中各路爭奪的所謂的武功秘籍「如影如響」,其實是一本「死士名單」。名單上是抱有堅定信仰、願為國捐軀的壯士,他們加入二十九軍,隨後成立「大刀隊」。
這些中國武士們用生命奮起反擊維護民族尊嚴,化身「如影如響」與日本侵略者抵抗。
「精忠報國」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之一,也是中華武德風範的最高境界。正是這種精神和情感哺育了歷代忠貞為國的民族英雄,熔鑄了偉大的中華民族之魂。
「如影如響」不僅是武功秘籍,還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正如影片中的楊長遠所說:「槍炮或許可以代替武學,卻代替不了武者。願我們所做的事不只是如影如響。」
而這種精神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今日18:00,電影頻道將為你播出《武者》,一起回顧武俠文化的民族氣節和時代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