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們都在講,學得好不如長得好,長得好不如生得好。其實,在戚繼光同學那個年代,還有很重要的一條:生得好不如爹死得早。
公元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二八少年戚繼光終於等到了親爹去世的得好消息。於是,16歲的小戚同學用不著去受那十年寒窗戶苦了,子承父恩,當上了登州衛指揮僉事。但戚將軍一路廝殺進入京城權力核心後的英雄事跡後人知之不多,不知道是是因為廉政方面的爭議還是因為張居正的起落。
其實,這個時期的戚將軍可圈可點的,恰恰是他為後人留下了長城這一浩大的建築工程。這要在今天,申請個什麼吉尼斯,得個什麼魯班獎,那都是小case了。
有一個官二代,一不小心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一筆大大的財富。他不去爭那國防部長的位置,卻要追求什麼魯班獎,搞了個浩大的建築工程。他的名字叫戚繼光,他的工程叫長城。
在一個怪事連連的大明王朝,一切怪事皆有可能。
一個逃難的和尚,東躲西藏,走投無路,萬般無奈只好去當皇帝!
這麼一個龐大的大明公司的法人代表、董事長、總經理,居然幾十年不打理公司事務,董事會議不開,財務報表不看,公司還紅火得很!
有的董事長專心冶煉工藝,有的董事長潛心紅木家俱,反正沒幾個幹正事的,公司也照開不誤。
陝西一個下崗的招待所服務員,一路上訪到了京城,就趕走了皇帝,自己坐上了那寶座(足見維穩之重要)。可是李小闖同學出門匆忙,沒開介紹信,在京師辦不了暫住證,沒幾天又被城管給轟回去了。
這些怪事,不過給後人留下一個個笑談。但是,有一個官二代,一不小心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一筆大大的財富。他自己當著北京衛戍區司令兼天津警備區司令,不去爭那國防部長的位置,卻要追求什麼魯班獎,搞了個浩大的建築工程,確實夠霸蠻的。到如今卻造福一方了,人們隨便在哪個豁口攔個鐵柵子就可以收門票了。
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官二代叫戚繼光;他的工程,叫長城。
現在的孩子們都在講,學得好不如長得好,長得好不如生得好。其實,在戚繼光同學那個年代,還有很重要的一條:生得好不如爹死得早。公元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二八少年戚繼光終於等到了親爹去世的得好消息。嚴肅點,別笑!這確實是一個利好的消息。要在尋常百姓家,這就是天塌下來了的噩耗。但在帝王官宦人家,這就是特大喜訊。翻開史書看看,伴隨著你死我活的權力爭奪,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所以毛主席教導我們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列寧同志也講階級鬥爭不允許有半點溫情。
於是,16歲的小戚同學用不著去受那十年寒窗戶苦了,子承父恩,當上了登州衛指揮僉事。相當於現在的蓬萊軍分區參謀長吧。這樣看來,林彪師長也不算太早熟吧。
小戚同學會打仗的事大家都知道,小學課本上講過他殺得倭寇屁滾尿流的故事。但戚將軍一路廝殺進入京城權力核心後的英雄事跡後人知之不多,不知道是是因為廉政方面的爭議還是因為張居正的起落。其實,這個時期的戚將軍可圈可點的,恰恰是他為後人留下了長城這一浩大的建築工程。這要在今天,申請個什麼吉尼斯,得個什麼魯班獎,那都是小case了。
人們知道,大明公司創始人朱重八董事長主張「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他的繼承人不少都一直熱衷於土木工程。「明修長城清修廟」,明朝是長城的鼎盛時代。洪武十四年,大將徐達發兵萬五千一百人修永寧、界嶺等三十二關。現在驢友們喜愛的北京昌平南口長峪城西邊的鎮邊城、橫嶺和大營盤長城,都是徐達大將所修。雖然到弘治、嘉靖年間長城也都有所修築,但過於簡單。真正大規模的修築則從隆慶至萬曆初由戚繼光完成的。從隆慶元年(1567年)開始,戚繼光調集了數十萬士卒和民工,在東起山海關、西至鎮邊城兩千多裡的拱衛帝都的防線上,對原來徐達所修的邊牆進行翻修改建,直到萬曆十五年(1587年)才竣工,工期長達二十年之久。
當時危及朝政的有「南倭北虜」一說,即東南沿海一帶倭寇的侵擾和北部邊境韃靼騎兵的襲擾,是長期困擾明朝廷、危及大明江山社稷的兩大問題。在南方平定倭寇之後,戚繼光被權傾朝野的宰相張居正相中(也有野史記載兩人有袖中交情),調往京師防禦韃靼。當時,大明為加強北方防務,將長城沿線劃分為九個防禦區,分別駐有重兵,稱之為九邊重鎮, 每鎮均設有總兵官管轄,戚繼光為薊鎮總兵官。薊鎮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拱衛京師,是九鎮中最重要的一鎮。所以,戚總兵官,相當於今天的北京衛戍區司令兼天津警備區司令,離國防部長(兵部尚書)只有一步之遙了。
不知戚總為何對修長城情有獨衷,對長城這一防禦工事的研究頗有心得。他「因地制宜,用險制塞」,山勢低矮處,加高城牆;山勢高峻處,修建敵樓;險要之處還加修了障牆、支牆、擋馬牆。這些建築全部為磚石結構或磚石木結構,構築牢固、布局嚴謹、可攻可守。空心敵臺這一進可攻退可守的傑作就是他的發明。此前,長城隔一段修築一個實心的烽火臺,主要起到觀察和報警之功效。戚總匠心獨具,設計出三層空心敵樓。一層用大石條高高壘起,既防野獸,也防偷襲。二層屯兵和貯藏糧食兵器,除沿長城走向開進出二門外,四周開窗,裡面構築成相互連通的券室,形成較大的室內空間,便於兵卒休息和作戰。三層為「樓中樓」,上設小箭樓一座,箭樓四周設巡廊,便於觀察和作戰,也便於燃煙舉火以報警。
除了苦心研究工事,戚將軍對兵器的研究也相當有成就,他的戚氏軍刀、狼筅、以及虎蹲炮,當時都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利器。
可惜,在這段長城完工之後不久,戚繼光就告別人世了。不知道是不是受恩師張居正的連累還是另有隱情,反正聲名一時的戚大將軍在張居正之後就漸漸淡出江湖了。1587年,戚繼光完成了他防區內的長城建設。1588年元月,剛過59歲的戚繼光就在任上去世了。根據《萬曆十五年》的說法:「陽曆1588年1月17日清晨,將星西殞」,30年後,本朝(清)的官兵和努爾哈赤的部隊交鋒,缺乏戚南塘將軍苦心孤詣擬訂的戰術和強調的組織紀律,結果是眾不敵寡。也就是說,長城雖存,將軍不在,結果導致了大明王朝的破產。
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不是武器和工事,這點西方現代軍事家認識到了,我們的先人們也早已認識到了。唐朝的大詩人、小奸臣崔湜在《大漠行》中就說「但使將軍能百戰, 不須天子築長城」。戚繼光也絕對不會想到,若干年之後,清軍五入中原,踏長城如履平地!
更有經濟學家認為,大明一朝就毀在修長城上:浩大的邊城(長城)投入拖垮了明朝的經濟,也拖垮了大明王朝。據歷史學家黃仁宇測算,明朝長城造價為每公裡7700至31500兩白銀。明朝共修建了6300多公裡的長城,至少投入了4850萬量白銀。除了修長城,還有北方這十幾個軍鎮的投入,每年高達800萬兩白銀。而就在「張居正時代」的黃金時期,朝廷每年收入也只有400萬輛白銀。朱地主家裡也沒有餘糧啊。所以,到了明朝後期,朝廷的官位就象大白菜一樣明碼標價,自由買賣。這樣的政權,豈有不垮之理?
所以,有人就說,長城是壓垮明朝這匹駱駝最後那根沉重的稻草。
來源:新華網思客 編輯:新華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