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時代周報記者 鄧宇晨
繼愛爾眼科(300015.SZ)之後,A股的眼科診療賽道終於迎來新的挑戰者。
深交所官網顯示,7月29日-31日,創業板受理3家申請IPO的眼科企業,分別為華廈眼科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廈眼科」)、成都普瑞眼科醫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瑞眼科」)、遼寧何氏眼科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何氏眼科」)。
此次IPO的三家企業均為主營眼科的民營醫療機構,向眼病患者提供眼科專科診療服務和視光服務,分別紮根於東南、西南和東北地區。2019年,華廈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的營收分別為24.56億元、11.93億元和7.46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82億元、4905.48萬元和8060.12萬元。
8月7日,就未來的發展規劃等相關問題,華廈眼科、普瑞眼科回復時代周報記者稱,以招股書(申報稿)披露的情況為準,並無未公布的重大事宜。
作為醫療行業不折不扣的「黃金賽道」,眼科有著更強的消費屬性,高增值業務較多,同時具備高度依賴設備的特點,持續投入資金能夠取得更大的技術優勢。
「國內民營眼科市場呈現『一大多強』的局面,其中,愛爾眼科憑藉雄厚的資金造就了遠超其他競爭者的市場規模,各地也均有大型醫院或集團冒出。」8月8日,某私募基金醫藥行業分析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眼科是目前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專科市場,規模已接近千億級別,將會誕生更多的大型醫療集團。」
多家明星資本參投
招股書顯示,此次申報IPO的三家眼科醫院的毛利率大致相同。2019年,華廈眼科、普瑞眼科和何氏眼科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0.22%、42.63%和43.21%。而市佔率第一的愛爾眼科綜合毛利率為49.30%。
手術是眼科醫院的最主要的盈利來源之一。招股書顯示,華廈眼科的眼科醫療業務佔比高達90%,系公司向患者提供眼科診療服務產生的收入;普瑞眼科的屈光、白內障、綜合眼病等項目的營收金額則高達84.7%;何氏眼科的手術營收為4億元,佔比達54%。
在各項細分診療項目中,白內障、屈光是營收佔比最高的兩個項目。三家醫院在這兩個項目的營收佔比分別為60%、69%和41%。
從歷年的營收及利潤來看,三家眼科醫院的規模差距較大。
2017-2019年,華廈眼科營業收入分別為15.97億元、21.46億元、24.56億元,淨利潤分別為5163.85萬元、1.37億元、1.82億元;普瑞眼科營業收入分別為8.06億元、10.16億元、11.93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340.80萬元、3132.53萬元、4905.48萬元;何氏眼科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4.76億元、6.14億元、7.46億元;淨利潤為4572.45萬元、5617.4萬元、8060.12萬元。
三者在直營醫院的數量規模上,同樣差距巨大。
截至2019年底,華廈眼科擁有眼科醫院51家,並擬在全國14個省新建200個視光中心直營店;普瑞眼科建有實體醫院18家;何氏眼科擁有3家三級眼保健服務機構、30家二級眼保健服務機構和56家初級眼保健服務機構。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招股書發現,多家嗅覺靈敏的資本機構在上述三家眼科醫院IPO前夕就已經完成投資,其中不乏國資和明星資本的身影。
招股書顯示,在華廈眼科中股權佔比4.5%的啟鷺投資的股東之一為中金資本,出資比例0.33%;在普瑞眼科中佔比5.35%的紅杉銘德為紅杉資本中國的子公司;財政部旗下的先進位造產業投資基金持有何氏眼科9%的股份,除此之外,股東為北京亦莊國資的信中利、新松機器人、華大基因(300676.SZ)等也均有參股。
「眼科醫院盈利能力出色,現金流穩定持久,機構資本會提前搶佔優質標的。」前述分析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幾家眼科企業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準備IPO,而此時扎堆上市是由於創業板註冊制改革降低了上市門檻,是今年最好的時機。
華廈眼科的招股書顯示,公司實控人蘇燦東與股東啟鷺投資於2019年10月籤署對賭協議,表示將在36個月內向證監會或香港聯交所遞交上市材料,否則啟鷺投資有權要求蘇燦東回購公司股份。
「國產替代」興起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白內障等患病人數在迅速增長,近視的發病率呈現持續井噴態勢,且日益趨向低齡化,種種因素都在加速眼科醫療市場的擴容。」8月7日,中國醫療器械協會專委會研究主任、廣州眾成醫療器械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許佳銳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除了眼科醫院,處於產業上遊的眼科醫療器械最近也同樣「吸睛」。
7月29日,「眼科醫療器械第一股」愛博醫療(688050.SH)在科創板上市,發行價為33.55元/股,上市當日一度爬升至290元/股,收盤240.5元/股,漲幅達616.8%。
招股書顯示,2019年,愛博醫療實現營收1.95億元同比增長53.7%,歸母淨利潤6575萬元,同比增長228%,研發投入佔比為14.68%,2017年-2019年的複合增長率為61.53%。
公開資料顯示,愛博醫療成立於2010年,主要從事眼科醫療器械的自主研發、生產、銷售及相關服務,產品覆蓋手術和視光兩大領域。其中,人工晶狀體佔公司營收的九成以上。
「愛博醫療是國內首家高端屈光性人工晶狀體製造商,打破了進口產品在國內高端人工晶狀體技術和市場上的壟斷局面。」許佳銳對時代周報記者指出,眼科器械是目前醫療器械「國產替代」的重要領域。隨著帶量採購的繼續推進和國產產品的支持,以愛博醫療為代表的國內創新企業將進一步搶佔更有利的市場競爭地位。
目前,進口醫療器械產品仍牢牢佔據著高端市場,尤其是對技術要求最高的Ⅲ類產品。
據眾成大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6月30日,國內眼科器械產品共計2517件,其中Ⅰ類1884件、Ⅱ類345件、Ⅲ類288件。進口眼科器械產品共計1038件,其中Ⅰ類142件、Ⅱ類235件、Ⅲ類661件。中低端產品以國產產品為主,而Ⅲ類產品中,進口產品佔比為69.7%。
除了人工晶狀體外,另一個眼科Ⅲ類產品角膜塑形鏡則讓歐普康視(300595.SZ)的市值在短短3年內大漲25倍。
這種簡稱ok鏡的產品可以起到控制和治療近視的作用,但價格不菲,一副ok鏡的價格區間大約在7800-12800元。2019年,歐普康視實現營收6.47億元,同比增長41.12%,歸母淨利潤3.07億元,同比增長41.92%。
截至8月10日收盤,公司股價報62.46元/股,總市值接近380億元,市盈率128倍。
天風證券指出,人工晶狀體與角膜塑形鏡作為眼科醫藥高值耗材,2018年市場規模達到76億元,同比增長16.92%。隨著高值耗材帶量採購的持續推進,國產的眼科高值耗材會迎來市場份額的進一步提升,同時疊加消費升級催化角膜塑形鏡的滲透率提升,眼科耗材領域的增長潛力較強。
隨著科創板的推進,醫療器械已逐步成為登陸科創板企業數量最多的細分領域之一。
許佳銳表示,目前,器械生產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規模以上企業比例僅8%,遠低於醫藥行業,原因是醫療器械數據統計的難度極大。
「目前產業大數據的嚴重缺乏,是器械產業協同發展乃至阻礙跨界企業在器械領域生產發展的關鍵痛點。」許佳銳對時代周報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