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劇在2020年不折不扣地火了一把。從夏初的《隱秘的角落》到剛剛開播的《沉默的真相》,輿論反響和觀眾口碑一浪高過一浪。《沉默的真相》僅播出6集,就被7萬名網友打出了9.2的超高評分。
雖然近一個世紀以來,懸疑劇一直是國外的熱門劇種.如福爾摩斯探案系列、女作家阿加莎的偵探波羅系列、希區柯克的懸疑電影系列等,均已成為影響深遠的經典。但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懸疑劇,一直不多見。自從2004年1月,《達·文西密碼》一書在國內的出版,真正懸疑文學和懸疑劇才走進了中國觀眾的視野。那麼,讓我們欲罷而不能的懸疑影視劇,其吸引力到底在什麼地方?
懸念,也就是「賣關子」,是小說、戲曲、影視等藝術作品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技法。它主要是利用觀眾或讀者的急於知道故事結局的心理,而故意將某些重要性的細節或人物行動隱藏引來,這就自然引起觀眾或讀者的一種心理期待,也就是故意吊胃口,然後才像抽絲剝繭般一點一點地展示出故事結局的藝術技巧。如古典小說中的「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和「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等。
一提到懸疑,很多人會感到恐懼。蔡駿認為,懸疑作為一種類型,只是一種文學的表達方式,懸念是形式,內核是要傳達世界觀和價值觀。
「懸疑的魅力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存在的,因為每一個人都生活當中都充滿了神秘和問題。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準確地預知未來,準確地預知自己明天會具體發生什麼事情,社會充滿著變化。而正是這種變化成為了人們的閱讀需求。」作為中國知名懸疑作家,蔡駿從「榕樹下」網站上發表自己的第一篇作品開始,在20年的時間裡出版了30多部中長篇作品,累計銷量破1400萬冊。對於未來,他說,「懸疑題材的內容在中國出現的時間還比較短,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會有越來越多的讀者養成這個習慣」。他相信,懸疑還有更多空間可以挖掘。
當然,說到懸疑,就繞不開懸疑劇。
懸疑劇,顧名思義,即「懸念加疑竇」的模式。在我國傳統的偵探類和武俠類的電視劇中,導演也常常會設置和利用懸念。懸念按照觀眾知道的事情來龍去脈的程度,可以分為一開始觀眾知道很多和觀眾知道很少兩種情況。這兩種情況,雖然都能激起觀眾的興趣,但引起觀眾內心的心理期待的效果卻不同。一種是一開始觀眾知道的很多,隨著劇情的發展,觀眾是帶著一種替主人公焦慮、擔憂的心態觀賞:而另一種則是一開始觀眾知道的並不多,但劇情一開始,就有一個大的懸念立即抓住了觀眾的心,隨著劇情的發展,觀眾就會不由自主地和劇中人物一起參與案件的偵破過程。很明顯,後一種情況對觀眾更具有一種吸引力,因為在這種懸念中.觀眾不但是帶著驚悚、緊張的心理在觀看劇情,更是帶著一種邏輯推理的心理觀看。
時下流行的懸疑劇主要運用的就是這後一種的懸念方式.而我國傳統的偵探類和武俠類電視劇,大多採用的都是第一種的懸念方式。這種方式,只讓劇中主人公「疑」而不讓觀眾「疑」,過早地將謎底告知觀眾,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作品的緊張性,制約了觀眾參與偵探推理的熱情。所以,劇中雖然有「懸念」,但仍不能稱為是懸疑劇。而懸疑劇追求的藝術效果就是「懸念加疑竇」,它往往在一開篇就給觀眾和劇中人物設置一個大的謎團,然後又利用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將整個偵破事件搞得撲朔迷離、雲遮霧繞.觀眾和劇中主要人物都是一團迷霧、疑竇叢生,讓人感覺到劇中每一個人物都是嫌疑對象的時候,作者的網才慢慢收攏,讓真兇一點點浮出水面。因此.有人說,懸疑劇是聰明人看的電視劇。由此看來,懸疑劇的重頭戲應在墊疑上.這就像彎弓放箭.弓不滿不拉,而懸疑劇的藝術魅力也就在這裡。
耶魯大學教授喬治·貝克在《戲劇技巧》一書中說:「懸念一經造成決不可任其退落,永遠必須把觀眾的緊張推向高潮,使觀眾迫切地想知道事情的解決。」所以,懸疑劇具有嚴密的科學邏輯推理。
懸疑小說之所以能受讀者歡迎,很大的一部分是由於它的懸念使人慾罷不能。而步步設懸就要求作者具有高超的邏輯推理能力。這種邏輯推理是牢固建立在嚴格的科學結論的基礎上,層層邏輯、步步推理使案件顯露出它的廬山真面目。為了增強這種藝術張力,形成觀眾強烈的心理期待。懸疑劇往往在故事一開始先設置一個大的懸念,隨著劇情的發展,在這個大懸念的牽引下,又設置出更多的小懸念。通過不斷設置懸念,用絲絲入扣的推理和演繹來一層層剝開「疑」的內核,這是懸疑小說招牌式的架構模式。
懸疑劇在情節上的另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也就是說.故事的結局既大膽新奇,出人意料之外,但細細品味,卻又感覺到合乎情理,讓人感到這樣的結局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說,是合平生活情理的,整個劇情的邏輯是嚴密的,是可信的。
具體到近年的高分懸疑劇,《隱秘的角落》照見了社會突出的未成年成長問題,《無證之罪》《白夜追兇》則通過諸多陳年案件突出了「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的主題。在某些社會推理的懸疑作品中,嚴謹與否已變得次要,就像《隱秘的角落》大結局播出後,引發劇迷在細節上腦洞大開的猜測一樣,觀眾希望看到能反映自己生存環境的藝術作品,種種社會問題需要被濃縮為藝術作品引發關注與深思,從而體現出文藝創作的現實意義。
國產高分懸疑劇的另一個特點是人物塑造的多元化思維。在這些作品中,看不到螢屏上慣常的「高大全」「傻白甜」等套路型人物。以《沉默的真相》舉例,前途一片光明的檢察官江陽,在剛被要求為陳年舊案翻案時,顯示出一臉的猶豫,作為辦案人員,他深知翻案的難度與不可控的結果,這種人之常情的表現一方面突出了人性中自我保護的一面,又為突出整個人物的品格做了鋪墊,讓觀眾覺得合情合理、觀之可親。
縱觀《白夜追兇》裡關氏兄弟的晦澀難懂、《無證之罪》裡的駱聞的極端與嚴良的邪氣,每個角色的性格與行為都來自個人動機,成功的人物塑造不是簡單的貼標籤,而是通過動機的不斷改變,合理化地呈現角色從平凡到閃光的行為過程。這樣的角色,即便每部一個「嚴良」,也會因為不同的性格側面,而被觀眾長時間地記憶。
當然,作為時下流行的一種熱門劇種,懸疑劇的看點一定還有很多。但讓人疑竇叢生的懸念設置、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和撲朔迷離、讓人驚悚刺激的情節藝術魅力、故事本身反映世間萬象和人生百態一定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來源:新華網 邱偉/文、中新網 任思雨/文、《電影評介》曲秀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