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舞c位出道的壹讀君 | didi
感謝「乘風破浪」的姐姐們,讓乾涸的我們體會到久違的快樂。這檔節目瞬間引爆社交媒體,姐姐們的表現各有千秋,一秒鐘都不可錯過,芒果臺還貼心地設置了0.25倍速觀看,專為熱衷挖掘微表情的你。
其中張雨綺跳舞片段,過去那麼多期依舊回味無窮,有望角逐「2020內娛現場top1」,每一個舞步都略顯荒唐,但每一個表情仿佛都在訴說本人的自信、美麗和優雅。別人跳舞是在取悅觀眾,只有綺綺子跳舞是取悅自己。
前奏起,平平無奇的舞蹈小天才:
就學了這幾個動作,那又怎樣,美還是老娘美:
完美卡點、舞蹈機器:
全開麥也hold住全場,楊天真給我瞧好了:
根據某博主的精準辣評,綺綺子雖不擅長記動作,但她擁有無邊界的魅力和自信,(不一定)能完美地消化這些動作......
呃對不起,還是有點辣眼睛。
細心觀眾發現,這段舞蹈過於魔性,很可能因為她的舞步出現了順拐。不要不相信,最簡單的一個開場,張雨綺走了四步,順拐了四次。
順拐四次老娘也是c位:
從頭拐到結尾:
現象級的演出,現象級的順拐。不過張雨綺大美人一個,怎麼就拐了呢?
嘿,你的腦子有問題
順拐,其實是一種北方話,指人們走路或跳舞時同手同腳。
正常走路時,伸右手,踢左腳,伸左手,踢右腳。但有些人,特別是在學生軍訓、公開演出這一類的重要嚴肅場合,就很容易同手同腳。
總有人比其他人更容易順拐,這可能跟大腦發育有關。
在大腦後下方腦幹的前面,有一個微小的雷達式感應器官,叫前庭神經核,由此組成的神經體系功能,就叫前庭覺。
跟視覺、聽覺、觸覺不同,前庭覺沒有外在的器官,存在比較神秘,但除了平躺以外,它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執行任務,比如上課專注聽講,就是聽覺和前庭覺共同配合完成的。
來源:《感覺統合遊戲與兒童學習》
前庭覺可以協助大腦整合所有來自肌肉、關節、皮膚、視覺、聽覺等各處感官信息的輸入,它對於一個人的平衡系統、肌肉張力、行動控制、手眼協調,以及視聽性質的認知學習都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前庭神經體系是獨特的感官,只有人類才會理解訊息和身體之間的關係,跟隨指揮或者口號,做出相應的行動,協調大腦和肢體。
小朋友經常把小鞋子穿反、分不清左右手,長大後走路左腳絆右腳、平地摔、軍訓順拐、撞到桌椅,老了跳廣場舞永遠跟其他姐妹反著來;還有那些暈機、暈船、暈車、暈高鐵的症狀,其實都是感統失調的表現,簡單說來,就是前庭覺發展失調。
略殘忍的是,前庭覺失調不會隨年齡的增長自愈,小時候在操場平地摔,老了以後跳廣場舞就繼續順拐,很難跟隨領隊搞好手眼協調,更別提角逐下一屆廣場舞領舞了。
如果你小於13歲,那還有救,可以通過輪滑、健美操等體育鍛鍊,鍛鍊協調能力,發展前庭覺。超過13歲的改善就有限,但也值得嘗試。
一個人的順拐,一群人的錯
這裡絕沒有暗示張雨綺小腦發育不好的意思,有些順拐,是在特定情境下發生的。
有些人當眾表演會很緊張,而協調性又是一種大腦控制下的非常精準、高效的能力,神經緊張很容易幹擾大腦的控制平衡能力,導致不順拐的人發生順拐,實際在正常放鬆的狀態下根本不會順拐。
每年軍訓,順拐都是教官們的天生剋星,是其他學生的「軍訓之光」。有沒有發現,本來不太順拐的同學,在教練的嚴格要求下,在同學們集體注視的目光下,也會出現順拐,甚至不會走路,手腳都不像自己的了?
當眾「行刑」會加劇學生的心理壓力,心裡想著整齊劃一,跟上節奏,結果緊張到大腦混亂,聽到口令起步走,邁出第一步是順拐,接下來的每一步都是順拐模式。你看,這個同手同腳踢正步的同學,是不是很像一口氣順拐四次的綺綺子?
順拐順拐別難過,你可能只是暫時壓力太大了。
順拐也很好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所有順拐都是在「犯錯」,有些動作本來就是要順拐的。
譬如練武術,任何一個拳種裡都有順拐——同手同腳的上步衝拳,順拐的戳腳鴛鴦腿,順拐的詠春攤膀扶,順拐的散打拳擊前手拳,空手道等等,再正常不過了。
生活中的順拐是非自然狀態下產生的,而在舞蹈裡,順拐有時是一種經典動作,譬如摩登舞、土家族舞裡廣泛存在大量順拐動作。
初舞臺上順拐四次的張雨綺說:這是一種新的舞蹈風格。沒錯,有可能舞蹈設計本身就這樣,要怪就怪編舞老師吧。
其實說來說去,只有人類社會在意「順拐」這件事,在大自然動物界,很多動物走路就是順拐來的,此處點名長頸鹿、大象和部分狗狗貓貓。
它們走路順拐,主要是因為腿太長了,如果不順拐,後腳會踩到前腳上,如果避免踩到步伐又會太小,影響行走速度。所以長腿動物經常出現順拐動作。
而有些動物,譬如長頸鹿,是因為它們脖子太長了,重心十分靠前,平衡不好把握,如果不順拐會重點失衡。而且體重龐大的動物順拐,順拐的時候也是有3條腿同時在地面的,為了維持身體平衡。
總而言之,順拐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下次有人cue你,告訴他,沒辦法,腿太長,順拐就是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