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題圖|《白色巨塔》
文|風馬牛 (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
2018 年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激戰正酣,中國隊成績不錯。說起女排,很多人都會想起上世紀 80 年代「五連冠」的輝煌,甚至不少人都記得當時熱播的日本電視劇《排球女將》。那是中國女排的黃金時代,也是日劇在中國的黃金時代。電視劇中小鹿純子的招牌絕殺甚至讓不少當時的青少年以為排球是一項融合了雜技和武術的體育運動。《排球女將》之後,多部日劇在中國熱播。三十多年過去,中國女排依舊氣勢如虹,日劇的熱度和受眾卻日益縮小。從上世紀 80 年代至今,日劇在中國為何會高開低走?
1982 年日劇《燃燒吧!扣球》被央視引進,譯為《排球女將》。此前一年,中國女排擊敗日本隊,第一次實現世界冠軍夢想。舉國折服於「鏗鏘玫瑰」的風採。這個時期也正是中日兩國的蜜月期,文化交流頻繁,原本為鼓舞日本女排進軍莫斯科奧運會拍攝的《燃燒吧!扣球》,當時在日本國內並未引起轟動,3 年後卻因為中國女排的成功,和一個中國特色的譯名,成為了備受中國人喜愛的現象級電視劇。
與《排球女將》同期在中國熱播的《血疑》、《阿信》,是當時日本愛情劇、勵志劇裡的佼佼者。
《血疑》| 那時的日劇,賺足了中國觀眾的眼淚
山口百惠在《血疑》裡飾演的幸子,性格堅強卻身世坎坷,不幸得了血癌,還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與同父異母的哥哥相愛。《血疑》開創了集悲劇、愛情、癌症、兄妹戀於一體的青春愛情劇先河。曾經為幸子哭泣的少女們,如今還是會和她們的女兒一起為如懿掉淚。
《阿信》在中國的傳播不分男女。這樣一個貧苦出身的小女孩,歷經艱辛,全憑自己創造出幸福生活。日本勵志劇並不像樣板片生硬說教,只是不停地讓主角遭遇挫折最後獲得成功,或多或少吸引著觀眾將自己的經歷,以及對未來的祈願投射到主角身上。
這幾部劇在中國傳播度最廣,老中青幼有口皆碑,然而這種成功更多是「時勢造英雄」。
《織田信長》| 時勢造英雄
1980 年代,國內的影視劇創作集中在國營電影廠,多是《紅樓夢》、《西遊記》等題材,引進的海外電視劇較少,當時引進的日劇集中在青春、愛情、勵志類題材,故事新穎,主角總是自強不息、奮發向上,呈現出來的日本城市繁榮景象對當時的中國觀眾極具吸引力。
另外,中國觀眾的口味還處於養成階段,群體內部區別不大,日劇拿到的是「全年齡受眾+全渠道傳播」這樣的絕佳好牌,影響範圍自然是整個國內社會。可以說,日劇在中國的成功,與當時中國社會渴望發展的濃烈情緒密切相關。
這一時期中國確實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電視機產業抓住這一波潮流迅猛發展。1987 年,中國電視機產量達 1934 萬臺,超越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
1985 年到 1993 年的 8 年時間,中國電視機市場經歷了從黑白到彩色的大規模升級換代。結婚三大件也隨之更迭,從 80 年代單門電冰箱、黑白電視機、單缸洗衣機,發展到90年代摩託車、彩色電視機、錄像機。家庭娛樂越來越受重視。
《青之時代》| 時代變了,人們的追求也變了
到了 1990 年代初期,電視節目的需求量轟然提升,引進海外電視劇的成本便成為各影視頻道必須考慮的條件。1996 年亞太地區電視價格表顯示,日本廣播協會(NHK)的電視劇引入價不低於 10000 美元/小時,相比之下,韓劇單價僅為其五分之一,港劇單價僅為其六分之一。
即使有補貼,電視臺也必須考慮產出比。在面臨巨大的成本差異時,港劇和韓劇被先後引進,填補市場空缺。1997 年香港回歸後,港劇出現頻次增高,早些年在大陸流行的金庸武俠小說影響力猶在,1999 年春節前後,港劇《天龍八部》在全國 18 個衛星頻道同時播出。港劇已然佔據內地海外電視劇市場的主要份額。
韓國也通過模仿日劇,摸索出一套規模化生產電視劇的規則,《藍色生死戀》、《女主播的日子》、《美麗的日子》等情節更跌宕的韓劇進一步擠佔日劇在國內的市場份額。
這一時期日劇也有《東京愛情故事》、《同一屋簷下》、《紳士刑警》等幾部佳作被引進,但再沒有出現過如《排球女將》般的收視盛景。
《東京愛情故事》| 東京渴望愛情,日劇渴望市場
看起來,到1990年代中期,日劇在中國已經日漸式微。其實這種變化是日本電視產業的自我選擇和中國對電視劇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1990 年代初期,日本電視產業發現所謂收視率的「月九現象」。即經過周末外出娛樂和一天的工作後,在月曜日(周一)晚上九點播出的電視劇收視率總是特別高。「月九現象」是日本社會和經濟成熟的一種表現,促進電視臺對日常時間進行輕重劃分,區別出不同群體的喜好和觀影時間,「定向投放」電視劇,往往能獲得更高的收視率。
於是日本電視產業開始轉型。細分題材,精耕細作,聚焦社會現實和都市生活的潮流劇成為日劇主流。「細分精耕」的產業策略被日本觀眾認可,但日劇高居不下的單價和強硬的版權要求,相當於主動退到中國電視劇市場之外。
《平清盛》| 對於多數中國觀眾而言
看大河劇有不小的歷史背景障礙
正當此時,中國的主管部門為保護國內弱小的電視行業,陸續出臺政策法規,限制引進海外電視劇的數量、來源地、題材和播放時間比例,整個海外電視劇讓位於國產電視劇。
這一時期國內確實湧現了大量精品電視劇,包括《三國演義》、《大宅門》、《我愛我家》等根植於中國歷史和社會現實,強化影視創作與社會現實的情感聯繫的電視劇,而日劇愛說理的特色導致「異國感」凸顯,在成年觀眾中的影響力大不如前。
2000 年後,中國開始普及網際網路,日劇雖然在網上就能看到,但這個時候,中國觀眾的口味變了。韓劇、英劇、美劇、電子遊戲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國內颳起了一陣韓流娛樂風潮。湖南衛視挑頭推出的選秀節目大批量製造明星,「流量」的力量讓國內電視劇從「劇造星」到「星捧劇」轉變。韓國明星極為重視宣傳,Rain、李俊基、張娜拉等韓國明星紛紛主動進入中國,挖掘粉絲經濟。
相比起來,日本明星在中國的知名度較低,中日兩國關係轉冷也抑制了日本明星在中國的宣傳,日劇在中國電視劇市場的「局外人」定位基本確定。
《龍櫻》| 方寸之地見春秋
而且,日劇從沒想過主動進入這一「玲瓏棋局」。和中國日漸下滑的衛視收視率不同,日本至今仍是「全球最大的音像發行市場和消費市場」,不必與動漫、電影的出海戰略同步,全力滿足國內觀眾才是日本電視產業的首要任務,日劇對海外市場的需求並不強烈,看中的是自己的主場。
自 1990 年代初期轉型以來,日劇深入挖掘不同題材,2000 年後創作體系已經很成熟。迄今已翻拍 6 次的《白色巨塔》是討論醫療關係的經典劇目,每次播出都會引發日本社會聯繫現實醫療問題重新討論。《秀吉》以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崛起為主線,是日本最叫好又叫座的大河劇。《深夜食堂》展現的是日本社會壓抑表面下,流動的人情冷暖。
《深夜食堂》
日本人的深夜食堂是只賣豬肉套餐的小館子
而中國人的深夜食堂,是燒烤攤
中國國產劇也開始就本土社會挖掘素材:瓊瑤系列劇、海巖系列劇、趙寶剛三部曲分別引領了國產言情、犯罪、劇情等類型劇潮流,向引進電視劇發起挑戰。更直接影響還體現在,日劇此時在中國最大的傳播渠道變成了 VCD 和 DVD。
日劇引進數量大幅縮減,吸引力又不敵日本動漫,接連失去青少年和家庭婦女兩大觀眾群體。雖然日本電視產業本身不在意,但日劇在中國的寒冬已至。
雖然社交網絡和自媒體興起後,日劇的臺詞和劇情總被人提起,但國產劇已經佔據電視臺和視頻網站的絕大多數資源,日劇只能算小範圍圈內自樂。
《東京女子圖鑑》
相比而言,中國觀眾更熟悉《北京女子圖鑑》
如今,日劇在中國的影響力確實不能和 40 年前相提並論,但與其說是日劇地位衰落,不如說是日劇回歸到正常影響力。40 年前,中日兩國國力懸殊明顯,日本電視劇所展現的都市生活是中國觀眾所期待嚮往的,加之新鮮的電視機觀看模式,日劇本身代表著中國觀眾對未來的一種美好期許,這才出現口碑收視雙豐收。
40 年後,日本長期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而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緊貼社會現實和日常生活的國產電視劇,具有渠道和文化的天然優勢,成為大眾的首選。日劇在中國也就不太可能再出現類似於當年《排球女將》那樣的收視盛況了。
圖片來自網絡
本篇作者|毛洪濤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
-商務聯繫-
阿牛|13311153963
微信| niuniu-fengman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