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下半場:平臺與車廠的遭遇戰

2021-01-13 新浪科技

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伊頁

來源:新熵(ID:baoliaohui)

12月18日,在行業開拓者快的打車8年前的誕生地杭州,享道出行舉辦了平臺戰略升級發布會。CEO吳冰宣布獲得來自阿里巴巴和寧德時代超3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並計劃在「十四五」期間登陸資本市場。

7天之後,智己汽車以100億元人民幣的註冊資本成立。這是由享道出行的母公司上汽集團,聯合背靠浦東新區政府的張江高科,以及阿里巴巴共同打造的高端智能純電動車品牌。

網約車加新能源,兩大利好直接推動上汽集團A股在周一封住漲停板,站上3000億人民幣市值大關。

還在為IPO糾結的滴滴心裡有點苦:「網約車,明明是我先來的。」

5月份的易觀統計顯示,滴滴平臺的月活躍人數高達5439萬人,比第二名高出5193萬人,在多達191個獲牌平臺中處於龍頭位置。

然而,曾經被龍頭收購中國區業務的Uber早已上市成功,坐擁900多億美金身家,這還僅僅是與美國本土的競爭對手Lyft平分市場的結果。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滴滴,面對多次赴港IPO的傳聞,不予置評是高管們不變的回應。

共享經濟誕生至今,各個賽道無一不是從一枝獨秀到群雄並起,繼而風捲殘雲,最終塵埃落定。

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捲入戰場的資本、企業、從業者的未來。

唯獨拉開國內共享經濟時代帷幕的網約車行業,先後吞併快的、Uber的滴滴卻享受不到孤單,新玩家絡繹不絕。特別是一眾傳統車企大佬的強勢入局,讓滴滴的壟斷事實都顯的那麼撲朔迷離。

究其根本,商業模式難以盈利是全球網約車企業的通病。Uber以1200億美金的估值流血上市,破發腰斬,連年虧損,直到賣掉自動駕駛轉型外賣,才勉強挽尊。

這也是滴滴縱使登上《2020胡潤全球獨角獸排行榜》,以3700億人民幣的估值,排在螞蟻集團和字節跳動之後,仍不敢輕易上市的原因之一。

坐落於上海近郊的嘉定安亭,由工信部批准的首個「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範區」,面積超過65平方公裡,擁有50公裡以上的開放道路。

投入運營的兩年內,包括滴滴在內,有40多家企業申請獲得了政府頒發的牌照,在此測試自動駕駛汽車。然而受到監管和技術的限制,業內普遍認為,這一技術的普及至少需要10年。

那麼,在這眼下的10年內,是靠資本市場繼續輸血,還是轉型業務模式尋求盈利之道,是滴滴以及其他網約車平臺必須正面應對的難題。

或許,傳統車企帶著新能源電動車的入局,能夠給他們帶來一些啟示。網約車在通往自動駕駛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之前,電動化正逐漸成為夯實階梯的基石。

成本黑洞,永遠的痛

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決定了,在沒有外力幹預的情況下,任何行業最終都會進入寡頭壟斷階段,這也是所有商業實體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終極目標。

共享單車現在由美團、哈囉、滴滴三分天下,小時單價已經3元起步;共享充電寶目前被怪獸、街電瓜分,用戶一旦忘記歸還超過一天,租金都能抵上充電寶的售價。

不同於上述兩者對於「最後一公裡」和「智慧型手機重度使用」的壟斷性需求,網約車誕生伊始就需要面對眾多替代性產品的虎視眈眈。

傳統計程車行業的抵制、公共運輸的飛速發展,私家車規模的節節攀高,企業能夠把持網約車市場,卻難以完全壟斷人們的出行需求。

這也是滴滴網約車業務發展至今難以突破的營收陷阱。提高客單價,用戶就會選擇別的出行方式;壓榨司機佣金比例,優質司機就會被其他高端專車平臺挖走。

用戶和司機雙端的紅包補貼也是所有網約車企業當初燒錢圈地、教育用戶的主要手段。在2014年1月份到5月份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滴滴、快的燒掉近20億元的市場成本,難分高下,卻成就了未來被稱為「新四大發明」之一的行動支付。

艱難啃下快的、Uber中國兩塊硬骨頭的滴滴,並沒有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後來的玩家不斷衝擊著它一度以為即將關上的賽道大門。

先是嘀嗒出行搶佔順風車市場,後有神州專車從高端客群精準切入,乃至吉利、寶馬、上汽、北汽、廣汽這些傳統國內外車企,紛紛開始打造旗下移動出行品牌。滴滴眼花繚亂地盯著每一個對手的動作,絲毫不敢大幅降低市場成本的投入。

第二塊隱性成本的來源是政策法律的合規成本,網約車商業模式的變革過程裡,有兩塊法規風險地帶始終繞不過去。

一是如何界定車主用戶的行為是否屬於非法營運;二是營運過程中乘客用戶與車主用戶之間產生的糾紛或違法犯罪行為,平臺方是否需要擔責。

針對第一個風險,由交通運輸部等七部委共同編寫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自2016年11月起正式施行。而全國首張網約車牌照,由北京神州專車獲得。

傳統車企的優勢立刻凸顯出來。為地方政府貢獻頗多稅收和就業的製造企業,近水樓臺先得月,獲得網約車運營牌照如探囊取物一般,加速了網約車行業的本土化割據。

面對第二個風險,網際網路上一起起觸目驚心的惡性順風車犯罪事件,讓滴滴深陷民眾口誅筆伐的輿論漩渦。平臺上的順風車業務自2018年暫停後,最近才悄然在少數的幾個城市範圍內恢復。

這也給了嘀嗒出行後來居上搶佔市場的機會。但無論是滴滴還是嘀嗒,至今仍未完全解決平臺、車主與乘客三者之間的權責歸屬問題。

2020年7月份,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發布《網約車安全標準》和《順風車安全標準》。網約車側重於對司機的資質查驗以及人車一致的審核,順風車則把司乘雙方信息保護、實名認證以及相互核驗列為了重點。

但多地的法規細則中,對於順風車的界定仍不明了,而對於平臺而言,越是新入市場的小規模企業,越傾向於利用監管漏洞放縱順風車營運,以達到吸引用戶的目的。

既然問題都出在人身上,自動駕駛自然成了終極答案。

2017年10月,美國的「布魯金斯研究院」發布報告稱,全球汽車廠商和科技公司已在自動駕駛領域投入了約800億美元,但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一家明顯的領先廠商。

時間拉回到現在,一直佔據自動駕駛領域研發優勢的谷歌旗下Waymo,正不斷向歐洲老牌汽車製造商尋求投資。特斯拉推出的自動駕駛「精簡版」——自動泊車系統也頻頻發生事故,被用戶花式吐槽。

當初各家自動駕駛研發商制定的時間表,暫時無一實現諾言。

雖然自動駕駛對網約車行業有著無比誘人的魅力,但金錢上的投入和時間上的等待,二者對於身處其中的企業來說都是煎熬。

這過渡階段的止痛良藥,似乎非電動化莫屬。

低碳、降本的電動化

前不久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提出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中央「十四五」規劃中也把綠色低碳發展列為重中之重。

公共運輸領域的低碳化路徑毫無疑問要靠新能源電動車來實現。

2019年5月,交通部公布的《綠色出行行動計劃》中強調,在城市出租汽車、分時租賃等領域,把實施新增和更新新能源車輛作為突破口。

2020年4月,財政部等四部委發布《關於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原文規定「為加快公共運輸等領域汽車電動化,城市公交、出租(含網約車)等領域符合要求的車輛補貼標準2020年不退坡,2021-2022年補貼標準分別在上一年基礎上退坡10%、20%」。

經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統計,廣東、海南等15個省份(含直轄市)明確提出了網約車新能源化比例;深圳、廣州、海口等8個城市明確將網約計程車全部更換為新能源汽車,福州、廈門等東部地區重點城市大部分提出更換目標。

網約車電動化在政策層面,已然是大勢所趨。

汽車市場層面上,根據出行平臺調研,截至2019年底新能源乘用車保有量中,出行領域車輛佔比約25%,網約車佔比約30%。

這也構成了傳統車企加快向出行服務商戰略轉型的動機,面向網約車平臺的to B市場有力拉動了新車的銷售。

資料來源:德勤《十字路口的網約車》

讓所有網約車平臺企業困頓許久的成本問題上,電動化也有一些顯著的效果。新能源車型與傳統燃油車相比,具有不限購、不限行、有補貼的優勢。

對於司機而言,租賃電動車可以有效降低油電成本,提升收入;對於運力企業而言,租金提升、牌照溢價、維保費用降低、折舊成本降低空間大,網約車電動化也是必然選擇。

回到最根本的需求側來看,在多年網約車平臺的不懈耕耘下,市場滲透率逐年提高。消費者在出行習慣上選擇網約車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日常消費場景上也相較之前大為豐富。

早晚通勤、娛樂餐飲約會,以及可預測狀態下的趕時間,成為用戶選擇網約車出行時最常見的三種情況。

專題調研預測,未來的3到5年,消費者在出行方式選擇上對網約車的偏好將上升5個百分點,達到13.4%,已非常接近選擇計程車的14.6%。

德勤會計事務所去年出具的《網約車市場白皮書》預計,2022年國內網約車市場交易額將超過5000億的規模。

更加不謀而合的是,自動駕駛同時也是所有新能源電動車企未來著力的方向。人工智慧AI算法的制定需要大量多場景的數據輸入,而高頻次複雜環境的網約車出行模式,恰恰成為了提供海量AI訓練數據的最佳來源。

一旦成熟的自動駕駛技術大規模應用到網約車領域,帶來的也將是顛覆行業面貌的革命式推動。司機人力成本的歸零,風險事故發生率的降低,甚至公共運輸和私家出行的部分市場份額也會被網約車佔領。

電動化,可能真的就是網約車發展藍圖裡的最後一塊拼圖。

打破平臺和車企的邊界

從上市即腰斬,到重歸近千億美元市值,以Uber為代表的網約車平臺們早就開啟了自救之路。前文提到的成本問題,就是Uber自救模式的中心思想。

在關閉金融業務部門,賣掉歐洲貨運業務之後,Uber甚至將押注未來的自動駕駛部門ATG也打包出售。同時,攜手佔據美國加拿大網約車市場半壁江山的Lyft,用美國特色的遊說手段,推動加州通過22號提案。

22號提案的內容是判定網約車及外賣等平臺類型企業,可以不把司機、騎手歸類為僱員,而無需提供最低工資等福利保障。

大幅降低成本之後,Uber又把目光移向了盈利空間更大的外賣業務。在美國外賣市場排名第三的Uber Eats,在收購行業第二Grubhub被反壟斷法阻擊之後,成功兼併了行業第四Postmates。

「美版美團」儼然成型。這也是國內多次傳出滴滴與美團合併的謠言來源。

不管有沒有真的考慮過與美團聯姻,滴滴目前已經走出了一條與Uber截然不同的道路。

那就是專注出行,升級成入口整合平臺,並對所有出行服務實施全面覆蓋。第三方網約車、計程車聯盟平臺,甚至享道出行,都可以在滴滴打車平臺上直接進行勾選授權服務。

青桔騎行、青菜拼車、花小豬打車、順風車、跑腿、拉貨搬家、外賣、代駕、公交、導航等等也都可以在滴滴出行App首頁的頂部功能欄內找到。

與Uber的轉型瘦身不同,滴滴選擇了專注增肥。

然而,最具有市場潛力和資本認可的,並不是這兩位頭部玩家,而是以上汽集團為代表的傳統車企所打造的「造車——出行——數據——AI」閉環模式。

當傳統製造業學會了網際網路公司的講故事,市場的天平開始傾斜。

隨著消費場景的愈加清晰,網約車由功能化工具向場景化服務轉變,定製化車型將在智能應用、空間布置、配置等方面區別於傳統汽車。

這就進一步擴大了傳統車企的技術優勢。吉利為旗下曹操出行定製電動車英倫TX車型,取消了前排副駕改為行李空間,後排採用「3+3」全封閉隔離雙艙,乘坐體驗不俗。

在入股戴勒姆之後,吉利計劃推出「奔馳耀出行」高端車型出行服務,李書福在錢塘江論壇上直言,瞄準了2022年亞運會前後的會展商務出行市場。

滴滴也不自甘落後,與比亞迪合作推出的定製化車型D1,在能耗和續航裡程上更加適合網約車運營,但這更像是優化式的改良。

不光要承受來自傳統車企的壓力,造車新勢力的觸手也伸到了網約車的地盤。小鵬汽車推出有鵬出行後,也不時攪動著網約車市場上的風雲。

因為在各方已經達成的共識下,將要由自動駕駛一統江湖的網約車市場,擁有流量入口的平臺模式競爭力會顯著下降。

掌握核心自動駕駛技術的科技巨頭,與掌握車輛控制與製造的主機車廠,未來才是把控網約車市場的霸主。

Uber的一買一賣,透露了其退出網約車爭霸的心聲。滴滴不想放棄,電動化則是其必走之路。

畢竟前有樂視和恆大的跨界造車,滴滴布局上遊主機車廠業務,完善閉環模式,恐怕明天就會登上新聞的頭條。

相關焦點

  • 共享汽車的冰與火之歌,GoFun出行的平臺化野心
    2019年10月,GoFun出行宣布推出GoFun Connect平臺,希望與產業鏈共享共建。疫情期間,GoFun出行更是緊急加速了平臺化的戰略布局,並將之視為「時代的機會和最佳的窗口期」。 自2015年以來,共享汽車行業曾經「百花齊放」,多個項目獲得巨額融資。但因為模式過重、運營成本過高、無法盈利等問題,陸續有共享汽車公司因為資金鍊斷裂而倒閉。
  • 造車「下半場」的無限戰爭
    正如2016年底Uber退出中國,滴滴看似佔據了共享出行的行業老大——然而轉年1月,跨界打劫者美團在古都金陵推出打車業務:共享出行的戰事盤桓又起。今年1月,特斯拉的高光時刻,上海設廠,馬斯克一段靈魂脫衣舞引爆股價。曾經的特斯拉空頭屍骨無存,而堅持到最後的多頭今年多數已實現人生自由!
  • 共享汽車熱度下滑:資本退場 多個共享汽車平臺紛紛倒下
    「屋漏偏逢連夜雨」,作為一種新興的交通出行方式,共享汽車最近卻被犯罪分子盯上,成為生財「工具」。汽車共享化也正在不斷遭遇新問題。共享汽車曾是資本追逐的目標,但隨著共享汽車的安全、經營管理等矛盾日益突出,如今不僅資本紛紛退場,連不少車企也開始急剎車。
  • 共享單車新勢力出現,試圖挑戰阿里美團,上演共享出行「三國殺」
    資本再次湧入共享單車領域,開啟新一輪競爭。共享單車巨頭摩拜被美團收購的熱度還未散去,便傳出哈羅單車完成新一輪融資的消息,同時亦有消息稱,滴滴預計投放5億美元大力發展旗下單車品牌青桔單車。資本的介入也讓共享單車的陣營被重新梳理,行業戰局也更加撲朔迷離,共享單車下半場的競爭點也正悄然發生著變化。
  • 哈囉出行落地測試共享單車「定點還車」模式
    6月29日,哈囉出行透露,將在2020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發布三大人工智慧「黑科技」產品,包括共享單車「定點還車」模式、非機動車安全管理平臺 、Hermes(赫爾墨斯)路面安全系統。其中,「定點還車」已在上海奉賢奉浦街道落地測試,未來將推廣至更多地方。
  • 享道出行奏響升級「三部曲」,傳統車企的出行之戰勝算幾何?
    首先,在業務層面,享道出行正式宣布完成「全場景智慧出行綜合體」布局,全面覆蓋網約車業務、企業用車業務、個人租車業務和計程車業務4大業務單元。其中,「享道專車」可提供安全合規的網約車出行服務,「享道租車」為企業級用戶提供高租用車業務,「享道時租」為個人用戶提供分時租賃等服務,「申程計程車」則進一步賦能傳統的巡遊計程車。
  • 解決電單出行需求,「獵吧」潛行三年打造電單車共享出行生態平臺
    然而他們每年的產品研發效率卻很低;其次,在C端,買車、養車、充電、防盜、停放等問題一直是困擾消費者的煩惱,不買車不方便,買了車又煩惱不斷;第三,由於電動車的門檻低,使用電動車的消費者安全意識參差不齊,同時單車本身安全防護措施也不如汽車,每年交通事故頻發;最後,由於各地域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不一樣,行業的標準難統一,電動車在交通管理上一直處於混亂狀態,超標車多,亂停亂放現象普遍。
  • 共享出行熱潮再起,哈囉出行如何領跑
    在溝通會上,哈囉的創始人與高管層第一次向媒體承認在去年末拿到一筆融資,第一次向媒體闡述了2019年中與寧德時代成立合資公司的戰略進展,第一次宣布了哈囉出行進軍本地生活的戰略布局;同時,也宣布了哈囉出行將於2020年盈利的預期。2016年才成立的哈囉出行,是一家頗為低調的公司。其在共享單車的「百車大戰」開始時方成立,在摩拜與OfO爭鬥的兩敗俱傷後才顯露頭角。
  • 共享時代共享汽車,共享汽車也同樣遭到共享單車的遭遇
    今我們生活中也可以體驗到共享時代的便利,最早的共享單車,到如今的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汽車等,共享單車的出現的確讓我們在短途出行,尤其是上班族去公交站的路途,提高了我們的出行便利,再加上有關部門的支持和補貼造就了很多企業的萌發
  • 共享電動車企業有哪些,檸檬出行共享電動車怎麼樣?
    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一些好用靠譜的通勤交通工具,檸檬出行共享電動車,換一種出行方式,讓上班路好受一些。也把自己寶貴的時間節省出來。    如果你選擇了公交和地鐵出行,但是家和公司、公交三點之間的那最後一公裡也足夠讓人頭疼的,雖然不是很遠,但是走路總歸是不太方便,有了檸檬出行的共享電動車能讓你省時、省力的度過這最後一公裡。
  • GoFun出行緊盯汽車使用權交易萬億市場,落地一年顯成效
    相較於購車所擁有一輛車的產權,購買使用權這樣新的出行服務解決方案正在悄然興起。「共享」意味著車輛有效使用率的提升,汽車擁有權向使用權的大規模轉移,在洞悉了這一規則後,GoFun出行從去年開始就率先在行業內塑造未來汽車產業新格局,通過GoFun Connect推動車企、汽車金融、二手車企業、運營平臺的整合,賦能汽車產業鏈的快速發展。
  • 北京啟動綠色出行獎勵平臺:車停在家,日日掙錢
    新華社北京1月30日電(記者倪元錦)你是否曾想像過,在未來的某一天,春節回老家過年聚會、在外省休假遊山玩水時,你的車雖然停放在北京的家中,卻能幫你掙錢?這一天到來了。30日,「綠行者—綠色出行獎勵平臺」在北京上線,可實現「停駛數據自動記錄」「減排量自願交易」「現金獎勵在線發放」。
  • 久未見融資的哈囉出行還好嗎?
    份額被擠佔 哈囉出行已久未融資了據媒體公開報導,截止2020年6月,在共享單車下半場當中,目前的主要玩家為美團單車、青桔單車及哈囉單車。對此,哈囉出行普惠事業部(即四輪業務)負責人江濤曾對媒體介紹,哈囉出行旨在讓兼職司機和下沉消費群體也能享受網約車業務。
  • 哈囉出行榮獲上海「專精特新企業」 用科技推動共享出行行業發展
    上海本土企業榮獲「專精特新」榮譽稱號共享單車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也是綠色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隨著共享單車邁向3.0時代,如何推動治理現代化,更好地實現城市、用戶、政府多方的生態友好,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上海有一家本土網際網路企業,在城市管理有著獨到見解。
  • 共享單車行業夕陽混戰,哈囉出行掘金網約車市場
    彼時,ofo末日掙扎、摩拜賣身更名,關乎共享單車行業撐不過2018年冬天的種種描述中,哈羅單車在上海舉行了一場主旨為"以共享單車作為底層流量業務,嫁接更多城市出行業務。"的發布會。在這場發布會上哈羅單車完成"哈囉出行"的品牌升級。在嘀嗒出行、首汽約車、高德地圖等關聯平臺方的資源注入協作之下,2018年,哈囉出行以聚合打車的業務形式踏足網約車市場。
  • 優步今年將實現盈利,共享出行將告別燒錢時代?
    在國內則呈現群雄逐鹿競爭格局,不完全統計,全國大概有350家網約車平臺公司,包括阿里巴巴、騰訊以及傳統汽車廠商都將目光瞄上網約車、共享汽車,以此挑戰滴滴出行在國內一家獨大的局面。騰訊和廣汽集團共同支持的網約車平臺OnTime(如祺出行)於2019年6月在廣州推向市場,總投資總額逾10億元人民幣。
  • 共享電單車領域前景如何?哈囉出行將祭出兩大殺器
    (文/觀察者網 一鳴)11月27日,在中國兩輪出行產業高峰論壇上,專注於兩輪共享出行領域的哈囉出行曝出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它要親自下場造車了。在會上,哈囉出行執行總裁李開逐宣布,哈囉出行將切入兩輪電動車業務,推出智能兩輪「新物種」,預計哈囉電動車第一代智能化產品將於明年初與大家見面。
  • 小靈狗出行胡鋼:長短租業務在疫情期間受到衝擊,但不打算收縮
    但這個被當作車企去庫存,直接抵達用戶的前沿陣地,發展得並不一番風順:先是相似度極高的共享汽車先後暴雷,出現了一波倒閉潮;隨後在2019年底,遭遇了始料未及的黑天鵝,讓他們再次陷入了短暫的困境。日前,小靈狗董事長胡鋼接受了界面新聞記者的專訪。
  • 【已解決】聚投訴網友投訴哈囉出行:哈羅出行共享單車亂收費
    2020年02月03日 09:19,李先生發起對哈囉出行的投訴。截止發稿前,哈囉出行有效投訴974次。
  • GOFUN科技GC2.0震撼發布,書寫共享汽車科技進化論
    GOFUN科技推出的GC2.0,是一套打通了製造、銷售、出行、車後、二手車使用權交易的平臺,同時也是實現了個人、經銷商、二手車商、租賃公司、主機廠車源自主運營管理的SAAS賦能平臺,依託GOFUN科技近五年分時運營經驗,結合了智能硬體、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前沿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