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們來做一下中午的盤中點評」,還未推開愛股軒的大門,我們便聽見了廖英強標誌性的開場白。
距離廖英強離開第一財經已近半年,「談股論金主持人換人了?」這類問題漸漸失去熱度,「電視股評名人」光環褪去的廖英強現在每天要錄製三檔股市解盤節目,這些節目在愛股軒官網和蜻蜓FM上每期都能獲取十萬級點播量,僅節目跟帖就有兩三千條。
據介紹,愛股軒是由廖英強主創的投資技術培訓機構。除了自己當教育講師,他還邀請了許多熟識的投資專家來做內容分享與交流。廖英強主講的股市解盤類節目除了在愛股軒官方網站播出外,他還獨家入駐了國內最大的網際網路音頻平臺蜻蜓FM財經頻道,公開資料顯示,網絡音頻平臺蜻蜓FM擁有2億用戶,而其財經頻道目前已入駐馬紅漫、水皮等該財經意見領袖。
出色的點擊率,漂亮的收支帳單……離開第一財經半年,廖英強似乎獲得了比做主持人多得多的成功,然而在談及炒股技術的成長這個話題時,廖英強還將感激之情更多地投以主持人時光。
始於財經評論員卻成了技術專家
2008年,廖英強正式與「股民導師」這一身份結緣,在天津人民廣播電臺經濟臺,他負責主持專欄節目《股市聊聊吧》,從外匯、地產、黃金等泛財經角度解析股市,三年後,他來到第一財經頻道《談股論金》欄目,四年裡為第一財經創造了多個收視記錄。
和後來《談股論金》以技術分析為己任不同的是,在第一財經初期,《談股論金》依然延續了以往的股市時評風格。隨著對節目的了解越深,廖英強發現不少民間散戶牛人對於時事政治、泛財經話題並不在意,更想要訴說關於技術方面的觀點,而多數股民也更樂於學習一些技術方面的技巧、絕活,《談股論金》隨即進行了由評述時事轉為傳授技術的大改版,而廖英強也自此開啟了由泛財經講師轉為技術型選手的教學旅程。
「通過畫面的基礎線型,我能告訴股民通過怎樣的走勢來分析後事,我也從中了解各種技術方法,當時這個形式是行業首創,所以一推出就很受歡迎。」廖英強說,「為了做好這檔節目我看了很多書,搜集資料邊學邊教,所以電視臺把我的技術水平做了一個提高。」邊說著,廖英強指了指他辦公室的書架。
「所以現在很多股民都反而會說:真正懂技術的是英強。」
知易行難用技巧引導股民
節目改版後的收視率反饋非常理想,促成了《談股論金》進一步開創許多小欄目,如《明日搶先報》、《英強開講》、《微信連連看》等。廖英強表示,從他剛來時節目0.2%的收視率到離開前最高5.7%,除了內容,他在報紙雜誌和電臺的經歷都給予了他產生粉絲粘性的豐富經驗。
「我對自己做了各式各樣的推銷,講的過程中我也使用很多技巧,一是節奏,《談股論金》由很多七八分鐘的小欄目組成,這是行業裡比較難的一個快節奏,可以刺激觀眾繼續看下去。另一方面是了解股民心理,例如買漲不買跌的從眾心理,熊市階段的希望到失望到絕望的心理。你能讀懂股民的心,並且為他排憂解難,股民都會成為你的粉絲。」
在第一財經工作四年,廖英強認為每天兩小時的股評已經成功吸引了眾多股民,令他擁有了一批忠實粉絲。同樣的,他對自己詼諧幽默的天津話講解頗為自豪,他以郭德綱為例:「像蜻蜓FM平臺裡郭德綱的相聲點擊率最高,就是因為他通俗易懂,而且南方人對被北方人的表達覺得很親切有感染力,後來我慢慢培養了自己的一個風格,讓大家認可。」
「財經網紅 要靠點播量說話」
「鑽石底」、「嬰兒底」……當記者向廖英強提起活躍在蜻蜓fm、新浪財經等平臺的財經網紅如李大霄、馬紅漫等人,他坦言出道太遲的遺憾,但又透露出一種自豪,表現在他認為網紅並不能代表收視率高,能創造價值。
確實如此,同為主持人,回溯曾在第一財經主持的兩檔節目收視率表現來看,廖英強的《談股論金》高於其他同類欄目,以近年來他撰寫出版的書籍《股市廖聊吧》銷量來看,也比其他財經網紅的書籍暢銷得多。
作為以把接地氣的炒股知識傳授給股民為己任的創業者,「內容第一」是廖英強提及最多的一個詞。在他看來,網際網路化代表著信息渠道更加通暢,而「優質內容」則為吸引粉絲的最重要法寶,他邀請了一些股市名嘴做主講人為他所創立的愛股軒生產內容,並且還想嘗試重新製作泛財經內容,投放在有著巨大受眾流量的蜻蜓FM等網絡平臺。
「陪著大家走完一個牛市,再走完一個熊市,我不一定能說到百分之百,但是我經歷的比較多,只要我說的內容能幫助到大家一點點,我說的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就有價值。」廖英強認為,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股市或將會有一輪靚麗的表現,在當下這個股民絕望的時期,他希望股民們能挺住,而他則願意成為支撐股民的那根「拐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