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弗格酒廠接待處和酒吧中間的一面白牆上寫到:「Laphroaig, The World's No 1 Islay Malt Whisky」。
但是,得出「更好」的結論需要一些客觀衡量標準來支撐,可是不好意思,這種衡量標準根本不存在。所以,通過宣布一個威士忌比另一個威士忌更好來挑起「戰爭」是跟不明智的。我在想,這個問題如果換成「樂加維林和拉弗格,我們更喜歡哪個?」可能就讓人舒適許多。其實,今天我恰巧想探究的是,為什麼你會更喜歡一個威士忌而不是另一個,你真的找到更適合你的威士忌了嗎?為了便於比較,讓我們先把一些顯而易見的客觀情況弄清楚:· 首先,這兩種威士忌都來自蘇格蘭的艾雷島,而且是距離不過一英裡的鄰居。· 拉弗格所屬三得利,而樂加維林來自帝亞吉歐。他們都生產重泥煤煙燻風格的威士忌。· 拉弗格的旗艦款10年,而樂加維林的旗艦酒款是16年(如果要拿基礎酒款比較,必須要考慮到6年的酒齡差)。· 此外,拉弗格的其他核心酒款還有很多,比如Select、Quarter Cask、Triple Wood、PX Cask、Lore以及25年等等。· 而樂加維林的核心系列就少很多了,我們比較常見的不過是Distillers Edition(酒廠限定版)和SR系列的12年桶強限量版。· 在獨立裝瓶商的威士忌中很容易找到拉弗格,相反,樂加維林在獨立裝瓶商中比較少見。· 按照蘇格蘭的標準,他們都屬於中小型酒廠。樂加維林的產量約為250萬升/每年,拉弗格的產量稍大一些,為330萬升(島上最大的酒廠卡爾裡拉的產能為650萬升,而像格蘭威特這樣的酒廠產量可達2100萬升)。既然大家會拿這兩家酒廠出來作對比,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家酒廠在歷史上的糾葛,以及相近的地理位置和看似「相近」的泥煤風格。說到歷史淵源,就不得不說樂加維林和拉弗格間那段持續了近一個世紀的恩恩怨怨,經歷了蜜月到仇敵再回復平靜的戲劇性故事。最初是1847年拉弗格的酒廠主Donald因為生病,找來樂加維林的經理幫忙管理酒廠,後期就演變成了代理權的糾紛,兩家酒廠反目成仇,互相給對方使絆子。比如樂加維林的員工們搬石頭把拉弗格的水源堵住,導致對方停產啦;再比如在Malt Mill複製拉弗格的蒸餾器和工藝想搶佔對方的市場啦。拉弗格這邊也不好惹,幾次狀告樂加維林討代理權啦,用高價買下土地破壞樂加維林虎視眈眈的「陰謀」啦……這段花邊歷史裡Peter帶領的樂加維林好像比較「損」,但其實這都跟一款叫「白馬調和」的有關係,因為白馬的原酒裡不僅有樂加維林,還包含拉弗格,為了保證品質和產量,才出了這麼些事兒。直到1960年這場鄰裡間的恩怨才停止,雖然回不到蜜月期,但已經各自安好了。當然,大家如今關心這兩個威士忌哪個「更好」,肯定不是出於八卦完這些歷史,評論孰對孰錯。而是在幾乎相同的生產條件下,兩家酒廠的泥煤風格威士忌迥異,到底哪個更適合自己?一般來說,拉弗格的泥煤值含量約為35ppm,官方說法是這和卡爾裡拉、樂加維林是一樣的。然而,樂加維林的粉絲知道,樂加維林過去的泥煤值遠遠高於這個水平——在20世紀後半段,樂加維林產品的泥煤值通常在50ppm。將泥煤值降低到35ppm的決定是在1990年代中期做出的,因此,差不多從2010年開始(因為降低泥煤值的原酒還要經過16年的桶陳),之後每個批次的釋放都經過了悉心調配,慢慢降低泥煤值從而呈現出了今天你所喝到的樂加維林16年的樣子。可能很多樂加維林的資深粉絲都沒有注意到這個變化,但只要將今天購買的樂加維林與2000年或更早版本進行比較,就一定能發現明顯的區別。藉此多說兩句。但由於酒標設計二十年來幾乎沒有改變,這使得大家很難分辨在商店或者拍賣中發現的特定款是哪版。不過還是有細微的區別,可以通過橢圓形標籤頂部的皇家印章("by appointment to her majesty the queen")和橢圓形標籤兩側的金色文字「1816」和「Isla」進行識別。同時1999年後,主標籤底部的文字也從「白馬酒廠」,改為「Port Ellen」,皇家印章也沒有了。購買時候可以留意這些變化。說歸泥煤值,要知道ppm僅僅是影響威士忌最終風格和風味的一個因素,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想要比較直觀地理解這種說法,可以把同出一門的樂加維林和卡爾裡拉放在一起來看。比如,兩個酒廠使用的麥芽完全相同,均來自Port Ellen,燻制麥芽所用的泥煤也相同,甚至ppm值都是相同的。然而,這兩種威士忌呈現的風味幾乎沒有共同點,卡爾裡拉因作為調配原酒的需求,出產的單一麥芽酒體輕盈,只有溫柔的泥煤味道。一個差異是發酵時長:樂加維林的發酵時長是55小時,卡爾裡拉的發酵時長是80小時。另一個差異是蒸餾器的形狀和蒸餾時長:樂加維林的蒸餾器形狀比較小巧圓潤,蒸餾效率高達95%;而卡爾裡拉的蒸餾器出了名的高大平緩,蒸餾效率只有50%左右。在艾雷島威士忌中,樂加維林的蒸餾速度最慢。第一次蒸餾大約需要五個小時,第二次蒸餾則需要九個多小時,擁有「最長」的蒸餾時間。這些工藝上的差異都對原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每家酒廠的風味和質地都如此不同,以及為什麼在原料相同的情況下,一家酒廠會比另一家酒廠泥煤風格更強烈了。
要知道,我甚至沒有把對威士忌影響最大的橡木桶的因素考慮進來。
因此,出於以上的原因,各屬兩個集團的拉弗格和樂加維林所生產的泥煤威士忌是一定不同的。況且兩個酒廠所用原料都有所不同。
說到原料,要講講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因素了,就是他們燻制麥芽所使用的泥煤不同。
首先,拉弗格的大麥芽有三個來源:15%是酒廠使用的傳統方式製作的拉弗格泥煤麥芽,剩餘的85%泥煤麥芽中大多數來自Port Ellen,還有一部分來自大陸上的Crisp Maltings。
跟樂加維林一樣,拉弗格也擁有自己的泥煤田,在去艾雷島機場的路上可以看見,而且是島上唯一全部手工切泥煤的酒廠。
在我們的味覺認知裡,樂加維林和拉弗格的主要區別就在這裡:Port Ellen生產的麥芽使用的是樂加維林的泥煤,這種泥煤可以說從挖掘的位置和海拔跟拉弗格所使用的泥煤都完全不同。
我親自去艾雷島體驗過挖泥煤,工人師傅說過一個知識點,海拔較低的泥煤沼澤田在幾千年前可能低於海平面,比其他地區的泥煤更具鹹腥的海藻氣息。
通常,拉弗格10年更有朝氣和活力,通常表現出綠色的苔蘚,篝火煙燻和更甜的麥芽風格;而樂加維林16年更為精緻和優雅,顯示出更為乾燥、炙烤的煙燻味、海洋氣息,也就是碘味。
所以,直接比較樂加維林和拉弗格,如果你覺得其中一個更具海洋氣息,以及那種鹹適的藻類的底色,那就很好解釋二者之間的差異了,也就知道自己更傾向於哪種泥煤風格了。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是國外一個威士忌作家AD提出的,角度很有趣。
本意並不是得出誰比誰好的結論,恰巧是因為喜好是很主觀的一件事,可以給你一些更客觀開放的參考條件,幫助你更好的認識這兩家酒廠,以及找到自己「本命」威士忌。
回到最原始的問題,如果你硬要我回答「樂加維林和拉弗格到底哪個更好?」我只能說,離手邊最近的那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