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謝娜的一則微博視頻,引發網友熱評。
視頻裡,奶爸張杰正耐心給女兒講故事,誇張的語調、搞怪的變音,魔性的笑聲,逗得女兒咯咯直笑。
即使沒畫面,聽聲音都能感受到爸爸對女兒濃濃的愛。
自從成為父親,張杰就被網友戲稱為「寵女狂魔」:
孩子還未出生,他就把對孩子寵溺的想像寫進歌裡,一首《Precious》,滿屏的父愛。
👇
謝娜生產的那段時間,張杰推掉所有通告,專心陪伴妻子和女兒,好丈夫、好爸爸的形象滿分。
上綜藝,他還被嘉賓調侃:「怎麼當了爸變傻了,無時無刻不在掛念女兒。」
只要談到女兒,張杰就收不住話匣子。
說自己最近變黑了,是因為常帶女兒逛公園曬的;
還透露自己常製作一些歌,專門給孩子洗澡、郊遊的時候聽;
未來還準備給她們錄一整張唱片……
連謝娜都懟張杰說,很吃醋!
以前,媽媽要去上班,女兒都會依依不捨;後來,女兒「無情」地說:「媽媽,你去工作吧,有爸爸陪我就好了~」
張杰回「懟」說:這是幸福的「嫉妒」啊。
對媽媽而言,「不缺席」的丈夫是她育兒路上最大的依靠;對女兒而言,「不吝惜」陪伴的爸爸,是她成長路上最甜蜜的回憶。
《愛的藝術》中說:父親是孩子的導師之一,他指給孩子通向世界之路」。
在女兒人生的各個階段,陪伴她、保護她、教育她、引導她,成為開啟她未知世界的那個領路人,是爸爸的必修課。
5歲前,帶女兒「放飛自我」
前兩天,好友訴苦:「媽媽陪娃玩一天,抵不過爸爸陪娃10分鐘。」
比起媽媽們看書、講故事這些常規帶娃方式,孩子更喜歡爸爸們的「不按常理」出牌。
國外有個爸爸,因為帶女兒「瘋玩」火了。父女倆在一起的每一幀畫面,都搞笑而溫馨。
他們時而變成「猴子香蕉組合」
👇
時而化身「老奶奶和小孫女」
👇
「休閒的家庭婦女」✖️ 2
👇
「貴婦喝下午茶」,太放飛自我了
👇
女兒天真爛漫的笑容中,藏著父親對她的無限寵溺,這樣「自毀形象」的陪伴,也只有爸爸才能玩出精髓。
世衛組織有研究說:
「平均每天和爸爸相處兩小時的孩子,智商和情商更高。因為在家庭教育中,男性擁有的堅韌、大膽、果斷、豪爽都是母親無法替代的。」
曾經,一則「90後奶爸帶4歲女兒從東莞騎行去拉薩」的新聞,一夜刷爆全網。
這位爸爸,為了帶女兒玩遍「千山萬水」,煞費苦心。不但親自繪製地形圖,更專門為女兒定製了小拖車,帶齊了各種裝備上路。
青海湖邊看過「海」
👇
油菜花田裡看過春天
👇
皚皚雪山裡感受大自然造物的力量
👇
女兒在爸爸的牽引下,開啟了另類的「玩樂之旅」。父女倆歷時71天,跨越4000公裡,最終抵達終點站。
這一路不容易,但有爸爸的陪伴,女兒連夢都是甜的。
陪娃的過程中,比起媽媽們的小心翼翼,爸爸們更願意培養她們的冒險精神,多給孩子親身體驗的機會,激發她們的探索欲。
10歲前,教女兒一項運動
比起男生天生愛「動」,日常生活中,多數媽媽會忽視女孩的體育鍛鍊,總覺得女孩就該文靜。
未必是女孩天生不愛運動,很多時候是父母人為強化了孩子的性別差異。在鼓勵女兒參與挑戰,激活女兒「運動細胞」這些事上,爸爸們優勢明顯。
抖音上有位爸爸,因教女兒打拳「太走心」,圈了大波粉。
這位寶爸外號牛哥,為了提升6歲女兒喧喧的身體素質,他用寓教於樂的方式,給女兒當拳擊教練。
視頻中的他身材魁梧,但對著女兒,卻總用搞怪扮醜的方式,逗女兒出擊。
為了增強孩子的自信,他更「身先士卒」,主動被女兒打得落花流水。
日復一日的練習後,小小年紀的喧喧,以出拳快、準驚豔了眾人。
一期綜藝節目中,牛哥分享他的教育成果,他說:「教女兒打拳,最大的收穫,不僅是她的身體素質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她膽子變大了,抗壓性更強了。」
主持人問喧喧:「打拳苦不苦?」
喧喧認真地說:「苦啊,可我從沒放棄過。」
爸爸常帶女兒體育鍛鍊,不但能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更能在強身健體的過程中,讓女兒學會堅持。
青春期,教女兒正確和異性相處
進入青春期的女孩,最讓父母擔心的是「情感叛逆」。
如果有天,你上高中的女兒對你說:「我喜歡的一個男孩今天心情不好,他想讓我晚上陪他。」
你會怎麼做?暴跳如雷;扇耳光;把她關在房裡…
顯然,這些都不能讓女孩真正妥協。
網上看到一個爸爸的做法,溫暖而有力量。這個爸爸,把「早戀」的女兒拉到一旁,耐心地和她聊天。
爸爸問:「你很愛那個男生嗎?」
女兒說:「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覺得他們比你們更懂我。」
爸爸接著說:「對一個人有好感,是很正常的,為喜歡的人付出沒什麼錯。但爸爸也是男生,如果我是他,我是不會讓一個17歲的女孩大晚上出門的,因為這個要求不但過分,而且晚上出門很危險。」
看著爸爸溫和而又堅定的表情,女兒若有所思。
爸爸又說:「如果這個男孩的父母也安慰不了他,他需要朋友傾訴,爸爸陪你一起去,說不定我們也能成為朋友,下次他不開心可以找我。」
女兒聽了爸爸的話,父女倆還一起商定了很多異性相處時不可觸碰的「雷區」。比如幾點前一定要回家;不可以單獨喝酒;不一起去陌生的地方等等。
對青春期的女孩來說,父親的影響比母親要大,因為女孩可以從父親身上找到理想化的異性形象,學會如何與異性相處。
一個缺乏父親陪伴和引導的女孩,進入青春期後更容易從家庭之外的男性身上尋找父愛,稍有不慎,就會丟失自己。
父親高大、溫柔的形象是女孩青春期重要的保護傘。
成年後,教女兒正確的婚戀觀
對女兒來說,父愛是世上唯一不計回報的來自異性的愛,父親的形象與行為會直接影響女兒對未來伴侶的選擇。
知乎上看到一個女孩提問:爸爸看不上的男孩,能嫁嗎?
女孩小月,用親身經歷給了答案。
小月到了適婚年齡,便把男友帶著見父母。席間,男友一直自顧自地點菜,完全忽視小月不吃辣的習慣;更滔滔不絕地分享自己取得的工作業績,對小月的工作指手畫腳……
這頓飯,成了男友的個人專場秀,半點沒小月說話的份。
小月的父母為了女兒的面子,忍著把這頓飯吃了。回到家,父親語重心長地說:「你到底喜歡他什麼?」
小月說:「他工作出色,有時對我也挺好,而且我確實也到了結婚年齡。」
父親說:「一個人工作業績再優秀,也掩蓋不了性格上的缺陷。談了一年多,都不知道女友吃飯口味,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男人,怎麼能指望他給你幸福?結婚不是湊活,別勉強自己。」
聽完父親的話,回憶起日常生活中,父親為母親付出的點滴,再想到男友的獨斷專行,小月決定給自己一個「結婚觀察期」。
小月和男友最終分手的導火索,是一頓飯。
那天上午,小月和男友說起她肚子不舒服,可到了餐廳,男友依然全點了自己喜歡的辣菜。
小月一口沒吃,看著男友吃得津津有味,最後平靜地提出了分手。
小月說:「爸爸說的對,如果戀愛時我都處處遷就,那婚姻只會把剩下的耐心消磨殆盡。」
有時候「老人言」也是「肺腑箴言」。
電影《剩者為王》裡,關於女兒的婚姻,老父親有段催淚的臺詞:
她不應該為父母親結婚,她不應該在外面聽什麼瘋言瘋語聽多了,就想著要結婚,她應該想著要跟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去結婚,昂首挺胸的,要特別硬氣的,憧憬的,好像贏了一樣,有一天就突然帶著男方出現在我面前,指著他跟我說,爸你看,我找到了,就是這個人,我非他不嫁。
父親的言行,是女兒未來幸福的指路明燈。
別輕易讓女兒「缺課」,畢竟成為父女,就只是這輩子的事。
願天下的父親,都能努力讓女兒感受到這幾種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