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的紅學研究很有意思,比如有人提出為什麼黛玉進賈府的時候賈政和賈赦都沒有見黛玉,這其中一定有原因,於是分析當年此二人與賈敏之間可能有過過結,試圖挖掘出更多的秘密來。還有人質疑什麼賈家要讓賈敏遠嫁給林如海,於是出現了更多的陰謀論,似乎是賈家內部鬥爭的結果。還有人深入研究為什么元春會被提升為貴妃,皇帝為何有此一舉,認為這中間肯定出了一些人們想不到的大事。還有人研究為什麼寶釵在第三十回的時候會發脾氣,應該是因為她候選之事出了問題……總之真是研究什麼的人都有,從嚴格的意義來講這些都不屬於紅學研究,而應該是胡思亂想,或者更乾脆地說這是吃飽了撐的。
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本身就是虛構的故事,幾乎所有內容是敷衍出來的,雖然是在影射一段重要的歷史,然而也是用了所謂的假語村言,所以所有的故事都是東拼西湊出來的,有很多情節就是為了過渡一下,或者就是為了把故事講得圓滿一些,讓大家覺得似乎是合理的,實際上都是為了可讀性,所以不能真的把這本書方方面面都當成真實發生的歷史來研究,除非你真的閒得沒事或者乾脆想譁眾取寵,不然的話沒必要幹這樣無聊的事。
實際上作者這樣的處理方式有點象戲曲中的過場戲。我對戲曲並不太懂,但也可以道聽途說一些,比如侯寶林的相聲裡就提到過一個戲曲方面的事,他說戲臺上吃飯自然都是假的,一個大官對另一個大官用戲曲的腔調說:「酒宴擺下,請!」然後二位帶著鬍子的人都舉起一個空的木頭酒杯,對對方說:「請!」之後做一飲而進狀,隨後一個對另一個說:「告辭了!」這樣就把一頓豪宴表現了出來,雖然二位什麼也沒有吃,雖然只喝了一杯什麼都沒有的酒。這就是表現手法,總不能為了真實讓二位去掉鬍子,在臺上真的大吃酒肉,這就不叫藝術。這叫點到為止,畢竟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劉寶瑞也說過類似的相聲段子,他說舞臺上很多都是假的,不能太較真,比如一位將軍打扮的來一句:「來呀,兵發雲南去也!」於是幾個人在舞臺之上轉了一圈,響起了一段伴奏,幾個人代表著千軍萬馬,畢竟不能真的往舞臺上放幾千人上萬人。隨後幾個人停住,將軍問:「大隊為何不前」回答說:「已到雲南!」然而不能讓演員為了體現真實性,就真的下臺去雲南,觀眾也跟著去看戲,這是不現實的。所以這都是不同藝術的表現手法,我們不能對此太過認真,過場戲就是過場戲,象徵性地展示一下就可以了。
相比之下,《紅樓夢》有自己的表現手法,很多情節都是為了一個主要的情節進行的鋪墊,同樣是過場戲。在早本的《紅樓夢》中沒有黛玉進賈府,黛玉一開始就住在賈府裡,因為父母雙亡,後來為了讓故事講得更生動,於是讓加入了黛玉進賈府的過程,這中間有的故事是沒有必要的,比如賈政和賈赦見黛玉,不但費筆墨,也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於是乾脆找個藉口不寫了,如果你非要在這上面認真,雞蛋裡挑出骨頭來,那實在是蠢到了極點。其他很多情節都是這樣。比如元春不升為貴妃,就不能描寫省親的大場面,所以找了這樣一個藉口而已。再比如如果不給寶釵找些藉口,她住進賈家就不太合理,所以候選算是勉強的一個,可寫著寫著,作者都想不起來了,可居然有人對此這麼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