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中國,通過一幅圖、一段文字、一段情景模擬等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風採,講述獨特的中國故事。「遇見中國」數字科技藝術特展通過創新數位化開發與傳播和表現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數位化呈現,有效推動了中國文化和科技產品「走出去」。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創新傳播方式已經成為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走出去」的必然,也成了中華文化煥發生機的有效手段,藉助先進科技手段,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提升國家軟實力。
2018年以來,「遇見中國」數字科技藝術特展先後在蒙古、英國、愛爾蘭、尚比亞鄧多成功舉行,收穫巨大,好評如潮。
借力科技手段,中華文化重煥生機
中華文明具有悠久燦爛的歷史,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不僅留下了詩經、楚辭、唐詩、宋詞,還留下了陶瓷、武術、國畫、書法等藝術。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應該如何傳承好祖先留下來的文化藝術,收穫更多年輕人關注的目光,成為可以觀賞、體驗和互動的展覽,讓文明之光依舊熠熠發光,讓中華文明崇煥生機?
藉助於科技手段,無需實物,即可感受「花鳥蟲魚,一雙巧手塑乾坤」的陶瓷製作成就感;不用穿越時空,便可體驗《元宵行樂圖》中古代元宵節的喜樂趣味;不用跋山涉水,也可領略大美中國的壯麗山河;無需時間等待,便可感知「冬去春來,花開花落」的二十四節氣……
流光溢彩瓷器繪
虛擬陶瓷製作
事實上,「遇見中國」數字媒體藝術特展從萌生想法到吸粉無數,這是製作團隊多年的不懈付出與在細節上精益求精的結果。面對特展設計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如何用數字科技手段將瓷器等進行創新呈現,製作團隊經過多番調研和論證,最終決定用人工智慧、動作捕捉、投影技術,將傳統瓷器以數字創意的形式呈現給全球觀眾。
展項除精選了一批傳統的瓷器實物展出外,還以中國瓷器中極具代表性的天球瓶、紋罐、梅瓶三種瓶體形態為基礎原型,進行數位化創意設計,參觀者可以在iPad上根據個人的喜好,在原本只是白模坯胎上,選擇喜歡的顏色,繪畫不同的五彩繽紛的圖案,創作出符合參觀者自己喜好的個性化瓷器藝術。
全息武術
目前,「遇見中國」數字科技藝術特展製作團隊已形成以人工智慧、大數據、創意數據編碼、3Dmapping、VR、AR、動作捕捉、體感交互、紅外感應等前沿科技為代表的數字科技平臺,建立了以中國瓷器、剪紙、武術、皮影戲、二十四節氣、十二生肖、中國服裝、書畫、樂器、風景等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內容素材庫。
創新傳播方式,「遇見中國」特展收穫好評
以全新的方式傳播中國文化,「遇見中國」數字媒體藝術特展收穫了海外觀眾的好評。
2018年,「遇見中國「數字科技藝術特展首次亮相蒙古,隨後先後於2019年、2020年受邀赴英國、愛爾蘭以及尚比亞、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成功舉行,平均展出時間為3天,累計參觀人數近萬人,成為當地熱門打卡地。很多觀眾評價:「原來中國文化如此有趣」,「這次的數字媒體藝術展非常特別,具體結合了中國特色」,甚至有觀眾稱其為「來自東方的黑魔法」。
特展也受到多國大使和政府領導的廣泛稱讚,我國駐英國總領事張美芳女士表示,「遇見中國是中國文化對外輸出不可多得的優質窗口」。我國駐愛爾蘭原大使嶽曉勇表示:「希望通過遇見中國這個品牌,用科技實現中國文明創新式延續,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文化和海派藝術,進一步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促進文化傳播。」尚比亞旅遊與藝術部部長羅納德·奇託特拉表示:「感謝中國將數字科技藝術帶到尚比亞,很高興看到中贊兩國的文化藝術領域合作邁到新高度,希望尚比亞藝術家們珍惜此次學習機會,提高技藝。」
圖為羅納德·奇託特拉和我國駐尚比亞大使李傑共同參觀特展
「遇見中國」數字科技藝術特展還於2018年被文化和旅遊部評選為國家重點文化出口項目、2019年被中宣部評選為國家重點文化出口項目。
中國剪紙及海派剪紙
目前,特展仍在不斷進行新展項創作開發,除了以中華優秀文化為創作靈感和素材,還根據不同國家和地方的文化特色、民俗風情進行定製化開發製作,打造具有特色的文旅目的地和打卡地,促進文旅消費,有效實現文化與科技、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發展,讓中華文化煥發生命力。
預計未來,特展項目將繼續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創作源泉,開展內容數位化創作和開發,讓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活」起來,讓海外民眾更生動形象、更直觀、更具趣味性地領略中國在歷史傳承、人文變化以及技術實力等多方面的發展,促進中外民眾友好,推動各領域的深入發展交流。
(圖片及視頻由文化和旅遊部科教司提供)
責編:杜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