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電影】《奪冠》:女排精神的繼承和創新

2021-02-28 李爽有聊

假期約某零零後看電影《奪冠》,他說:你認為這還能感動我們零零後嗎?

我頓時感到代溝之深。

而我和我媽媽一起看了之後,都說拍得好,一直看完女排彩蛋、聽完王菲、那英和易烊千璽的歌,才緩緩離開電影院。回家路上,還聊起當年女排的盛況以及郎平、郎平的女兒。

影片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展現陳忠和教練作為女排主教練的豐功偉績,不管是片名《中國女排》還是《奪冠》,都應該展現中國女排在陳忠和教練的帶領下,再次站在冠軍領獎臺上的坎坷。

相比較主教練,影片將更多篇幅講述陳忠和和郎平的友誼,場上「和平大戰」,場下「平和咖啡」。只有相知鼓勵,沒有擠壓排斥。

80年代,陳忠和陪郎平練球。

奧運會大賽,尊重對手。而尊重對手的最佳表現就是竭儘自己的全力打球。

競聘教練,陳忠和支持郎平。

奧運會國歌奏響,陳忠和通過郎平的電話一起聽國歌。

(很期待彩蛋裡出現郎平說「我們的目標是升國旗奏國歌」)

基本上,陳忠和的形象是作為郎平的配角展現的。

不管是彭昱暢還是黃渤,都在努力地詮釋自己理解的陳忠和。

可是,別忘了,陳忠和是做了20多年陪練後做的主教練,這樣一個特定身份決定了陳忠和身上很多複雜的特質,有體育精神,有職業挑戰,有人性熱血。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兩位演員喜劇感太強,總容易出戲,幽默有餘,熱血不夠。

電影不是紀錄片,要展現矛盾才能有看點。

既要有集體形象也要有個體成長才能引發觀眾更多共鳴。

個人成長變化,集中表現在郎平、陳忠和、朱婷身上,他們不僅詮釋了不同時代的女排精神、體育精神,也表現出了個人價值。

青年郎平說:只有進國家隊才能打世界盃。

所以不能摸球訓練的她每天晚上偷偷訓練。

老女排眼中的女排精神的核心詞語是拼博。

升高的網,身上的刺,直不起的腰,牆上的斑駁……

1981年,中國女排首次獲得世界盃冠軍。

比賽結束第二天,時任全國婦聯主席鄧穎超提出號召:各行各業人民群眾都要學習這個女排精神。概括地說,女排精神就是:頑強拼搏,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為國爭光。

影片也展現了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群眾對勝利的渴望,是時代的呼聲。

所以,奪冠當晚,人民上街慶祝,舉著國旗。

這一點後來的主教練陳忠和也堅持觀點。

多年後,鳥槍換炮的國家隊裡,陳忠和高歌一曲《愛拼才會贏》就是重新唱響女排的拼搏精神。

他在漳州女排訓練館裡對隊員說:你們什麼都有了,就是缺點這個。

就是缺少敢於拼搏的精神。

從這一點來說,陳忠和完美繼承並發揚了女排精神,也取得了輝煌成就。

而創新女排精神卻是在郎平擔任主教練之後。與時俱進。

郎平提出的三大改革計劃得到體育總局的全力支持。

這三大計劃是科學的,是人性的。

郎平說:我不僅培養優秀的運動員,也要培養優秀的人。

郎平給隊員很大的自主選擇權。

而90後也的確不負眾望,有人高調退出國家隊,因為人生不是只有打排球一條路。

朱婷,就是在郎平指導下不斷破繭成蝶的90後。

最明顯的對比就是回答郎平的問題:你為什麼打球?

「為我爸媽。」

「那你永遠也打不出來。」

「成為你!」

「你永遠成不了我。」

一如當年的郎平,她當年的的摸高目標是美國的海曼:三米三二。

而海曼卻對郎平說:你們有團隊精神。

郎平摸高沒有超過海曼,卻取得了超過海曼的成就。

郎平沒有成為海曼。

郎平成為最好的郎平。

裡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在小組賽中以最後一名出線。

郎平給朱婷發了一條簡訊:

「朱婷,我的徒弟遍布世界各地,你我能成為師徒是一件很幸運的事。如今大戰當前,我相信你,你也要相信自己,站在球場上的你就是最好的,你的目標不是我,而是做你自己。」

這時候的朱婷可以大聲而自信地回答郎導的問題:

「成為自己。」

裡約奧運會奪冠後,郎平詮釋了「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

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

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

人生不是一定會贏,而是要努力去贏。」

這樣的「女排精神」,不只適用於賽場,更是一種努力生活的態度。

享受你所熱愛的,並堅持下去。

對於女排精神的繼承、發揚、創新,正是本片所要展示的內核。

從這個角度講,陳忠和教練戲份被刪的遺憾,少了那麼一丟丟。

去看吧,不管你是幾零後。

相關焦點

  • 想要看懂電影《奪冠》和陳可辛的「女排精神」,先要弄懂這些事
    從電影的層面來說,它用鞏俐飾演的郎平與黃渤飾演的(陪練)教練之間,亦師亦敵亦友的人物關係為主線,串聯起三場頗具象徵意義的重要比賽和老中青三代女排姑娘,旨在將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女排精神」的發展與傳承,進行具象化、藝術化和情感化的展現和表達。
  • 德意電器 ×《奪冠》:致敬女排精神
    是的,電影《奪冠》與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一樣,刷屏了!無數觀眾在網絡上分享了自己的觀影感受。自上映以來,《奪冠》憑藉有口皆碑的品質徵服了每一個年齡段的觀眾。截至目前,電影票房已破7億,並且口碑、熱度還在持續增長。據悉,《奪冠》官方合作夥伴一一德意電器,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送電影票活動,為票房與中國女排賦能助力。
  • 《奪冠》今日首映,「女排精神」再次燃起!
    9月25日電影《奪冠》上映,在官方發布的最新的終極預告中,黃渤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臺詞,更是讓鞏俐都當場飆淚……「那時候我們打球,那真是,什麼都沒有,但我們心裏面有這個,這個東西是什麼?就是女排精神!」講述的是中國女排三十餘年的風雨徵程,以及幾代排球女將的熱血與青春。而體育題材的電影本身就不好拍。一是因為題材的本身,故事素材和觀眾基礎都有限,不過《奪冠》並沒有這個問題,畢竟中國女排的故事幾乎在中國是家喻戶曉。
  • 《奪冠》上映了,女排精神引人深思
    好在《奪冠》並沒有辜負觀眾的期待,上映三天以來,票房「奪冠」,在電影評分平臺也獲得不錯的口碑。大部分國人對中國女排與女排精神並不陌生,在當下的中國,我們又該如何闡釋女排精神?《奪冠》給出了答案。《奪冠》以三個歷史階段反映了中國女排四十年來的發展:1981年第三屆女排世界盃、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
  • 《奪冠》熱映,女排姑娘本色出演,感受女排精神的力量
    那麼,今天小編重點要說的這部電影呢就是《奪冠》,《奪冠》是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排國家隊領銜主演的劇情片,劃重點,所有的運動員角色都由排球專業運動員或高水平的學生運動員飾演。
  • 女排精神的記錄者《奪冠》:為什麼只有中國女排值得被電影記錄?
    這是一部沒有流量明星,沒有摳圖,沒有錐子臉,網紅臉的電影。這是一部沒有情情愛愛,卿卿我我,纏綿悱惻的電影。這是一部全是大長腿卻不覺性感的電影。但是我覺得它值得票價,值得我在電影院坐兩個半小時。甚至電影結束,我在那不願離開,不想讓內心的感動消失。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全是講女性,但是卻全是講實力,精神。
  • 《奪冠》致敬女排精神 德意電器為票房與中國女排賦能助力
    是的,電影《奪冠》與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一樣,刷屏了!無數觀眾在網絡上分享了自己的觀影感受。自上映以來,《奪冠》憑藉有口皆碑的品質徵服了每一個年齡段的觀眾。截至目前,電影票房已破7億,並且口碑、熱度還在持續增長。據悉,《奪冠》官方合作夥伴一一德意電器,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送電影票活動,為票房與中國女排賦能助力。
  • 電影《奪冠》上映 女排精神就是這麼「燃」
    此次,《奪冠》受到高度關注,一方面是「中國女排」這個標籤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國民性」,是很多中國人在時代變遷中保留下來的一份情懷;另一方面《奪冠》對角色和場景超高的還原度,讓觀眾感受到製作團隊滿滿的誠意。
  • 女排電影《奪冠》定檔 9月30日上映
    8月17日,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的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發布再定檔海報,宣布於9月30日全國公映。因疫情原因,原定於大年初一上映的《奪冠》於公映前夕宣布撤檔。
  • ...女排》更名為《奪冠》《寄生蟲》獲第56屆韓國電影大鐘獎11項提名
    陳可辛執導《中國女排》更名為《奪冠》,1月18日零點開啟春節檔預售1月17日晚,電影《中國女排》宣布更名為《奪冠》,並將於1月18日零點開啟春節檔預售。此前該片曾因片名和題材引發爭議。《奪冠》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等人主演,講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女排決賽中,中國隊對陣美國隊,影片從賽場上教練陳忠和的視角回憶了中國女排三十餘年的沉浮圖景。影片將於2020年大年初一上映。
  • 電影《奪冠》太大膽,直面郎平至暗時刻,女排精神還在
    毫無疑問,目前最火的電影莫過於《奪冠》,由鞏俐和黃渤主演的這部電影,開啟了國產體育類電影的先河,我們對體育類電影其實並不是那麼太過於看好,但《奪冠》的確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東西一樣。就如片中的主角郎平一樣:會給女排帶來新的東西。這部電影到現在票房成績最佳,也算是在打響了國慶電影檔的第一炮。
  • 《奪冠》這部電影「搶檔上映」,女排精神敢當先
    可體育電影不同於其他電影題材,它的拍攝難度非常高,特別是排球這類集體競技需要刻畫出不同的群像才能讓觀眾產生共鳴。再看電影《奪冠》,它不僅是要呈現給觀眾一套女排群像,它需要把上世紀80年代至今的幾代女排群體都呈現出來。
  • 文娛早報|陳可辛執導《中國女排》更名為《奪冠》《寄生蟲》獲第56...
    陳可辛執導《中國女排》更名為《奪冠》,1月18日零點開啟春節檔預售1月17日晚,電影《中國女排》宣布更名為《奪冠》,並將於1月18日零點開啟春節檔預售。此前該片曾因片名和題材引發爭議。《奪冠》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等人主演,講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女排決賽中,中國隊對陣美國隊,影片從賽場上教練陳忠和的視角回憶了中國女排三十餘年的沉浮圖景。影片將於2020年大年初一上映。
  • 《奪冠》演繹女排精神:一次心靈與精神的對話
    受疫情影響,原定檔於2020「春節檔」的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重新定檔「國慶檔」,並於9月25日「搶跑」,成功搶佔「國慶檔」先機。受益於節前心理氣氛及競爭較少等因素,預計節前幾日,《奪冠》票房將取得不錯成績,在國慶長假期間,其先入為主的優勢及正能量等特點,有望獲得預期的票房。電影票房的支撐,除了市場和外部等有利因素之外,最主要還是影片本身的質量要過關。先從導演和演員陣容來分析。
  • 《奪冠》:女排是女排,電影是電影,不能一概而論
    我感覺這些人不是在誇這兩部電影,而是在變相的嘲笑中國電影,嘲笑我們的電影一窮二白,然後只要是個人隨便怎麼瞎拍就能成為某一類型最好的國產電影。我們看《八佰》時,不應該把它當作歷史片來看,不然就會發現它怎麼也對不住那段歷史。
  • 電影《奪冠》——中國女排的時代精神
    雖然我們都知道,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故事」至關重要,但很多時候我們評價一部電影,需要更深一步,去看它的劇作結構,去看它的視聽語言,去感受它內在的獨特韻味和帶給觀眾那獨特的不一樣的感受。畢竟遠電影不僅僅是「故事」。今天這篇《奪冠》影評,從劇作和視聽層面,為大家詳解,為什麼《奪冠》是可以對標大衛·芬奇《社交網絡》的「華語年度佳作」?!我作為一個不易被煽情的老練觀眾,走出電影院時,竟已淚光閃爍。
  • 電影《奪冠》重新定檔!9月30日女排精神王者歸來
    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的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於8月17日發布再定檔海報,宣布於2020年9月30日全國公映。此前,因疫情原因,原定於春節檔上映的《奪冠》於公映前夕宣布撤檔,如今王者歸來,熱血再戰,女排精神終於將在大銀幕上再次感動你我。
  • 《奪冠》上演,女排精神激發復興動力
    《奪冠》在淘票票等各大軟體上排名「NO.1」,除了電影藝術本身獨特呈現產生的獨特價值,聲、光、電特殊運用產生的特別魅力,以及名導、名演的票房號召力,就在於電影展現了動人心扉的女排故事和這些姑娘艱辛的成長曆程。無論是熟悉那一段歷史的人,或者未曾經歷過中國三大球唯一衝冠激動人心時刻的年輕人,都能從影片的娓娓敘述中產生共鳴。
  • 《奪冠》口碑呈現兩極化,56.17%網友認為比《花木蘭》好看
    網友一:實話實說,「信條」反正我是真看不懂,「奪冠」看了非常感動,好看!電影放映中幾度落淚,我們這代人是伴隨著「女排精神」成長的。網友二:電影一出,一小撮人說「片子拍得不好」,請問哪個情節不好呢? 我看片花不好,電影沒看過。
  • 電影《奪冠》重現女排精神,團隊力量足以抵擋千軍萬馬
    郎平的人格魅力、女排的團隊精神以及賽場上面對對手的毫不退縮,共同構成了這部電影一幕又幕的感人場景。於我而言,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像是在陰霾時鼓舞每個人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女排的奪冠之路亦如人生之路,過程雖多有波折,但只要心中存有希望,前路便不會黯淡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