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約某零零後看電影《奪冠》,他說:你認為這還能感動我們零零後嗎?
我頓時感到代溝之深。
而我和我媽媽一起看了之後,都說拍得好,一直看完女排彩蛋、聽完王菲、那英和易烊千璽的歌,才緩緩離開電影院。回家路上,還聊起當年女排的盛況以及郎平、郎平的女兒。
影片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展現陳忠和教練作為女排主教練的豐功偉績,不管是片名《中國女排》還是《奪冠》,都應該展現中國女排在陳忠和教練的帶領下,再次站在冠軍領獎臺上的坎坷。
相比較主教練,影片將更多篇幅講述陳忠和和郎平的友誼,場上「和平大戰」,場下「平和咖啡」。只有相知鼓勵,沒有擠壓排斥。
80年代,陳忠和陪郎平練球。
奧運會大賽,尊重對手。而尊重對手的最佳表現就是竭儘自己的全力打球。
競聘教練,陳忠和支持郎平。
奧運會國歌奏響,陳忠和通過郎平的電話一起聽國歌。
(很期待彩蛋裡出現郎平說「我們的目標是升國旗奏國歌」)
基本上,陳忠和的形象是作為郎平的配角展現的。
不管是彭昱暢還是黃渤,都在努力地詮釋自己理解的陳忠和。
可是,別忘了,陳忠和是做了20多年陪練後做的主教練,這樣一個特定身份決定了陳忠和身上很多複雜的特質,有體育精神,有職業挑戰,有人性熱血。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兩位演員喜劇感太強,總容易出戲,幽默有餘,熱血不夠。
電影不是紀錄片,要展現矛盾才能有看點。
既要有集體形象也要有個體成長才能引發觀眾更多共鳴。
個人成長變化,集中表現在郎平、陳忠和、朱婷身上,他們不僅詮釋了不同時代的女排精神、體育精神,也表現出了個人價值。
青年郎平說:只有進國家隊才能打世界盃。
所以不能摸球訓練的她每天晚上偷偷訓練。
老女排眼中的女排精神的核心詞語是拼博。
升高的網,身上的刺,直不起的腰,牆上的斑駁……
1981年,中國女排首次獲得世界盃冠軍。
比賽結束第二天,時任全國婦聯主席鄧穎超提出號召:各行各業人民群眾都要學習這個女排精神。概括地說,女排精神就是:頑強拼搏,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為國爭光。
影片也展現了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群眾對勝利的渴望,是時代的呼聲。
所以,奪冠當晚,人民上街慶祝,舉著國旗。
這一點後來的主教練陳忠和也堅持觀點。
多年後,鳥槍換炮的國家隊裡,陳忠和高歌一曲《愛拼才會贏》就是重新唱響女排的拼搏精神。
他在漳州女排訓練館裡對隊員說:你們什麼都有了,就是缺點這個。
就是缺少敢於拼搏的精神。
從這一點來說,陳忠和完美繼承並發揚了女排精神,也取得了輝煌成就。
而創新女排精神卻是在郎平擔任主教練之後。與時俱進。
郎平提出的三大改革計劃得到體育總局的全力支持。
這三大計劃是科學的,是人性的。
郎平說:我不僅培養優秀的運動員,也要培養優秀的人。
郎平給隊員很大的自主選擇權。
而90後也的確不負眾望,有人高調退出國家隊,因為人生不是只有打排球一條路。
朱婷,就是在郎平指導下不斷破繭成蝶的90後。
最明顯的對比就是回答郎平的問題:你為什麼打球?
「為我爸媽。」
「那你永遠也打不出來。」
「成為你!」
「你永遠成不了我。」
一如當年的郎平,她當年的的摸高目標是美國的海曼:三米三二。
而海曼卻對郎平說:你們有團隊精神。
郎平摸高沒有超過海曼,卻取得了超過海曼的成就。
郎平沒有成為海曼。
郎平成為最好的郎平。
裡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在小組賽中以最後一名出線。
郎平給朱婷發了一條簡訊:
「朱婷,我的徒弟遍布世界各地,你我能成為師徒是一件很幸運的事。如今大戰當前,我相信你,你也要相信自己,站在球場上的你就是最好的,你的目標不是我,而是做你自己。」
這時候的朱婷可以大聲而自信地回答郎導的問題:
「成為自己。」
裡約奧運會奪冠後,郎平詮釋了「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
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
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
人生不是一定會贏,而是要努力去贏。」
這樣的「女排精神」,不只適用於賽場,更是一種努力生活的態度。
享受你所熱愛的,並堅持下去。
對於女排精神的繼承、發揚、創新,正是本片所要展示的內核。
從這個角度講,陳忠和教練戲份被刪的遺憾,少了那麼一丟丟。
去看吧,不管你是幾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