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Mirror影視研究組
湖南衛視還是一如既往的勇敢,也一直秉承著創新的初心。但暑期檔的《幻樂之城》,似乎有些用力過猛,前期通過王菲來進行的「神化」宣發直接引燃了觀眾的期待,這也就導致了節目播出後很難沒有落差,收視不及花絮,播出一期收穫的評價也褒貶不一。
有人誇湖南衛視敢為人先,率先推出「中國電視新物種」,但也有人認為這檔節目有些言不由衷,有些過度消費明星人物了,使得整個節目給人一種「有王菲「尬」,沒有王菲仍尬」。
《幻樂之城》的節目定位是「電影+現場+音樂」的創演秀節目。這一不曾有過的新型綜藝和音樂秀的結合體,與從未「落地」綜藝的王菲一起,為這檔節目點綴著「仙氣」和「創意」。儘管首期秀的王菲直言「因為輕鬆」,所以參加,但對於這檔節目而言,不管是創新之處還是技術擔當,都不輕鬆。
從上周五播出的第一期來看,節目可謂發揮了湖南衛視響亮的標籤,請到的都是明星大牌,除了神一樣存在的王菲,還有人氣偶像黃渤、黃曉明、易烊千璽坐鎮,以及實力派的任素汐等等。再看後幾期的宣傳,陣容之勢依舊不減,這也就不免讓人深思,綜藝節目似乎重回大打「咖位牌」的嶄新時代,陣容再次成為衛視比拼的新勢力。
綜藝節目重走靠明星陣容撐起的道路,是電視綜藝較量網絡綜藝的不甘示弱,也是湖南衛視作為臺綜平臺的一次有力掙扎。在如今爆款綜藝相繼發力的綜藝市場,電視綜藝想要坐穩江山,的確需要大膽創新。
然而創新必有風險,音樂綜藝如果拋離了音樂本身,很難持續發展下去。此外,綜藝元素與明星陣容的平衡也值得認真思考,看膩了形形色色的「大咖」秀,觀眾或許更青睞節目的品味與實質。
電視節目也好,綜藝節目也罷,通過明星陣容吸引觀眾的宣發策略早已有之,但《幻樂之城》幾乎將這一吸睛的要害策略發揮得更加得當,從早期的「王菲」擔當宣發,到近幾期的宣傳,都可謂「陣容」強勁。
節目播出早期就將「王菲」作為助推對象,不管是海報設計還是前期宣傳,幾乎都亮出了「王菲」的招牌。但從節目播出的第一期內容來看,擔任體驗官的王菲恐怕也只是發揮了「開場」秀,一曲經典再現彌合了早期宣發陣勢,但之後也只有「尬聊」既視感的體驗官存在。
「神化」助推帶動的《幻樂之城》在宣發上有些用勁過猛,以明星陣容撐起來的「架勢」,不免讓人深思,或許這是一檔屬於明星的陣容秀,亦或許,所謂的「幻」只是觀眾對於音樂創意的幻想,「城」才是節目為明星打造的城。
「神化」宣推的確有助於節目造勢,尤其是對於一個看似與「綜藝」毫不沾邊的音樂藝人,畢竟明星對立著粉絲,有粉絲就有人買單。節目以明星為助推對象而拋棄本身的內容定位,不失為一場華麗的冒險,有「神」就有人膜拜接招,而觀眾就是為這一「神」打分的終極考核。
對於一檔為藝人「量身打造」的綜藝節目,製作方的初心恐怕就已寄於了「爆款」想像,很顯然,湖南衛視的前期宣發也幾乎做到了。但節目播出一期,評分不及綜二代《中餐廳》。而後期如何繼續,是在節目上發力還是一如既往的請遍「各路明星大咖」,不得而知。
綜藝節目的確無法完全靠素人撐起一檔節目,但也不能演繹為一檔只有明星的集體表演。在一場重金「燻制」的明星陣容「高湯」中,將明星的投入橫在整個節目內容製作之上,是否值當,亦或拉低整體的製作水準,偏離節目所要打造的品質初衷,就不得不引人深思。
在綜藝節目扎堆的當下,電視綜藝與網絡綜藝競相發力,力求攫取可能的觀眾群體。然而節目前期吸引到的觀眾群體也只是短暫的膜拜接招,如何留住觀眾群體,如何持續發展,才是節目需要思考的地方,節目的終極價值決定受眾群體的最終存在。
音樂綜藝一直是電視及網絡平臺的常青樹,一年四季幾乎都有可供挑選的下飯時蔬。不管是年初的《偶像練習生》還是最近的《中國新說唱》,音樂綜藝發展悠久也越來越成為常勝將軍,被各大衛視及平臺爭相角逐。
然而音樂綜藝在發展過程中也越來越呈現「輕音樂」「重綜藝」的趨勢。節目製作方為了吸引流量,更是花式放大招。從群體競演,到團隊表演,再到「演」唱類的表演模式,音樂綜藝成為一個既要「唱功」還要演技的新型派別。
被稱作「勇敢者遊戲」的《幻樂之城》不管是在創意還是陣容上,都下了大力氣,節目將「體驗官」作為新型角色,將名氣演員作為創演選手,但演員品音樂是大膽的嘗試卻不是音樂的專業性所在,最終呈現的效果恐怕很難及預期。
體驗官角色在國內綜藝並非首次出現,湖南衛視去年推出的科技秀節目《我是未來》,就是通過每期邀請兩位全球頂級科學家來到節目現場,由主持人帶領4位未來體驗官,通過三輪卡牌對決,體驗兩位科學家的酷炫科技成果。
但科技秀與音樂秀難以比擬,體驗官的角色創意也值得深思。「神」化後的王菲擔任體驗官角色顯得不是剛好而是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或許這也是節目「創新」所在,但創意需要落到實處,既不做評委也不做嘉賓的「角色設定」只會讓人一頭霧水。
明星過度「神」化與「榮耀」助陣,對於一檔節目而言是畫龍點睛之作還是畫蛇添足之嫌,我們暫時不得而知,但作為創新存在的《幻樂之城》,在後續的發展中或許可以給我們答案。
看膩了滿屏的「PK」「競演」「唱將」,音樂綜藝在發展過程中也漸漸轉變發展模式。從早期的素人競賽大比拼,到後來的實力唱將競選導師制,再到如今的創意唱演秀,音樂綜藝越來越綜藝,也越來越「秀」。
《幻樂之城》想要用電影的形式承載音樂,用話劇的形式再現表演,然後錄製完成一個8分鐘的「唱片」,儘管採取的形式不是「競技」類型,但作為一檔音樂創演秀,其挑戰是「隱形的」,相比於其他競演類的音樂綜藝,其挑戰性或許更強。
每個唱演人8分鐘的舞臺表演,最終形成「電影+現實+音樂」的紀實MV,看上去像是一個經過剪輯的精美MV,但每個唱演人在表演過程中不間斷、不重錄,沒有任何後期剪輯的高要求、高標準,已經使這一唱演難上加難。
每一部「幻樂之作」都是一次現場直播秀,即使有瑕疵,也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所以它就像是一部音樂紀實短片。但紀實的唱演對於音樂綜藝而言,既是對音樂品質的要求,也是對綜藝秀的考驗。
一部優秀的紀實作品需要看到紀實的過程,《幻樂之城》的確做到了,但在錄製過程中的場景切換、畫面對接也會出現不理想的情況,節目組想要呈現「一鏡到底」的拍攝播出形式,這是對技術的考驗,也是對「演員」的挑戰。
其次,作為一檔以音樂為主題的綜藝節目,不管是「創演」還是「競演」亦或是「表演」,節目最終恐怕無法拋棄音樂本質談創意。當節目最終的呈現樣式在音樂的專業性上難以突破,也沒有將瞬時表演這樣話劇性的優勢完全體現出來時,於是原本注入了純種DNA的《幻樂之城》出場卻有些「半人半獸」。
音樂節目重在音樂本身,或許《幻樂之城》對於節目的定位仍有待考量,亦或許這本就是一場屬於「明星」的華麗真人秀,對於在高端音樂品質的追求和突破上已經成為不切實際的奢望。
—The End—
主編 | 韓英楠
編輯 | 殳吉
校對 | 慄子
《天乩之白蛇傳說》突遭下架,監管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再次襲來
從《我家那小子》話題熱度,看老牌綜藝的「迴光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