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凌晨時分,一陣急切的砸門聲衝擊著醫療隊員們,重症病房一度充滿了忙亂和恐懼,但在之後的 28 天裡,醫護們的職業熱忱、人與人之間的關切,讓這處病房成為嚴峻疫情中一處人道的堡壘。自 2 月 10 日進駐開始,南京鼓樓醫院援鄂醫療隊先後收治 93 名重症患者,如今春日已至,已有 80 名患者治癒出院。
這是一場艱難的戰役。本刊編輯陳瑋曦從進駐之日起,帶著攝影機深度跟拍,記錄下了醫生和病患並肩作戰的日日夜夜。
該內容為《時尚先生 Esquire》與騰訊新聞獨家合作內容,謝絕轉載。
記者側記:那些疫情中不言自明的事
陳瑋曦 2019 年結的婚,這是他第一次帶妻子回家過年。疫情爆發之後,年三十那天,他在財新的老同事告訴他,「很想去武漢」,在那時他並不以為然,甚至將對方罵了一頓。但看完春晚,他發了信息給編輯和導演朋友,「我想去武漢」。
自那一刻開始,有些事情變得不言自明。
年初二,陳瑋曦把要去武漢的事告訴了妻子和母親,母親本來並不反對,她問同事:「我兒子天天急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一樣,要去武漢,我該怎麼辦?」同事說:「你要是同意他去你就是聖母瑪利亞,你要不同意你才是人」,母親這才象徵性地反對一下,並最後送他去了火車站。而妻子告訴他:「你作為我老公我很反對你去,你作為記者我支持你,」可能是覺得這種嚴肅對話不符合家庭氣氛,補充說,「這個話實在是很刻奇。」
在財新的四年裡陳瑋曦拍過好幾次洪災,與瘟疫一樣,有破碎的家庭,逝者,痛苦的親屬。誠實一點說,一個人很難連續多年對災難產生最初的共情。但痛苦是實在的。陳瑋曦後來對拍攝喪親追憶產生了身心不適,告別了那份工作。
這次,他給在武漢的前同事打電話,他們在賓館裡給他找了位置,還答應去車站接他。陳瑋曦買了去嶽陽的票,這趟車經停武漢,他可以中途下車,但是沒法再離開疫區。全車一共有六名乘客,其中有一對從泰國旅遊回來的情侶,疫情以來在外飄著,沒處可去,最終還是決定回武漢。六個人都在武漢下了車。
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和南京鼓樓醫院的領導在上午十點交接,當時還沒有關於收治時間的消息,但護士長盧吉當天早七點上班的時候看到街上「應收盡收」的條幅,猜到了收治可能就在當晚。晚七點,E1 區六層收到通知收 20 名病人,十二點變成 36 個,一點增加到 44 個,最後在凌晨堵在樓梯口的病人超過了 50 名,超出了病房的收治能力,當時負責的盧吉聯繫了有空床的樓層同事轉走了一部分病人。同濟光谷院區全樓層當天凌晨完成收治,共收治了 850 名病人。
在第一天進病房時,陳瑋曦不認識任何人,也沒有學會用洗手液塗護目鏡片防止起霧,他一邊朝各種方向扭頭以看清相機屏幕,一邊憑直覺在看不到臉的醫護中間選擇拍攝對象。在病區門前短暫休息的時候,他注意到門把手在轉動,這時還沒人知道病人已經在門外。他喊了盧吉,也記錄下了收治時的畫面。
在同濟光谷院區,每個樓層駐紮著一支醫療隊,配有同濟光谷原來在該層工作的護士長幫助協調。E1 區六層原是婦產腫瘤科,護士長盧吉是第一次接觸傳染病的病人,當晚病人砸門把她嚇得夠嗆,後來她跟陳瑋曦說,那晚她「哭了一下下」。可能也就是一下下而已,因為各種協調工作以及幫助輪班的各批鼓樓醫護熟悉環境的重擔一直圍繞著她,她一直工作到第二天下午才有機會休息。
很難想像盧吉是怎麼堅持下來的。為了達到隔絕病原體的效果,防護服悶熱、難以呼吸,醫護們在短袖外直接套防護,工作一天下來衣服會被汗溼透。無論是陳瑋曦、片中出現的護士邢玲還是邢玲的同事們,第一天穿全套防護輪班四小時都會有噁心、頭暈、呼吸困難的感覺,而盧吉第一次穿全套防護就工作了十幾個小時,一整天沒有睡眠,收治病人時又奮力喊叫維持秩序。
收治結束後,病區裡的生活基本上是平穩的。陳瑋曦給自己設計了一條查房路線,裡面包括焦慮的病人、健談的病人,痛苦的病人,以及總是出門的爺爺,他每天找他們聊天。大多數病人都很願意聊天,他們見證了相似的故事,經歷著同樣的焦慮,只有作為局外人的陳瑋曦能成為他們合理的情緒出口。
當有病人講起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時,護士們也會主動來告訴陳瑋曦,陳瑋曦就這麼聽完了 33 床和 52 床病人的全部病情發展。陳瑋曦只是問兩位病人「您能說說您這兩天的經歷嗎」,他們講了很久,成了系列短片中的第五集,也是兩個最令人心酸難受的故事。
第一周周末,新一批的支援護士到崗,在病房門口,陳瑋曦只能看到她們的眼睛。陳瑋曦決定跟著她們拍一會,後來看到護士邢玲不舒服,看到她在寢室裡給丈夫打電話說「我也愛你」。很少有人願意把愛說出口,他決定跟拍她到最後。
陳瑋曦想要跟拍那些在疫情中仍然對人有額外的觀察和愛護的人物,比如護士長吳靜,她會和得了阿爾茨海默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在病房裡的爺爺聊很久,也會在進門前看一下陳瑋曦的防護服膠粘得嚴不嚴(儘管這不是她的責任),敏銳地發現病人之間額外的相互照顧並且為之感動。
隨著時間推移,有的人好轉,有的人惡化,醫護們在想各種辦法勸慰那些惡化的患者。13、14、15 床的病人相繼轉出這一層,有一間病房空了出來。一天這間病房搬來了一臺 ECMO,機器很大,放在了房間正中 14 床的位置上。醫護們覺得 14 床不吉利,手寫了一張「15」蓋在床號上面,於是那間房裡有兩張 15 床。
時間,以及形影相隨的不確定性纏繞著武漢的每一個人。鼓樓的醫護們來時預判會支援一個月,如今已經超出這一目標,收到的信息是至少駐紮到三月底。病房裡趨於平穩,病人們開始逐漸出院,到那位阿爾茨海默患者離開那天,陳瑋曦感覺拍攝工作也該結束了,但是他沒辦法離開武漢,只能在同濟光谷院區繼續呆下去,有不小的可能,他要和鼓樓醫院的醫護們一道凱旋。
關於「先生在場」
《武漢·重症區六層》系列視頻是「先生在場」的起點。作為《時尚先生 Esquire》推出的全新視頻項目,我們的同仁深信真實影像的力量,致力於深度特稿的影像化呈現。
數不盡的故事與人物存在於我們的時代,有的熱鬧紛繁,有的鮮有問津,但都分享著你我的思慮、苦痛與希望,「先生在場」將以最出色的影像加以記錄和表達。著名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曾言,「如果你拍的不夠好,那是因為離得不夠近」。對「先生在場」而言,拍得足夠好,我們竭力而為,拍得足夠真切,我們一定如此。
點擊連結觀看《武漢·重症區六層》前五部短視頻:
第一集:武漢·重症區六層(1):凌晨一點 病房外傳來了砸門聲
第二集:武漢·重症區六層第二集:老夫妻分隔不同病房,最好的愛情就是再看一眼
第三集:武漢·重症區六層(3):「沒有辦法了,都要死了啊」
第四集:武漢·重症區六層(4):女護士悶到缺氧,病房度過最艱難情人節
第五集:武漢·重症區六層(5):醒來時,母親渾身冰涼躺在一邊
醫護人員在一線奮戰,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也在源源不斷抵達。騰訊公益平臺上的「戰疫天使」公眾籌款項目,將為包括南京市鼓樓醫院在內的眾多前線醫護人員提供生活保障。同時,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還設立了戰疫人物專項基金,致敬為抗擊疫情作出特殊貢獻的人。
時尚先生也已參與到「戰疫行動」當中,致力於挖掘醫護故事,傳遞戰疫精神。
特別鳴謝:「感謝滴滴醫護保障車隊為鼓樓醫院醫療隊提供出行服務」
C O N T R I B U T O R S
撰文:初子靖
執行:布一
責任編輯:Ne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