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詩書、成語等都是先輩留給我們後人的瑰寶,比如成語,數千年歷史長河中,衍生的成語不知凡幾。現今生活中,成語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類詞組,成語也是中國歷史文化一大特色。今天我們聊三個成語,三個古今意思完全相反的成語,國人都理解錯了。
一、《風賦》"空穴來風"
空穴來風起源於戰國時期,當時文人楚玉(古代四美男之一)和楚襄王一起前往蘭臺宮漫步,突然一陣涼風襲來,楚襄王就敞開衣襟說到,"真是舒服,此等涼爽之風,百姓能和我一起共享真幸福",楚玉就順著楚襄王的話回到"這風那是平民百姓能享受到的,這風只有你才能享受,百姓怎麼有資格和你一起享受"。
楚襄王就是在自誇,誇自己把國家治理的妥妥噹噹,百姓才得以安穩幸福。楚玉就順著楚襄王的話語把他給譏諷了一頓。
空穴來風原意本是"一件事情的發展結果都有它必然的原因。都是有根據的",到清末時期"空穴來風"一直都是原意,直到近幾十年才被完全曲解,變成"一件事情的發展完全沒有任何根據,就是無中生有",換言之就是說"瞎扯淡"。
二、《莊子·外篇·達生》"呆若木雞"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外篇·達生》,戰國時期,有一個非常出名的訓雞高手"紀渻子",只要是紀渻子訓練的雞,戰鬥力都是爆表,沒有一隻雞是其對手。當時新一屆鬥雞比賽馬上就要開始,齊王想奪得冠軍,便找到紀渻子,讓他訓雞。
十天後齊王便迫不及待的找到紀渻子"訓練進度如何?"紀渻子回到"此雞自視甚高,太驕傲了,還需要一段時間"。
又十天,齊王再次找到紀渻子"訓練進度如何?"紀渻子回到"還是不夠淡定,只要有點動靜它就過激",當時齊王心裡就很疑惑"戰鬥雞不是要越過激越好嗎?為什麼要把雞訓的越來越淡定呢?"
又十天,齊王再次找到紀渻子,還沒等齊王問話,紀渻子就回到"大王,雞我訓好了。"
當齊王帶著自己的戰鬥雞去比賽時,總感覺哪裡不對,別的戰鬥雞都是鬥志昂揚,他的雞就站在那裡發呆,當齊王戰鬥雞上場比賽後,卻發生一件怪事,雞往場上一站,其它戰鬥雞就都被嚇跑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究其原因,說明紀渻子訓練的雞氣勢太強,只靠氣勢便贏的比賽。
呆若木雞原意則是"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十分淡定,面不改色",是一個高級的褒義詞。現今呆若木雞與原意卻完全相反,形容一個人呆、傻、愣,就好比一隻木頭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