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寫點關於方雪雯的東西,查找資料時,發現除了百度百科以外,可供參考的文字實在少得可憐。於是找來專業的《越劇名家藝術生涯》,急切地翻看「浙江篇」,浙百那一欄裡列著茅威濤、洪瑛、董柯娣、陳輝玲、顏佳、何英。。。竟然沒有方雪雯的名字!不禁感嘆,獲得過文華表演獎的方雪雯難道算不得當代越劇名家嗎?
大概是作者也覺得關於她的資料太少吧,所以沒有把她編輯入冊。
2017年,是方雪雯在美國就讀戲劇學院的最後一年,她為學校製作的話劇《anOTHER》擔任舞臺總監。翻開《anOTHER》的場刊,方雪雯的簡介裡,一句「曾是22年專業戲曲演員」。
這就是那個範派優秀傳人方雪雯,曾經浙江小百花的頭牌小生演員,浙百五朵金花中年齡最小的一位。她的名字與《五女拜壽》中的鄒應龍,《紅絲錯》中的張秋人,《梁祝》中的梁山伯密不可分,當年被她圈粉的戲迷如今只能在她的視頻中思念著她,一個沒有得到藝術家名份的越劇藝術家,或者說是一位非主流越劇藝術家。
1. 二十二載專業戲曲演員,星光耀眼
出生於1966年的方雪雯12歲考入台州越劇團,傳統的家庭觀念反對一個女孩子做戲子,好在父親開明,小雪雯實現了演員夢,父親唯一希望就是要她把喜歡的事做到最好。
方雪雯聰明絕頂,老師們早就看出這是一株好苗子。相繼主演了《莫愁女》、《情探》、《盤夫》、《小姑賢》等劇。1982年春,被選送到浙江藝術學校進修,同年10月飾演《庵堂認母》中的徐元宰,在省首屆小百花匯演中獲優秀小百花獎,因此入選浙江越劇小百花集訓班,香港巡迴演出後,方雪雯正式成為了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一員。
1984年,被長影廠拍成戲曲電影的《五女拜壽》,使得男一號的扮演者方雪雯獲得了戲曲電影「百花獎」,在眾多小百花演員中能出任男一號所面臨的競爭可想而知,她的確如父親所說,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到最好。
演繹事業從此開掛的節奏,1995年她主演的《紅絲錯》獲「文華表演獎」。該劇於1999年,由浙江省電影公司與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聯合攝製成越劇藝術片。她主演的《相思曲》由浙江越劇團電視部攝成電視劇。那時候她才剛剛三十出頭,正是一個戲曲演員創作和表演的最佳年齡段。
用方雪雯自己的話說,她是一個幸運的人。16歲入浙百,17歲走紅,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羨慕的呢?方雪雯被認為是命運的寵兒,前途無可限量。
我在開頭提到方雪雯應該算是越劇藝術家,必須談談她獨特的範派唱腔——方雪雯是宗範瑞娟派的小生演員,但是她的唱腔和傳統的範派唱腔不同,十分清亮,有些徐派的味道;她的表演風格也和傳統的範派不一樣,呆氣少,靈氣多,表演細膩傳神,眼神功力極好,這也和徐派相似。應該說,她是一個範派和徐派相結合的典範。
她開創範派的另一種柔美唱法,與同門師姐妹章瑞虹、吳鳳花都不同,以至於後來浙江的許多範派小生都模仿方雪雯的範派唱法,這種唱法已經被廣大戲迷認同。
對於流派的貢獻也奠定了她表演藝術家的地位,只是她在舞臺上的時間太短了,所以說是非主流。
大洋彼岸,別樣舞臺就在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刻,方雪雯忽然從浙百消失了!2000年,她踏上了飛往美利堅的飛機。她在接受採訪時很輕描淡寫地說:選擇在黃金時代出國,是想出來看看美國是什麼樣,學英語,考執照,讀大學,一路腳踏實地到了今天。
這樣的說法她的粉絲們無法接受!於是都四處打聽小道消息,為什麼她們的三姑老爺這樣決絕地離開浙百,離開愛她的戲迷們?!
唉!一聲嘆息之後,我們不要抱怨這爭名奪利的戲曲圈,哪個行業不都是這樣嗎,存在即合理。或許從方雪雯的角度,那是她走向另一種她喜歡的生活的開始。
從她離開杭州以後,戲迷們很少能聽到她的聲音了,只是在百科上看到,她還在紐約參加一些社區的越劇演出活動,加入了紐約那些」專業票友」行列。2001年、2003年,在紐約林肯中心演出《打金枝》、《梁祝》等折子戲。
直到2017年,她終於再次登上舞臺,在自己做舞監的話劇《anOTHER》中扮演落魄的羅摩的妻子悉多。
「我一定要她在舞臺上演一個角色,哪怕她本來是一個幕後技術人員,」這部劇的導演朱利安這樣評價方雪雯說:「她的才華是不容置疑的,我不可能放過這個讓她上臺表演的機會。」
藝術是相通的,儘管隔著種族,隔著語言,但是方雪雯的表演天賦不會被離開舞臺這個現實抹殺。
已經在美國打拼了近20年的方雪雯,對於中國戲曲的表演程式也有了更新的體會,她說,中國的戲曲過於強調「角兒」的作用,一齣戲如果只是依賴某個演員,戲的生命力便太脆弱,應該從依賴人變為依賴戲本身。「在百老匯看《媽媽咪呀》,大家是看這齣戲。在國內,大家看梅蘭芳的戲都是衝著梅蘭芳的,那梅蘭芳沒了怎麼辦?」
如果這個時候她還能再上舞臺實踐一臺戲,我想她會把這部戲打造成依賴戲本身的一出經典劇目吧?可惜,現實中沒有如果。
3. 遊子歸來,聚散依依
2005年1月,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二十周年團慶,方雪雯應邀回到她騰飛的地方,演出《五女拜壽》中的三姑爺鄒應龍的後半部分,當她踩著音樂出場,唱到「來到故鄉心沸騰」時,全場的歡呼聲和掌聲幾乎把紅星劇院的房頂掀翻,許多她的粉絲眼含熱淚,一遍遍叫著她的名字,一次次喊著「我愛你!」 整個後半場演出,她幾乎每唱一句都有掌聲,那場面之火爆,讓人幾乎忘了這是一場戲曲演出。
團慶演出曲終人散後,方雪雯依舊回到大洋彼岸,她似乎已經習慣了那裡的文化氛圍。她從英文字母開始學起,箇中艱辛現在講來已經雲淡風輕:「起初老師讓寫日記,我哪裡寫得出來。老師就要求我每天寫一句,寫今天吃了什麼,今天天氣很好,我就是這樣一句一句寫起來的。」
現在她的英語已經過關,也非常享受現在的讀書時光,隨心所欲又充滿活力。
唯一讓她牽掛的是家中父母,還有她的恩師範瑞娟老師,2016年回國時,她去看望了92歲高齡的範老,那時候範老記憶力已經不太好,方雪雯回憶道:「她不知道我出國了,還是跟過去一樣,一直問我有沒有在演戲。我就哄她說還在演,演《梁祝》《李娃傳》《孔雀東南飛》。老祖宗聽了很開心,不過我心裡覺得蠻糾結的。」
糾結也罷,超脫也罷,時間不會倒流,人都無法重新選擇一次。未來正因為未知而更加充滿幻想與激情。
偶然想起北宋詞人晏幾道,在「臨江仙」中的兩句詞:醉醒長恨錦帳空,相尋夢裡路,飛雨落花中。
我們在品讀這些詞句時,再回憶一下那個玉樹臨風的舞臺形象,那個非主流越劇表演藝術家——方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