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在家隔離期間如何緩解和消除心理恐懼和焦慮

2020-12-22 霍哥情感shuo

原創首發:知行心理教育

由於新冠病毒疫情的原因,相信朋友們都在家隔離,沒有特殊情況是不會離家出門的。目前我已經在家隔離兩個月了,相信讀者朋友們也一定是類似的情況。

近一段時間有大量的網友通過微信等網際網路方式來傾訴,說在家隔離已經快要瘋掉了。個別的出現了嚴重的恐懼、焦慮、煩躁,失眠等情況。鑑於以上朋友反映的問題,在此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下。

鑑於網友反饋的問題現進行一下整理歸納,直接的原因大致如下:

1、每天關注疫情相關新聞,各地受感染確定的人數還在逐漸增加,特別擔心自己和家人被感染的擔心和恐懼。

2、每天待在家裡不能外出,行動空間受限,時間較長,心理壓力大。

3、對家人健康的擔心。

4、對遠在外地的親人健康的擔心和掛念。

5、對自己或夫妻雙方的工作,家庭收入,孩子上學讀書,生活開支的擔心以及未來的不確定的擔心。

6、對自己或家庭的車貸、房貸、信用卡、其它類似貸款償還能力的擔心恐懼。

那麼,出現上述問題該如何應對和解決呢?

1、我們大家都清楚,本次疫情雖然來勢洶洶,但我們國家的超強的反應速度,超強的處理能力,不僅是我們國人,連世衛組織及世界多國都連連稱讚並伸出援手。所以,這次疫情我們國家有信心有能力在最快的時間內處理好,並解除居家隔離。

我們每一位在家隔離的家庭成員,在這一點上一定要充滿信心,在家遵守政府和社區的通告,積極配合和執行相關舉措。

2、做好自身防護,督促家人做好防護,注意個人和居家環境衛生,從而營造安全舒適環境。

3、時常聯繫外地或老家親人朋友,通過說話聊天緩解恐懼緊張焦慮煩躁情緒。

4、積極鼓勵和陪伴家人一起通過居家玩遊戲,打牌,下棋,看書,聽音樂、禪修、鍛鍊身體、做直播等方式進行互動溝通,緩解和消除上述心理情緒。

5、疫情隔離之前工作忙,沒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藉此時間正好如願以償;同時,之前沒時間或很少陪伴家人尤其是孩子,這次機會正好全部補償。

6、關於各種貸款,國家已發布政策,請百度相關新聞,各大銀行推遲償還期限,是利好政策。

7、關於收入、開支問題,可學習和實踐網際網路項目,在家增加自己和家庭收入,足不出戶一樣可以有收入。本身就做網際網路項目的朋友,就不用多說了。

8、以上還是不能緩解,仍存在焦慮、恐懼、失眠情況,百度禪修音樂,阿爾法音樂,打坐或躺在床上靜靜聽一段時間就會慢慢緩解,睡覺前躺在床上戴耳機聽效果最好,儘量不要服用精神類藥物。

9、如果上述方式仍無法解決,可留言或留下聯繫方式,我會及時給您回復。

希望以上建議可以幫到你!

感謝您的關注和信任!

相關焦點

  • 面對疫情,如何緩解我們的焦慮與恐懼?
    面對洶湧而來的疫情,緊張、焦慮乃至恐慌,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 然而,過度的焦慮和緊張,卻會增加不必要的心理症狀,乃至影響生理狀況。一方面,當一個人長時間處在焦慮的情緒裡,會導致失眠、身體內分泌紊亂,進而導致免疫力下降,不利於對病毒的自我抵抗。
  • 疫情期間宅太久,焦慮、煩躁怎麼辦?教你如何緩解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了。為了響應控制疫情的號召,大多數人都處於在家隔離的狀態,即使出門也僅僅是購買一些食品或者生活日用品。儘管宅家的生活對於一些「宅男宅女」而言沒有造成很大影響,但是大部分人都由於長期沒有出門,進而出現了一定的不良反應以及負面情緒,比如做事缺少樂趣、抑鬱、焦慮、煩躁等。那麼,為什麼長期宅在家裡會導致不良情緒產生呢?疫情期間宅家,為什麼會感覺焦慮、煩躁?
  • 【疫情防控】直面疫情,怎樣做好自己和家人的心理防護
    疫情已經好轉,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時期,我們怎樣做好自己和家人的心理防護呢? 一 減緩自己負面的情緒 因為負面情緒是消除不了,我們不能去消除,只能去減緩。要減緩,首先要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
  • 應對疫情時如何消除心理恐懼?這12個方法了解一下
    02-10 10:46:47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新冠肺炎疫情,牽動每個人的心,疫情對民眾的衝擊直接、切近、現實、強烈。這種衝擊具有捲入度高、時間較長、覆蓋面大、不確定性、信息混亂、涉及生死等特點,可能會讓廣大市民產生恐懼心理。
  • ...隔離觀察、準備返工人群 疫情當前這樣來紓解所遇到的心理問題
    為此,醫院還增開了一路熱線,另外加派人員,增強心理熱線電話的值班力量。「有部分是被隔離的人,擔憂身體狀況而產生抑鬱情緒,還有因為怕被感染而坐立不安卻不知該如何緩解,」宋海東說,隨著疫情的延續,人們居家的時間延長,市民更應多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況。怕被傳染反覆消毒正常生活被焦慮打破杭州的李女士自1月下旬就開始為春節忙碌,出入各大商場、超市、菜市場等購置年貨。
  • 上海中小學生寒假生活補充版來了:消除疫情帶來的焦慮與恐懼
    上海中小學生寒假生活補充版來了:消除疫情帶來的焦慮與恐懼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蓉 2020-02-16 21:47 來源
  • 緩解在家隔離焦慮 英美貓狗領養數量激增
    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不少人在家自我隔離,這難免讓人產生孤獨感。如果能有小動物相伴,或可緩解焦慮和不安。在英國和美國,一些動物救助站的貓、狗紛紛被人領養,部分站點甚至出現待領養貓、狗短缺現象。資料圖 圖源:新華社英國《都市日報》26日以動物救助機構「巴特西貓狗之家」為消息源報導,自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肺炎為全球性流行病以來,僅本月16日至22日,該機構就有86條狗和69隻貓被領養,數量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多。美國紐約、洛杉磯等城市也出現貓、狗領養熱潮,甚至出現待領養貓、狗短缺現象。
  • 如何幫助孩子遠離焦慮?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
    其實不然,孩子因為與家人分離所表現現出的哭泣就是一種焦慮心理的表達。作為家長,如果您想要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遠離焦慮,那麼《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這本書將為我們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方法與指導。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們大體可以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焦慮的根源是什麼?2.哪些因素容易造成孩子的焦慮?
  • 北師大疫情心理支持負責人:諮詢者中五分之一是隔離人員
    新京報訊(記者 徐美慧)面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部分一線醫護人員、患者、普通群眾產生了心理上的恐慌及焦慮。為做好心理危機幹預,北京師範大學於1月27日面向全國民眾開通了疫情心理支持熱線4001888976和網絡輔導服務。
  • 林道煒:新冠病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事前不重視、事後瞎恐慌
    【海外華人抗疫攻略】林道煒:新冠病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事前不重視、事後瞎恐慌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海外華人華僑和留學生們深受疫情衝擊。他們該如何做好基本防護、保證自身安全?出現焦慮緊張的負面情緒該如何緩解?央視網記者專訪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醫師、碩士導師林道煒,請一線專家為海外同胞獻上抗疫錦囊妙計。  央視網記者:海外華人如何做好基本防護?  林道煒:從目前的情況看來,新冠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播,但是我們也不用太過緊張,有效的防護能夠預防新冠病毒傳播。有幾點防護很重要:第一,戴口罩。
  • 「抗疫 安心」正確疏導及應對疫情期間心理健康
    「抗疫 安心」正確疏導及應對疫情期間心理健康 2020-04-17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面對焦慮和恐懼的出現,從三個方面調整,進行轉變和消除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經常會莫名其妙產生焦慮和恐懼,這種焦慮和恐懼總是帶給自己內心的痛苦和對未來的擔憂。很多人不喜歡這種焦慮,也不喜歡這種恐懼,因為對於自己的情緒,總是在忐忑之中,而且身體方面也會受到影響。焦慮和恐懼是人們常見的情緒體現。
  • 疫情隔離在家期間,看外國網友如何從視頻會議中找樂子
    近期,國內新冠病毒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各行各業開始有序復工,各位朋友們居家辦公的日子終於要結束了。 不過國外疫情狀況依然嚴峻,歪果仁們為了自身健康也不得不居家隔離、在家辦公。讓我們來看看曾經困擾我們的視頻會議,有沒有讓他們中招呢?
  • 【海外華人抗疫攻略】林道煒:新冠病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事前不...
    央視網消息:(記者 張琪 編導 郭倩)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海外華人華僑和留學生們深受疫情衝擊。他們該如何做好基本防護、保證自身安全?出現焦慮緊張的負面情緒該如何緩解?
  • 【防疫科普|心理篇】居家隔離,出現應激心理反應怎麼辦?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各地陸續開始採取封閉隔離政策已有十多天。居家隔離,每個家庭成員都會出現一些心理應激反應,並影響到家庭關係。那麼,居家隔離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反應呢?由此帶來的問題如何解決?心理專家為您一一解答。
  • 疫情下,如何讓心理遠離病毒?訪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首任部長劉嘉
    廣大居民主動調整心理狀態,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圖為6月17日傍晚,居住在北京市西城區廣外街道京鐵和園社區的居民在社區內散步。新華社發(陳鍾昊 攝) 疫情期間,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積極為湖北民眾提供心理諮詢。這是工作人員為武漢居民進行遠程心理諮詢和疏導的場景。
  • 紅雨傘心語 | 第7期 上班族如何做好疫情期間的心理建設
    紅雨傘心語 | 第7期 上班族如何做好疫情期間的心理建設 2020-03-09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被感染、被隔離、看著親友離去:走過疫情的人們,要如何走出疫後PTSD?
    3月9日,廣東省心理衛生協會促管專委會秘書長胡三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此次疫情中,尤其是疫情比較嚴重的武漢,很多人被隔離,有的甚至看著親人離開,產生了焦慮、恐慌、抑鬱等情緒。根據以往經驗,每次發生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受影響的人群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能否有效解決,又影響了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解決的進度。
  • 戰疫護士日記:為緩解焦慮,我數紅豆慰相思
    腦海裡糾結的事情也越來越多:怎麼樣做好每天的高強度的工作;我被封鎖在樓棟裡的父母是否備足糧油菜蔬;留在老家黃岡重疫區的孩子是否安全;自已在危機時刻不會出現狀況,會不會被病毒傳染……我知道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中,各種壓力下,我能舒緩一些病人的焦慮情諸,現在我也有些焦慮了,有誰來安慰我呢?
  • 專家分析「疫情應激症候群」:是憋悶和恐懼「造出來」的毛病
    專家分析「疫情應激症候群」:是憋悶和恐懼「造出來」的毛病 2020-03-09 21:50:48  江蘇省中醫院專家指出,這是「疫情應激症候群」的身心表現,屬於消化系統心身疾病,是因「宅」在家裡「沒事幹」、「憋悶、恐懼造出來的毛病」,要及時認清;患者要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做好生活調理,此舉將有助於恢復健康。  連日來,江蘇省中醫院嚴格按照國家疫情防控相關要求,門診正常開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