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1日,結束了前期培訓,收拾好行李物品後,帶著同事家人的期盼和關心,黃煉從瀏陽出發,與醫療隊集結後前去馳援武漢。瀏陽市婦幼保健院供圖
在武漢抗疫期間,金銀潭醫院北六區的幾名患者一起舉辦了一個特殊的「聯歡會」,邀請了武華傑、黃煉、吳美玲等瀏陽醫護人員參加,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對醫護人員的感激之情。受訪者供圖
2020年4月1日,到達瀏陽見到父親的那一瞬間,寧港像孩子般靠在父親的懷中流淚。在疫情面前,他們是百折不撓的勇士;在家裡,他們是父母呵護的孩子。記者彭紅霞
這是瀏陽的一個普通家庭,他們一家六口分別堅守在不同的崗位上戰「疫」。一家人中有社區工作者,有醫院醫生、護士,鄉鎮幹部等,這一家六口的樣子便是瀏陽戰「疫」的樣子。2020年2月25日,我去他們每個人工作的地方拍下了一張人像照,讓他們在報紙上「團圓」了。記者彭紅霞
2020年1月31日,從一戶居家隔離人員家中出來後,劉愛娥的丈夫張運祥拿著噴壺對著她全身噴灑酒精消毒液。記者彭紅霞
2020年2月4日,淮川街道新北社區黨員志願者為居家隔離人員送上生活用品和蔬菜。記者彭紅霞
2020年2月11日,新月半島小區的門衛魯金蘭正在給進入小區的業主測量體溫。儘管每天要幾百次來來回回地測量,但她沒有絲毫不耐煩。她表示,每個出入小區的人員都很配合工作,自己累一點沒什麼。記者彭紅霞
2020年2月11日上午9時,65歲的李良啟到荷花街道唐洲社區領了袖章、喇叭後,開始沿著街道和小區不斷播報「勤洗手——多通風——莫扎堆」,宣傳新冠肺炎防護知識。記者彭紅霞
文/圖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彭紅霞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面臨這場疫情大考,每個人都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我用鏡頭,記錄了許多人、記錄了許多事,為這個不平凡的2020年留存影像記憶,也收穫了無數感動、溫暖和愛。
劉愛娥,59歲,荷花街道荷花園社區的社區醫生。疫情防控期間,她每天上門為居家隔離人員監測體溫。丈夫張運祥則騎著車,天天陪著妻子一起工作、消毒。他們的彼此陪伴,在疫情面前,格外讓人感動。
去年春節期間,譚蕊一家六人因為戰「疫」需要,分別堅守在各自崗位上,一個月都未團聚。他們是醫生、護士、鄉鎮幹部、社區工作者,就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我去了他們每個人工作的地方,給他們專門拍了一張人像照。在2020年2月26日的《瀏陽日報》上,他們一家人「團圓」了。我們想用這樣一種方式,對身在戰「疫」一線的工作人員表達我們的敬意。
疫情嚴峻時刻,瀏陽15名醫護人員緊急馳援武漢。當他們平安回家時,瀏陽人民給予了「最瀏陽」的禮遇。當看到戰「疫」英雄寧港像孩子一般撲在迎接他的父親的懷中痛哭時,我的內心被深深觸動。在家裡,他們也是父母呵護的孩子;但在疫情面前,他們就是百折不撓的勇士。
我還記得,迎接這些戰「疫」英雄回家的路上,有個小男孩舉手敬禮,注目相迎,小大人的模樣讓我趕緊舉起了相機。雖然有點遺憾沒有很清晰地拍出他的樣子,但是他的舉動深深地打動著我……
翻看這一年拍攝的作品,這些畫面仍直擊人心。那些打不倒我們的,終將讓我們更強大。如今疫情未散,口罩未摘,我們重溫這些感動,汲取戰「疫」力量,邁出更堅定的前進步伐,直至奪取抗疫鬥爭全面勝利。
來源:瀏陽日報
編輯:戴鵬
【來源:瀏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