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藝璇
編輯/周慧婷
1949年至今,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中外建交,每一件激蕩的歷史歲月都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這70年間,我們見證了眾多企業家、政治家、學者成為民族英雄。
對於中國的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也許並不知道那段歷史發生了什麼,也不認識我們口中的民族英雄,但那段不平凡的歲月所帶來的影響,卻滲透進了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70年間,人們的生活觀念、生活條件、意識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但「家」這個字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從未改變,房子是大多數中國人為之奮鬥的目標。「一生三宅」,每個人一生都有三套房,青年安家、中年置業、晚年養老。
一個五線小城的郭秀榮老人今年70歲,生於1949年,新中國最不平凡的一年,和中國的絕大多數老人一樣,郭秀榮的文化程度不高,不能理解這70年間中國發生了什麼,但卻能清楚的回憶出這些年衣食住行的變化。
70年間,我國家具行業經歷了多種變化,20世紀50年代,京式、廣式、蘇式傳統明清家具逐漸落寞,海派家具興起;80年代初,板式家具崛起;90年代,中國傳統家具的風格和功能逐漸走向現代化,演變成為如今倍受歡迎的新中式家具;如今,定製家具成為霸主,佔據家具消費市場的大半壁江山……
家具風格和功能的轉變所反映出的情況是,一方面是我國經濟增長帶動了家具產業升級和進化,另一方面是我國人民生活條件和審美水平不斷提升。
根據郭秀榮老人的回憶,我們發現她的一生中出現的轉折點都有背後的歷史淵源,也暗含了我國家具市場70年的沉浮。
1949-1978
公開資料顯示,1949年前後,西方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在中國已經廣泛傳播,當時的一些老師傅將西方家具做了一些本土化改進,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海派家具,在以北京、天津、上海為代表的港口城市或租界城市,這種家具格外受到歡迎。
而與此同時,中國更為普遍的現狀是百姓的生活依然窮苦。
1949年前後,我國城鎮和鄉村居民恩格爾係數(食品佔消費額的比重)分別為80%和90%,老百姓處在一個勉強維持溫飽的狀態。據郭秀榮回憶,年輕時她們一家五口一直住在一個60平米的土坯房內,家裡只有幾張簡陋的桌椅,以及一個大的木製箱子供全家使用。
這種情況延續了20年之後,1968年郭秀榮結婚,這是老人一生的第一宅,生活慢慢有了起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國內環境的封閉,我國社會的經濟活動和工業製造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家具行業同樣受到了衝擊。在當時,中國家具處於一種「閉門造車」的狀態,海派家具逐漸隕落,當時的家具主要以實用性為主,主要是為了滿足當時的基本生活需求。
那段時期實行計劃經濟,人們對於商品的渴求十分強烈,所以「木匠」成為了一個備受追捧的行業,即使買不到家具,木匠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打造家具,郭秀榮老人的丈夫就是一個木匠,老人回憶「當時依然很窮,但可以攢一些木材自己做家具,生活開始變好了」。
1978-1998
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越來越輕鬆,人們的生活好了,思想也跟著變了起來,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結構開始出現了瓦解。1985年,改革開放已經影響了全國各地,郭秀榮一家用兩千塊買下了國家此前分配的福利房,脫離了父母單獨生活,這是老人一生的第二宅。
第二宅的情況明顯好了很多,根據老人的回憶:「家裡的家具基本齊全,到處都能買到家具了。」
改革開放後,由於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變化,家具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公開資料顯示,1985年,全國共有大大小小的家具企業3264家,而1998年這一數據已經達到了三萬家,與此同時,中國家具行業產值從1978年13億元發展到了1998年870億元,華日、華鶴、光明等企業成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借著市場經濟的春風迅速積累聲量和體量,成為了行業龍頭,而歐派、東方雨虹、大亞聖像等家居建材企業也紛紛成立,迅速成長。
由於需求旺盛,企業紛紛尋求更高效的生產辦法,開始引進更先進的生產設備,參考國外的企業管理方法,我國家具行業的生產方式、家具用材、產品品類、產品風格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1998-至今
1998年,我國農村和城市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分別為53.4%和44.5%,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國民營企業借著政策紅利飛速成長,在1995年,我國民營企業職工數量已經超過了國企職工數量,福利分房體系已經不再能覆蓋到中國大部分人群。
在這一年,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宣布從同年下半年開始全面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首次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
居民住房的貨幣化和市場化,推動了我國房地產市場的迅速發展,也帶來了其下遊產業家居產業的巨大內需。
公開資料顯示,1998年到2014年,我國家具行業產值從870億元增長至13000億元。
在家具行業內需和產值高速增長的同時,消費者對於家居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逐漸由過去的追求實用功能轉為追求家具產品的美觀和配套性;而在政策上我國出臺了《商品住宅裝修一次到位實施導則》(建住房〔2002〕190號)的意見,引導和鼓勵新建商品住宅一次裝修到位或菜單式裝修模式。
在此背景下,以歐派為代表的一批整體定製家具企業迅速崛起。一方面定製家具的出現,讓消費者可以參與到家具的設計環節中來,滿足了消費者對於居家環境風格統一性和設計性的要求,並且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寬敞的收納空間;另一方面整體家具解決了消費者零散購買家具的不悅體驗,讓消費享受到了一站式購物的便利。
據預測,2019年我國定製家具市場規模將達到2800億元,政策的引導加上消費者需求使定製家具成為了近年來中國家具市場最大的贏家。
郭秀榮老人的家鄉身處五線城市,近幾年該城市加快了城鎮化建設,大片的平房拆遷,郭秀榮老人第三次換了新房,這一次他們的家具也選擇了全屋定製。即便是在五線城市,已有不少的全屋定製品牌,包括歐派、索菲亞、尚品宅配等大牌定製。全屋定製所提升的家的整體性和配套性,與過去東拼西湊的家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老人更加感受到了生活條件的變化。
與過去購買家具不同的是,這次選擇全屋定製,郭秀榮老人的家人格外重視產品的品牌形象和口碑。老人說,過去幾塊板子就可以自己做家具,購買的成品家具也沒有品牌可言,在那個時代的人眼中,家具的實用功能最為重要。而如今,消費者對家具的要求上升到了品牌、設計、功能、性價比等多個維度。
筆者認為,消費者對品牌的追求會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家具企業需要著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和品牌價值。
結語
70年的時間,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家具生產國和出口國,到2014年,我國家具總出口額已經達到了540億美元,2019年1-8月,我國家具、燈具、照明裝置及零件,陶瓷製品和紡織製品4類家居行業相關產品累計出口額10323.7億元。
從老人一輩子的生活變遷中,我們看到了經濟發展所帶動的整個產業的變遷。從木匠自製家具,到規模性的板式家具,到全屋定製家具;從簡單的實用性,到對品牌多維度的要求,都意味著在整個家具產業日益壯大的今天,我們不再需要粗獷式發展,而是更精準的品牌定位與用戶定位,更無可挑剔的產品與服務,以及更能滿足消費者精神追求的產品。
本文屬億歐原創。申請文章授權請後臺回復「轉載」,聯繫相關運營人員,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