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

2020-09-14 新京報

《花木蘭》電影海報

歷經波折,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繼9月4日在流媒體Disney+上首映後,9月11日也在中國大陸首映。

雖然飾演花木蘭的劉亦菲,終於為我們帶來了一位真人版迪士尼「中國公主」,但不同於電影在北美獲得不錯的口碑,《花木蘭》在中國國內上映後,口碑褒貶不一。中國大陸是《花木蘭》的最大票倉,《花木蘭》在中國的口碑,勢必會成為其票房好壞的關鍵。

作為中西文化碰撞的經典樣本,電影《花木蘭》有哪些優缺點,顯然值得探討。

主題表達與時俱進,審美卻顯「陳舊」

真人版《花木蘭》並不是迪士尼第一次改編《木蘭詩》。

1998年、2004年,迪士尼分別將其改編成了動畫電影《花木蘭》和《花木蘭2》,二者都取得了口碑與市場的雙成功。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花木蘭,既是一個替父從軍的孝女,也是一個身經百戰、建立赫赫功勳的巾幗英雄。她的身上,始終體現著中國儒家傳統文化裡所提倡的「忠孝」「保家衛國」等思想觀念。

動畫片對這一精神內核進行了相當大的改動。經過好萊塢的精心加工和包裝之後,動畫片版花木蘭,被塑造成了一個具有美國個人英雄主義主流價值觀的女性形象,在經歷了自我認同危機後,最終實現了個人價值,獲得了成長。

而真人版《花木蘭》又在動畫片的基礎上,進行了與時俱進的改動。

比如,花木蘭不僅僅是個人主義英雄,她也是一個女權主義的鬥士,充分張揚著女性的價值。

電影裡,花木蘭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性別、並認可自己作為女性的力量,才能施展「氣」,而鞏俐飾演的女巫仙娘則構成了花木蘭的對照,她是男權的受害者,無奈地屈服於男權,但花木蘭選擇了反抗,並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從仙娘到花木蘭,我們能看到當下主流女性思想的體現和女性進步的縮影。

但可惜的是,雖然主題表達與時俱進,但《花木蘭》在審美上過於「陳舊」。

首先,花木蘭的故事發生在北魏,但《花木蘭》中的歷史「一鍋亂燉」。

最被大眾吐槽的一點是,電影在福建土樓取景,當時的福建屬於南朝的區域,歷史區位錯誤。並且,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北魏時代哪裡的土樓?選擇土樓,或許也只是滿足了西方觀眾對於歐洲古堡的假想。

又比如,電影中出現的後宮場景,也完全是歐洲貴族的模板,一大批後宮女子竟然與大臣一起上朝堂;花木蘭相親時的妝容和橋段,也有些魔幻化。

此外,《花木蘭》也是一部戰爭片。但因為電影是PG-13的分級,所以戰爭場面的刻畫並不出彩。除了雪崩場面外,其他的對於看慣古裝劇的觀眾來說,沒什麼新鮮感。電影的動作設計,也是古裝劇裡常見的吊著威亞的飛簷走壁。

西方觀眾還可以看看熱鬧,但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電影中的武打設計還是十幾年前的水平。

總的來說,《花木蘭》雖然在女性思想的表達上與時俱進,但其他方面表現出了審美上的倒退:主題不夠寬闊,人物塑造扁平,服化道失真,動作設計不搶眼。到頭來,很容易落得個「泯然眾古裝片矣」的評價。

《花木蘭》電影定檔海報

文化挪用的前提是真正了解文化、尊重文化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提升,中國大陸成了全球第二大票倉,好萊塢電影愈發注重中國市場。

這樣的情境下,好萊塢大片常常來中國取景,出現華人角色,使用中國演員,電影中的中國形象以及華人形象越來越正面化。

但華人仍舊難以在好萊塢大片中擔綱重要角色,她們(女性居多)充當的是花瓶式的功能,角色可有可無,存在只為討好中國市場。

比如《金剛:骷髏島》中打醬油的景甜,《生化危機5》中的李冰冰,《獨立日2》中的Angelababy。

因此,這一次迪士尼斥巨資拍攝中國故事,全片均由華人演員擔任主演,確實是不小的「進階」。

但假若迪士尼對中國市場有充分的調研,對中國觀眾的審美和口味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電影或許不會出現「橘生淮北則為枳」的錯位與尷尬。

對比國內市場的反應,《花木蘭》在歐美影評界得到了更多好評。

這並不奇怪,某種意義上,這部電影實際上是藉助中國元素,講述了一個西方觀眾愛看的故事。迪士尼或許認為有中國元素,就能吸引中國觀眾,但審美上,其實依照的還是西方觀眾的口味,所以在中國遭遇水土不服,也就在所難免。

這些年來,迪士尼一向習慣於文化挪用。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迪士尼就開始對一系列世界經典作品(以童話和傳說為主)進行追憶、援引、合併和重組,並轉化為動畫片,《阿拉丁》(1992年)、《風中奇緣》(1995年)、《花木蘭》(1998年)等,都是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文化挪用,既體現出胸懷的開闊,但也體現出了好萊塢在文化上的強勢地位——它們看重的故事,最終都會變成它們想要的故事,並且因為文化上的差異,好萊塢挪用後的很多本土元素,都變得似是而非了。

像《花木蘭》中一再強調的「氣」(chi),電影中,這是種強大的力量。

但這種「氣」到底是什麼?是氣功?還是玄幻的東西?西方觀眾可能會認為「氣」是一種類似於功夫的玄虛的東西,但中國觀眾會覺得不倫不類。

迪士尼的討好,更多是對市場的討巧,但在文化上仍欠缺充分的了解,最終只是拍出了一個西方觀眾喜歡、中國人卻有點陌生的「東方故事」。

《花木蘭》在中國國內市場的口碑情形,對迪士尼乃至整個好萊塢都是重要提醒:挪用中國故事,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實現文化交融和傳播,對中西方而言都是好事,但這需要對故事來源地的文化與審美的足夠了解,避免知皮不知骨。

西方視角能否講好中國故事?能。

前提是,西方視角能嵌合中國眼光,讀懂東方文化。

□ 陳子非(媒體人)

編輯 陳靜 實習生 李坤晉 校對 李立軍

相關焦點

  • 《花木蘭》: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沸騰
    雖然飾演花木蘭的劉亦菲,終於為我們帶來了一位真人版迪士尼「中國公主」,但不同於電影在北美獲得不錯的口碑,《花木蘭》在中國國內上映後,口碑褒貶不一。中國大陸是《花木蘭》的最大票倉,《花木蘭》在中國的口碑,勢必會成為其票房好壞的關鍵。
  • 《花木蘭》: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 | 沸騰
    雖然飾演花木蘭的劉亦菲,終於為我們帶來了一位真人版迪士尼「中國公主」,但不同於電影在北美獲得不錯的口碑,《花木蘭》在中國國內上映後,口碑褒貶不一。中國大陸是《花木蘭》的最大票倉,《花木蘭》在中國的口碑,勢必會成為其票房好壞的關鍵。作為中西文化碰撞的經典樣本,電影《花木蘭》有哪些優缺點,顯然值得探討。
  • 木蘭(2020)影評
    例如新京報用「《花木蘭》: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做標題,把木蘭(2020)意淫成女權主義宣傳(但木蘭2020一點都不女權,我之後會說到),認為西方是將中國的孝文化改成了西方的女權主義文化。澎湃新聞的《講好「花木蘭」的故事不能指望迪士尼》則更加露骨,它認為「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能流傳千古,是因為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庭觀念和愛國主義。」
  • 花木蘭替父從軍,忠孝兩全?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由來已久,木蘭詩是其中的傳說,除此以外還有別的: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裡諸少年皆次當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
  • 花木蘭替父從軍是誰的兵
    最近熱播的電影《花木蘭》充分展示了一個替父從軍上陣殺敵的女豪傑形象。那麼花木蘭究竟是誰的兵呢?又是哪個朝代的人呢?今天咱們就聊聊花木蘭。 首先先理理花木蘭的武力值,大家都認為花木蘭一定很厲害有萬夫不當之勇,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的能力吧
  • 花木蘭替父從軍愛上了他
    今年九月份熱映的《花木蘭》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看過,就像我們小學課本裡說的一樣,木蘭替父從軍得了功績回鄉封將軍。 這部電影其中三個字貫穿總體,這三個字就是「忠勇真」,花木蘭從小就有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活力,難能可貴的地方就是導演從小著手經過一系列的情節,把小花木蘭的頑皮機智勇敢完美的刻畫了出來。從小就在田裡習武,上房抓雞還把門前的鳳凰給踩壞了,直接從房頂跳下來,這些都是細節。
  • 花木蘭替父從軍屬於什麼類型的故事 花木蘭幾種文學形象解析
    在唐朝時,詩人韋元甫所寫的《木蘭歌》也被收錄在了《全唐詩》裡,在其中木蘭故事的大致輪廓,比如替父從軍,男扮女裝,戰友十年不知女兒身等要素都已經具備了。不過在北宋文人郭茂倩所編纂的《樂府詩集》裡,卻收錄了一首《木蘭詩》,其中講的也是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而且明顯比《木蘭歌》顯得更為古樸。
  • 《花木蘭》:替父從軍是盡孝盡忠與個人英雄主義的完美結合
    在從軍時,花木蘭克服重重困難,徵戰十二年,取得戰事上的勝利,辭別天子的封賞,回到家鄉。在脫下戎裝後,同行的士兵們才知道花木蘭原來是女人。原著的故事算是一個圓滿的故事,女兒替父從軍十二年無人知道是女人,最後一家人團聚,家國平安。而影片依然是採用線性敘事推進劇情,從花家收到徵召令開始,花木蘭就在謀劃如何替父從軍。
  • 花木蘭替父從軍12年咋能不會被認出是女兒身?
    我個人認為花木蘭替父從軍是一個好故事,它有積極正面的意義,但是從故事的邏輯性上來看,它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說花木蘭替父從軍12年,難道都不會被人發現?作為一個女兒身,她的一些變化怎麼可能不會被大家發現?
  • 花木蘭替父從軍,角色反串的背後是難以言說的民族大義
    但是當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走上戰場之後,以男性的身份演繹了一場英勇殺敵的劇目之後,她的社會價值就被體現出來了,使「忠」與「孝」從一般意義上升華到家國層面,完美闡釋了忠君和孝君思想。這不僅是統治者所希望的帶有正面的積極的男兒形象,而且她的赫赫戰績更為她的人生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這也成為統治者最好的宣傳廣告。
  • 花木蘭替父從軍盡顯巾幗本色,追溯其原型實屬不易
    花木蘭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女英雄,他替父從軍的事跡廣為流傳,成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代表人物。花米蘭相關的文章不僅入選了語文教科書,她的形象還被數度搬上螢屏,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電影和影視劇,甚至在歐美也成為了擁有鮮明性格特點的女英雄,古今中外的女性能夠達到這個高度的還真不多。
  • 深度剖析 | 為什麼花木蘭替父從軍12年,同伴不知是女郎?
    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打過仗,在軍隊是掛了號的,相當於現在的預備役。花木蘭的父親在戰爭時期,是需要隨時上戰場的。但是現在年紀大了,身上還有傷病,所以木蘭要替父從軍。於是花木蘭開始做準備工作。「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四句說明,當時的市場可以隨時買到馬、鞍、轡頭、長鞭。漢族人聚集的地方,因為不擅騎射,不大可能這麼方便的買到全身的行頭。
  • 花木蘭替父從軍十二年而無人知是女兒身,果真是她隱藏的好嗎?
    花木蘭,我國著名的民間傳奇女英雄,「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而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木蘭辭》則總結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整個前因後果。因為像《木蘭辭》這樣的敘事詩有很強的「寫實」色彩,這就意味著《木蘭辭》等敘事題材的詩歌是有一定歷史研究意義的,所以我們接下來的推理和分析就不妨從這首耳熟能詳的《木蘭辭》上去尋找相關的依據。
  • 花木蘭替父從軍12年,最終結局如何?
    就在今年9月,由迪士尼出品、劉亦菲主演的電影《花木蘭》在電影院上映,以中國民間流傳的巾幗英雄花木蘭為藍本講述的故事,自然獲得了無數關注,「花木蘭」這個名字又在許多人口中被提起。比起許多王侯將相,花木蘭在民間的記憶反而更加深刻。
  • 《花木蘭》女勇士不只是替父從軍
    電影《花木蘭》除了表達替父從軍的孝心,還側重於描寫女子如何擺脫待嫁命運,為自己爭取立足之地。即使電影的時間跨度沒有詩中所寫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那麼誇張,也不妨礙木蘭成長為真正的女勇士。女子=隱形人?  花家有兩個女兒,身為姐姐的木蘭(劉亦菲飾)從小就不安分。
  • 從替父從軍,巾幗不讓鬚眉的花木蘭說到秦良玉
    9月11日,劉亦菲的《花木蘭》上映。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2020年,9月11日新上映替父從軍,巾幗不讓鬚眉的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中國古代傑出的女性除了南北朝替父從軍的花木蘭,還有出塞的王昭君,唐太宗的賢后長孫皇后,第一個女皇武則天,與宰相無異的上官婉兒,第一個女詞人李清照,輔助三代帝王的孝莊太后等等
  • 《花木蘭》| 忠孝兩全下個人主義的覺醒
    2020最讓人期待的電影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一定榜上有名隨著《花木蘭》在全球上映在國內口碑可謂是兩極分化對於真人版《花木蘭》如何我不作評價今天我想聊的是被譽為迪士尼經典動畫之一的動畫為何在22年後的今天仍被人眾口流傳《花木蘭》前後花費了
  • 英語說木蘭替父從軍 | 黎弘睿(7年級)
    當我決心代父從軍,我知道我是對的。黎弘睿(7年級)#有個英語班#木蘭替父從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中國民間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98年迪士尼動畫片《花木蘭》風靡世界,2020年真人版的好萊塢同名電影被萬眾期待——這說明我們的民族文化散發著迷人的魅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努力學好英語,向世界傳遞中國的聲音!
  • 花木蘭在替我們從軍
    迪士尼大片《花木蘭》上映了,網上一片差評,豆瓣評分已經到4.7了,還在向下掉。花木蘭對應女權啊,皇后黑魔法暗合西方傳說增加戲劇衝突,皇帝有點象清朝皇帝也象傅滿洲這只是有點惡趣味,不要聯想到反華啊,化妝再增加異國情調,齊活。花木蘭在替我們從軍,去趟國際化這場渾水,還有IP是西遊記?聽說三體也要拍?如果你覺得不滿,現在就罵。要江湖哥說,要罵就罵導演,對中國文化功課做得不夠,劇情迎合西方觀眾太多都可以,迪士尼都罵不著,更不用說好萊塢了。
  • 花木蘭替父從軍二十餘年,為什麼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
    雖說好女不如男,就像我們今天探討的女主角"花木蘭"她可是家喻戶曉,出名的很,但有這麼個故事,也就是木蘭替父從軍,那麼問題來了,作為個女孩子,在軍隊這個男人幫裡為什麼沒有人發現花木蘭是女扮男裝呢?花木蘭出生於北魏後期,那個時候很多男女都對騎馬射箭之術很感興趣,包括花木蘭在內,且她的武功還很高,在家織布時,收到了徵兵公文,因為有其父的名字,但她的父親年事已高,因此她決定夫父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