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沉默的大多數

2020-10-09 劉琦呈

電影是美國女導演伊麗莎·希特曼執導的劇情片,於今年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映獲得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成為廣受好評的熱門電影。

電影的情節很簡單: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鄉村,兩位高中少女過平凡的生活,工作之餘去超市打工。其中Autumn忽然發現自己意外懷孕,經過當地婦科醫院檢查確定需要去紐約做墮胎手術,然後她與表妹Skylar偷偷離家啟程前往紐約,進行了一場跨越州際的墮胎之旅。

沉默的大多數少女

影像作品中的少女們總是熱烈的美好,恣意的囂張,在青春年華裡奔放,雖然這奔放常常被演繹成言情狗血,但因時光短暫總是散發迷人的香氣,惹得眾人不住回憶追溯。

而女導演影像中的兩位少女更像我們平平無奇的大多數,一對平凡工作的父母,略顯凌亂匆忙的家,以及不甚辛苦薪水不多的兼職,無聊可笑的校園匯報活動……鮮亮的青蔥階段是灰撲撲的人生背景。這樣樸實的鏡頭,隔著國家和年代確總有種舊日熟悉感。

但突如其來的身體不適打破了無聊的尋常,Autumn不得不面對一個難以接受的現實:她意外懷孕了!因為家庭的疏離,她難以啟齒也無法依靠,只能自己偷偷想各種辦法去丟掉這個不被接受的胎兒,她狂喝漱口水、使勁捶打小腹、猛吃維C片也無法停止胎兒生命生長,最後只能寄希望於墮胎手術去根除這個麻煩。

她懦弱的選擇獨自面對懷孕事實,但也堅強的獨自作出墮胎決定。女性的堅強與軟弱總是不停的碰撞又包容,共存在一副沉默的面孔裡,太難看清和猜透,幸好同為女性導演給了大量的近鏡頭讓觀眾去捕捉她冷淡臉上偶爾閃過的疼痛掙扎,或快活輕鬆,或堅定執著……

強權的大多數男人

在少女們匆忙的奔走於生活輾轉於異地時,電影略過的男人們總是帶著高高在上的嘲弄和審判。開頭Autumn演奏時同學大吼「蕩婦」,全家一起看電視時繼父若有所指的「蕩婦」,打工超市裡糙漢顧客的言語調戲,主管一旁的偷窺和鹹豬手,還有地鐵上的暴露男,這些針對性的言辭行為湊在一起顯得特別侮辱,好像Autumn故意拿錯了全是苦澀的巧克力。

電影通過很多手的鏡頭來體現男性對少女們的侵略性。同學將手放在嘴邊故意大喊,超市主管扯著手親吻,地鐵暴露男將手伸向下體的慢動作,以及大巴少年搭訕時的手臂觸碰。手是肢體的延展,通過手的動作接近並打破少女的安全距離,侵犯的意圖明顯。

其實現實中女性常常會碰到這種顯性或隱性的羞辱遭遇:衣著清被嘲笑為蕩婦,與男性就餐聚會被講黃段子調侃,公交遇到被偷拍和躲避不開的鹹豬手。導演把平常生活裡的偶爾遇到這些經歷匯集一起,觀眾被嘔的噁心嗆的疼痛才發現這個社會到處充滿了男權強勢的醜惡嘴臉。

墮胎是直面人生的痛

雖然令Autumn懷孕的男人並未出現,但電影開頭她彈唱的歌裡已經述說了關於這段感情的經過:

「我儘管試圖逃脫,但卻因我愛慕他而失敗

無法拒絕他的要求,因我他有種能力能夠讓我愛上他

在我不想離開的時候,他逼我留下,他逼我說我不想說的話「

電影裡兩位少女都以不同方式經歷了感情另一方強勢下的被迫。Autumn一路冷靜的準備墮胎手術,在護士問道「你的性伴侶是否對你進行身體暴力」時露出了脆弱絕望的冰山一角,是大段留白的迸發高潮。

而Skylar的故事相對完整:路遇搭訕少年,因囊中羞澀不得不色誘求得回家車票。無論是錯愛還是無愛,她們都處於弱勢的妥協退讓,最終留下不安的苦悶。

最美是相互依靠的暖

相較於《朱諾》的合家歡結局,《處女之死》的頹喪,這部電影兩位少女相依相偎的扶持讓墮胎這個冰冷話題有了微亮的暖意。

她們不僅是血緣的表姐妹,也是相互分享秘密的閨蜜,還是相互鼓勵愛護的朋友,更是彼此理解支撐的女子。兩位少女,兩種性別,偷偷勾著手秘密的組成一個快樂的小世界,然後才能彼此生出勇敢去對抗這不美好的世界。


相關焦點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每個人的從不 很少 有時 總是。都是一個故事。
    片名很奇特 在人人的推薦列表中 它打著女性的標籤開頭 中間 結尾都很平淡 中間環節才知是與墮胎有關 但是是反墮胎嘛 我不禁問自己仔細想來 影片的開頭也是很有意味 女主在學校舞臺上獨自一人唱著像是自己原創的歌兒 主題關乎無論男人做了什麼 女人因為愛他 都會折服於他的魅力之下 間隙 本就獨唱安靜的環境 臺下的一句蕩婦 更顯安靜與詭異 她對此反應 沉默 繼續歌唱想起 所說 從不期待 很少反抗 有時落淚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抱怨,很少反抗,有時妥協,總是習慣
    Never(從不) B .Rarely(很少)C. Sometimes(有時) D. Always (總是)這是我們上學時期在考卷上常常面臨的選項,如果這個選項匹配你的人生,你會給出怎樣的答案。這個答案是電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兩個花季少女給出的答案。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照在看完《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後,我問了自己幾個問題:你會在什麼情況下喜歡上一個導演?《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海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導演: 伊麗莎·希特曼《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照女孩們踏上了三天的紐約之行,這三天裡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切都按照正常的社會生活推動故事。
  • 影評丨《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屈服,很少軟弱,有時彷徨,總是勇敢
    想聊這個話題,是因為我最近看到的一部電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它講述了一個17歲未成年少女奧秋遭遇侵犯被迫懷孕並和表妹一起前往紐約的墮胎之旅。奧秋是一個沉默美麗的女孩子,她喜歡唱歌,但當她勇敢的抱著吉他站在舞臺上深情演唱時卻被臺下的男生辱罵「bitch」;當她表演結束後,和家人一起慶祝聚餐,父親卻不情願的帶有嘲諷意味的誇讚她。至此為止這就是奧秋身邊接觸到的男性,他們自視清高的侮辱她,絲毫不在乎她的感受。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裂痕
    就像旁人無法理解失足少女的處境,兩者之間產生互相蔑視的裂痕,明白「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大概是形成精神上平等的基礎,幫助她們獲得救贖。「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不該讓女孩承擔一切,她們應該得到救贖,而不是在潛藏罪惡的環境中繼續受傷。精神上的平等也還遠遠不夠。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無人問津的傷口
    在許多問卷調查中,經常會出現4個選項: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這是某種行為的頻率或是某種情形的程度,而此片中,這4個選項則是指女孩所遭受的暴力程度。這樣嚴重可怕的暴力,就隱藏在如此輕鬆冷漠的調查問卷中。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少女墮胎」,誰之羞恥?
    同時,為了保護她的隱私,醫生建議回答可以用「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來概括。 醫生:過去一年裡,你的性伴侶拒絕戴保險套。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奧秋低下頭,呃,有時。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奧秋:呃,從不。 醫生:你的性伴侶威脅或者恐嚇過你。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她遲疑了一會兒,沒有按照常規回答,卻反問對方,為什麼要問我這個? 醫生:我需要確認你是安全的。你的性伴侶威脅或者恐嚇過你。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懷疑,很少祈禱,有時順利,總是成長
    於是我們的青春中總是包含著性壓抑。女主面臨著青少年交往中的身體或心理上的暴力。我們也也同樣面臨學校和家庭的軟暴力。誰也不比誰開心,誰也不比誰難過。我們性教育不足,會把對性無知的代價推後,把性看的骯髒,或是奉子成婚,諸如此類。他們對性的限制不夠,導致年少無知的青年容易犯下錯誤。這就是代價,不同的環境下必須付出的不同代價。等我們長大,對性慢慢開始了解,開始尊重,但是青春早已過去。
  • 教育缺失痛苦根源——《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很少,有時,總是》。《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最終獲得場刊最高評分,拿到金熊獎提名獎和銀熊獎評審團大獎。,很少,有時,總是》。a.從不 b.很少 c.有時 d.總是你的性伴侶有在不情願的時候強制性要求和你發生性行為嗎?a.從不 b.很少 c.有時 d.總是你的性伴侶有對你施加過暴力嗎?a.
  • 《從不 很少 有時 總是》:少女 紐約 流浪 秘密
    電影《從不  很少 有時 總是》官方海報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閉上評判的嘴,與17歲墮胎少女同行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海報2020年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獲獎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講述的是17歲未成年少女奧頓意外懷孕,因為家鄉賓夕法尼亞州對墮胎的限制,在表妹史凱樂陪同下踏上去紐約墮胎的事。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輕鬆,很少快樂,有時煩惱,總是痛苦
    從不輕鬆,很少快樂,有時煩惱,總是痛苦。很喜歡這個風格,這個電影高明的地方就在於把兩個女生兩天的冒險完全線性地拍攝,卻拍的引人入勝,危機四伏。不懷好意的陌生男人,兩天的手術中間中斷的擴大宮頸的身體疼痛,金錢的危機,提防父母,墮胎診所門口大喊著宗教口號的抗議者。
  • 致女孩:從不獨行,很少落淚,有時勇敢,總是被愛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82年生的金智英》以及《婚姻生活》曾激起廣泛討論;2月法國凱撒獎將最佳導演獎項頒發給強姦未成年的大導演波蘭斯基時,《燃燒女子的肖像》主演阿黛拉·哈內爾憤然離席讓性別議題再次成為關注目光;再到今天要講述的這部《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深焦圓桌談
    2miao:大家好,感謝三位嘉賓來參加這次的《從不,很少,有時,總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圓桌。,很少,有時,總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劇照2miao:我也想對這點題的這場戲補充一些點評。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這是一部女權思想正確的青春片
    電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講述了關於十七歲少年墮胎的故事,這是一個青春家庭題材的電影。對於家庭的描述作者總是一筆帶過。然而這一筆帶過的往往是一個個問題苗頭所在,顯得尤為重要。《四百擊》在電影《從不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她的影片總是聚焦青少年,偏愛小畫幅、小景別的攝影風格,喜歡啟用非專業演員。本片是希特曼的第三部長片,和前兩部一樣,故事的主要場景設置在紐約市。影片的名字,「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取自影片中最重要的一場戲。在一個長達11分鐘的單人長鏡頭中(實際拍攝時的鏡頭時長),導演用缺乏運動和變化本身,讓觀眾無法將注意力從主人公身上挪開,就像故事中的諮詢師問她的那些問題一樣,無處可躲。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直面女性困境,兩個女孩的成長故事
    而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的故事靈感正是來源於此。影片講述的是17歲未婚懷孕女孩奧頓,在表妹史凱樂陪同下,從賓州小鎮到紐約大都會尋求墮胎的心路旅程。關於未成年少女和少年出現的問題,一直都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不過我還是覺得敢於直接面對,比逃避好。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丨一部由真實新聞事件啟發的電影
    、很少、有時、總是》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這種抗爭與憤怒和那些日常的沉默相比,讓人覺得既心酸又無奈。而不管是Autumn自行決定去墮胎也好,還是Skylar不得不「犧牲」自己去換取「巴士男孩」的金錢救助,這都是她們所認為的最好選擇,我們實在無法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對他們進行批判。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殘酷青春,一種關注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照這部由四個程度副詞並列堆砌成電影名的《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一時間很難讓人記住,亦有擺弄文字之嫌,觀影后卻又不得不承認,直白有力即如此。直白,是因為這四個詞是全片中女主重複率最高的詞語組合序列。有力,是因為每選擇使用一個詞就是一種程度,而每一種程度之後,都會讓人對位她人生的轉折點。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青春也有殘酷
    美好年紀在糟糕環境下的殘酷青春,從不容易,總是痛苦。就像她們無論在哪,幾乎總會遭到性騷擾或歧視。 輕描淡寫、冷靜克制,極少的對白,表面看似在簡單面對墮胎話題及女性困惑。最終呈現效果卻是極其有力,諸多留白和問題引人深思。 倆姐妹的沉默寡言,好比無聲的抗爭。讓人行動不便的小包大箱,正如糟糕環境經常壓迫著她們。 生活中的她如臺上唱的那樣,「他逼我做不想做的事,說不想說的話」。